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漫话瓦桥关

笔者是土生土长的雄县人,自小听惯了杨六郎镇守三关的故事。记得小时候,大约1951-1956年吧,常去县城南关火神阁赶庙会。听老人们说,那时那地儿是全县的活动中心。火神阁南面有片很开阔的空地,每年在那儿搭台唱戏、撂摊唱大鼓书、圈布城跑马戏、摆摊卖东西什么的。那时城楼的火神阁已经拆了,只剩下光秃秃一段城墙,印象最深的是下面那个横跨街心的大门洞子,深深的,宽宽的,可以过大马车。我们常在门洞里玩儿,扯着嗓子喊一声,跺跺脚,有瓮声瓮气的回音,很有趣。

传说火神爷的姥姥家是亚古城村。有一年,亚古城村音乐会接火神爷回村祭拜,邀请全县四十多道花会去火神阁出会表演,从瓦桥到火神阁沿街挤满了人,可谓盛极一时。

后来年长时,看到了刘鹤元老先生拍的瓦桥关照片,才知道上面还有漂亮的城楼,才知道这就是杨六郎镇守的三关之一的瓦桥关,一股豪情油然而生。

有资料记载:“瓦桥关坐落在雄州原瓦桥街上(今南关大街中段),门洞跨越街心,南面嵌有‘雄关’两个大字,后亦称雄关。上有庙,南向祀文昌,北向祀火神。唐代置,明朝光禄寺卿郭存谦重修,1946年拆除。”明朝郭存谦重修,地址大概不会有误,因距唐朝才几百年。说1946年拆除,大概只拆了城楼部分。

说瓦桥关咱还得先说说瓦桥。世上有木桥,有石桥,瓦能造桥吗?显然不能。原来那桥建在瓦济河上,原叫瓦济桥,后来省略叫成了瓦桥。由瓦桥向南约450米就是瓦桥关旧址。也就是现今南关大街上。

那么问题来了,“关”属于军事设施,要驻扎军队,任何军队都注重防御措施,那就应该有个城池。到底有没有呢?没有资料记载。笔者臆测,如果有城,火神阁就应该是南门,瓦桥南面不远处应该还有个北门。一铺东村原名小东关,是否跟这有关系?如果没有城池,北面的雄州城就应该是主关,雄州城在瓦桥北约百米处。

史上在瓦桥关一带发生过多次战事。

瓦桥关于唐代设立。

安史之乱发生后的唐广德元年(763),叛军史朝义拒守瓦桥关,唐将仆固玚、侯希逸、薛兼训在归义也就是现在的雄县(含容城一部分)大战史朝义。史朝义兵败北逃,想进范阳城,遭守将拒绝,无奈自缢于林中,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这一仗规模不大,意义不小。

唐大历十年(775),卢龙节度使朱滔驻守瓦桥关。他与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协商,共同讨伐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不料田暗中说服李宝臣,劝他偷袭朱滔,以拥兵自立。于是李宝臣挑选精锐骑兵,一夜奔驰300里,突然袭击瓦桥关。朱滔毫无防备措手不及,仓促应战,结果大败,换上别人的衣服才得以逃脱。

唐光化二年(899),后梁朱温派将领葛从周围困沧州,幽州节度使刘仁恭率军5万救援。刘善于掘地攻城,军中号称“刘掘头”,却不会打救援战,大败后退守瓦桥关。次年朱温又派张存敬攻打易州、定州,刘仁恭派儿子刘守光救援,打败了张存敬,夺取了瀛、莫、景三州,攻下20余城。到了天佑三年(906)由于救援沧州屡败,刘仁恭竟令境内15至70岁男子全部从军,而且自备口粮武器。如此征兵十万,镇守瓦桥。最后粮尽,朱温劝降,刘仁恭拒绝,八年后父子被晋王虏杀。

后晋天福元年(936),后晋石敬瑭投辽,割燕云十六州赂辽,瓦桥关随之归了辽国。这一举措给国家造成了几百年灾难,石成为千古罪人,留下永久骂名。

五代周显德六年(959)三月,周世宗柴荣亲率军队北伐,征讨辽军,收复失地。朔方(今河北省)各州县,多年不见兵革战事,骤闻周师入境,吓得魂胆飞散,四处逃窜。周军顺风顺水,收复了益津关。然后再派遣赵匡胤为先锋,溯流西进,直捣瓦桥关。因水路狭窄,不便行舟,乃舍舟登陆。守将姚内斌不敌,开城投降,周世宗率军入关。次日世宗置酒大会,遍宴群臣,席间商议进取幽州。诸将意欲回师,世宗力排众议,坚持继续北进,并督促先锋都指挥使李重进先行。李占据了固安,世宗随后赶到。固安城北有河,水宽流急,难以通过。柴命将士架桥,限期完工,然后率军回銮,驻跸瓦桥。然天有不测,周主忽然得病,屡治不愈,众将劝说返驾南归。乃置瓦桥关为雄州,益津关为霸州,取其威烈之意。“雄”之名自此始。

雄安新区设立后,这一古地名引起更多的关注,仅就了解到有限的几点与大家分享。 i86cFaiGfdkvTllesIn+Qx9GvclRU6/pAr3moi8EJclCmp3BXYP7bDEx8Nd+/8g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