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写在前面

本书选录的是我写于不同时期的不同体裁和不同题材的部分文章,粗线条地扫描了一个有40年新闻生涯,60年笔耕历史的老记者的足迹和背影。

我从一个贫农儿子成长为新华社高级编辑、高级记者,无论个人付出多少努力,归根结底要感恩党和人民的培养。所以,我将此书视为对一路扶持我成长的新华社的感恩录。

收入本书的作品多数是过去公开发表过的,散见于中央和省市报刊。星移斗转,沧海桑田,能收集起来的文章不多,除个别文字上的修订,基本保持原貌;另有一些是未发表过的半成品,有的连半成品也算不上,因为工作忙,无暇顾及,在纸箱里一压就是几十年。

退休后也忙,甚至比上班时更忙。应聘任教、应邀译书、参与社会公益事务、写文章写小说,还是没有时间坐下来翻故纸堆。直到75岁,才下定决心,沉下心来完成“未竟事业”。

因为有幸在党的培养下成为驻外记者,到过不少地方,见过不少山川名胜、文化古迹和艺术殿堂,加上一生喜欢舞文弄墨,尤其是长期养成的记者习惯,总想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与读者分享,所以把以往的见闻变成文字就成了我的最后愿望。于是,我把已经泛黄了的旧稿从破旧纸箱中翻出来,回到当年走过、见过、思索过的地方,成为普希金所说的“亲切的回忆”。我便将这些“亲切的回忆”谱成一长串随想曲,一路哼唱,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从约翰内斯堡到内罗毕,从阿拉木图到撒马尔罕,从巴黎到罗马,从纽约到温哥华……

有一部分是我退休后在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任教时,面向学生的新闻经验谈。本以为课堂上讲过也就过去了,没想到一位学英语转新闻的研究生课后特意写信给我,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的话点燃了他要做驻外记者的理想之光,下决心要当驻外记者。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果然进新华社先当了几年国内记者,然后当上了驻外记者。这让我非常感慨:前辈人的一点经验之谈有时会对后辈人产生决定命运的影响。仅此一例,我这一辈子驻外记者就算没白当。

至于写国际随笔、国际时评和采访记之类的文章,本来就是我的本职工作,40年间写了应该不止千篇,但大多是应时之作,早已失去新闻价值,只剩一点历史价值,自觉没有保存价值,所以我既没有存档,也没有刻意收集,只随意上网找到几篇收进书里,表明自己的新闻人身份而已,并不因为它们写得怎么好,也算不上我的代表作。

我在业余时间翻译过十几部苏俄文史类著作,为此中国译协还给了我一顶“资深翻译家”的帽子。成就谈不上,经验有一点,所以2018年应母校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之邀,在第九届全国高校俄语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研讨会上作了主旨演讲。对我而言,也是作为俄语学子向母校汇报的一次机会。

人到老年,功名利禄无所萦怀,唯一萦怀的是以某种方式为自己的一生画个自认为圆满的句号,无愧人生,无愧我心。而对于一介书生,除了留点文字,着实也没有什么其他更好的选择。不妥之处,敬祈方家批评指正。

陈启民 谨识
2021年7月于香河大爱书院养生公馆,时年80岁。

陪同郭超人社长访问西欧期间参观丁肇中实验基地(1996)。自左至右郭超人、丁肇中、陈启民(丁肇中,1936年生,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采访博茨瓦纳总统马西雷(1987)。坐沙发者为马西雷总统(右)和作者(左)

作者采访肯尼亚总统莫伊(1996)

作者采访塞舌尔总统詹姆斯·米歇尔(1997)

作者采访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2001)

作者采访哈萨克斯坦总理(2019年任总统)托卡耶夫(2001)。图中左二为新华社记者张言、右二为作者

采访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卡耶夫(2000)

中国驻中亚媒体记者集体采访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1998)。左二为尼亚佐夫总统、左三为作者 H6DcQmsAC8pfRmNTHPHaC5MACO9VyX3QM9V5+tmhnqWvSHZcZPPeqeVQs1h3UUi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