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方院庙会

徐老著的《小兵张嘎》中曾提到一个地名——十方院。

十方院确有其地,在河北安新赵北口南。十方院为佛家用语,即东、南、西、北、西北、东北、西南、东南八个方向加上、下方向成为十方。推测这里早先应该有座佛寺。

早先,每年四月都在十方院闹庙,称为“十方院”庙。庙会独具特色,规模很大,方圆几百里,水旱两地的都来赶庙,因而颇有些名气。

赵北口南头至千里堤约几百米,这里沿“连桥”两侧水面开阔,水势平稳。整个庙会在水面船上举行。

哪来那么多船呢?旧年主办庙会的是“清河道道台衙门”,道台大人有能力调集众多的艚运船。

艚运船俗称“大艚子”,由两条一头平的船对接而成,分大、中、小型。大型的长约四十多米,宽四米。那时天津、保定间的货物运输主要靠大艚子完成。也就是说大艚子主要是搞运输的。

然而用大艚子举办庙会是个创举,很新鲜,也很有意思。这个做法,不要说在北方,就是在南方也少见。

人们把两条大艚船一并,固定好,叫“傍子船”。船上再铺木板,人上去不摇不晃,就像在平地上。傍子船一个挨一个由赵北口南头直排到千里堤,在浩瀚的水面上造出一片陆地,在“连桥”东、西各铺成一条“大街”。

庙会常常唱对台戏,唱戏的在“街上”搭台;周边几百里说书的艺人都来赶庙会,就在“街上”撂场儿;打把式卖艺的也在“街上”撂摊儿;买卖商家卖布的、卖广货的都在“街上”扯篷设柜。看热闹的逛庙的都在船上。

上下百里水乡的渔民乘船来赶庙,船靠“街”停泊,一条挨一条,黑压压地排出老远老远,很壮观!

庙会一大亮点是卖香草的。

那时人们有端午节挂香草荷包的习俗。荷包有鸡蛋大小,是用五色丝线织的,内有一小布袋儿装香料儿。红、黑、蓝、白、黄五色代表四方和中央,又合五行,合五月端午之五。据说挂香草荷包可以避邪,蝎子不蜇,蚊子不咬,男女青年挂荷包还可以赢来爱情。

由于庙会临近端午节,所以卖香草的很多。一个摊儿接一个摊儿。卖香草的把一种香草磨碎,边磨边包,边包边卖,边卖边唱,边向人群吹撒香料儿,常引得许多人围观。唱词儿都是现编的,如:“我的香草实在好,年年赶这个四月庙……左一包来右一包,一包一包往家捎……”

另外,卖螃蟹的很多,也很便宜,买一个火烧的钱可以买一个大螃蟹。

那时白洋淀通过大清河、海河与海相通。螃蟹顺河游到海里产卵。幼蟹附在漕运船底,回到白洋淀长成大蟹。所以,白洋淀螃蟹很多。

还有,庙会设有很多赌局,在漕船尾部搭棚。主要是押宝。据说抽头的钱归道台衙门,用于水利工程建设。

无疑,庙会为连桥增添了繁华;连桥也因庙会而声名远播。

十方院庙会几十年前就停办了,胜景不再,不知日后还会不会办起来! K73G9senDoypD0mdauHFdyUu4lzFtzWyr+HfbU6OxWrIaXrV7YakVUyPr33MxDU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