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是当前的热门话题。
我们的古人历来重视养老。《礼记》把“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作为一种大同理想。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希望通过教化,在全社会形成敬老风气,让老年人不必为生活奔波劳碌。
在周代乃至更早,庠序是学校,也是养老的场所。《礼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著名教育史学家王炳照认为:“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兼做养老、储米之所。”
把学校和养老连在一起也很好理解:老年人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他们可以一边安度晚年,一边教育后代。
也正因为如此,历史上有的君主通过发展养老事业汇聚人才,继而成就自己的霸业和统治,周文王周武王父子能够获得姜子牙的辅佐,就是因为他们“善养老”。
按《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姜子牙祖上先前也阔过,“其先祖尝为四岳”,因为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地(另说是申地),所以姜子牙也叫吕尚。
姜子牙年老时,一度穷困潦倒,按照宋人《野客丛书》的说法,姜子牙晚年甚至穷厄到被妻子抛弃的地步。为了获得西伯姬昌(周文王)的重用,他经常在渭水北岸钓鱼,等待西伯的发现。有一次西伯准备出门打猎,专门占了一卦。卦辞说,你这次出猎,将遇到的不是龙,不是螭,不是虎,不是熊,而是一位将辅佐你成就霸业的大臣。西伯在渭水边上果然遇到了姜子牙,想起自己的祖父古公亶父说过“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的预言,于是称姜子牙为“太公望”,并授以太师之职。
不过,《史记》也同时记录了姜子牙事周的其他说法,一说:姜子牙博学多才,曾经是商纣王的官员,因为商纣王荒淫无道,于是离开商纣王,到各诸侯国游说、干进,都不被看中,最后在西伯那里得到重用。
还有一种说法是:姜子牙是一个隐居海滨的处士,西伯被商纣王拘押在羑里的时候,散宜生、闳夭等当时的社会名流知道姜子牙是个人才,于是找到他,希望他一起辅佐西伯共创大事,双方一拍即合,姜子牙说:“我早就听说西伯仁德,又重视养老事业,我为什么不投靠他呢?”于是三人收集美女、文马、珠宝,献给商纣王,把西伯从羑里赎了出来。
因为历史细节的复杂性,不排除上述三种说法同时为真的可能。但我认为,第三种说法接近史实的可能性最大。
事实上,为西周养老政策所吸引并归附周王的姜子牙,为周朝创建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到了周武王执政,推翻商朝统治,“牵九鼎,修周政,与天下更始”,依然是“师尚父(周武王给予姜子牙的称号)谋居多”。
当然,周人的“善养老”吸引的不只是姜子牙,《史记·周本纪》说:“(周文王)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影响的也不仅仅是一批老人,而是全天下的人心向背,以致崇侯虎向商纣王打小报告:“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
所以孟子说:“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他的意思是说,如果有诸侯国君主能够像过去的周文王一样“善养老”,则顶多七年时间,就可以一统天下并将其治理好。
可见,我们的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善养老”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礼记》有云:“民如孝悌,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后来历朝均有对老年人实行优待的政策和举措,有学者归纳为“五项制度”,即赐物制度、减免赋役制度、授杖制度、恤刑制度和老人参政制度。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老龄化、少子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特点。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
赡养老人是社会责任,同时老年人更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对于拥有 14 亿多人口的大国,如何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