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道路,是中国人民在历史中的选择。
——民主来路
2021年,一部热播电视剧《觉醒年代》,将中国人拉回100多年前的历史现场:面对列强入侵、国家贫弱、人民困苦的悲惨现实,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发起新文化运动,呼吁请来“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来救中国;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个为劳苦大众奋斗的党,把民主写在大旗上,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其标志就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上述事实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选择的民主之路:政党领导人民建立新国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开启国家现代化进程。理解这一模式首先要读懂中国共产党。它是一个“使命型政党”,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它是“人民的政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在带领和依靠人民闹革命建立新中国的奋斗中,成为人民信任的先锋队和领导核心。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创立,目标就是改变中国国困民穷之面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100年来,这一初心未曾改变,这一使命始终在肩。
过去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离绝对贫困。为实现这一艰巨任务,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奋战在扶贫战场,1800多名同志殉职。
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源自历史,是人心向背决定的,是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深知这一地位绝非高枕无忧,因而反复告诫全党:密切联系群众是“最大优势”,而脱离群众是“最大危险”。
——跳出“历史周期率”
历史上王朝更替,“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形成历史周期率。1945年,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回答来访的民主人士: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关键问题是,什么样的民主?在政体选择上,近代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多种制度模式,但都以失败告终。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在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就新国家的政体达成共识: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人民政府为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首部宪法,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的国家治理体系由此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有效保证国家治理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回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走过的67年,中国领导人习近平这样说。
中国宪法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既有选举权,又有依法广泛参与国家治理的权利。在中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世界最有影响的议会组织“各国议会联盟”(Inter-Parliamentary Union)的成员。
与此同时,人民代表大会与西方国家的议会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不同于西方议会,人民代表大会中没有议会党团,也不按党派分配席位。人大代表,无论是共产党员,还是民主党派成员或者无党派人士,肩负的都是人民的重托,都是为人民依法履行职责。
中国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实行直接选举,县级以上是间接选举。人民可以选举出他们的代表参政议政,并选出国家机关领导人员。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所有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
在全国人大的实践中,很少会否决一项决议,也许有人会因此认为人大不那么重要。但事实是,在进行投票表决之前会进行非常透彻的讨论,好的建议都会被采纳。最终,当代表们进入人民大会堂投票时,他们的关切和意见往往已被考虑和吸收,大家对提交表决的相关文件感到更加满意。当然反对票和弃权票总会有,这也正常。
资料来源:中国人大网,以及秦刚、傅莹关于人大制度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