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禹的苦楚谁人能懂

(大禹治水)

说起大禹治水,大家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禹一改其父鲧“堵”的做法,而采取“疏”的方式;二是禹品德高尚,公而忘私,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就这两个方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先说治水的方式。“堵”和“疏”,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但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究竟怎么“堵”?怎么“疏”?不仅我们说不清,就连年代比我们接近得多的屈原在其《天问》中也提出了同样的疑问。

在此笔者提供一说。

1998 年,我在广播电台做记者,为报道抗洪救灾跑遍了湖南全省的洪区,看到当时几乎所有地方的抗洪方式就是“堵”。何以如此?因为在人定胜天、改天换地的六七十年代,湖垸低洼处筑起了堤坝,迁来了人口,有的地方甚至逐渐建起了城镇。现在洪水来了,若要“疏”,就得重新移民,谈何容易!何况这些地方泥土肥沃,都比较富裕。

类此,尧舜时期,随着耕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四时节气规律的把握,农作物极大丰富,导致人口呈爆发式增长。人口膨胀,反过来导致土地资源相对短缺。于是人们逐渐从高坡处往低湿地迁移,“开山造田”“围湖造田”之类发掘耕地资源、增加粮食收入的举措也大范围实施。那时百姓很辛苦,春分被派遣到各大产粮区耕作,一直要劳作到冬至才能回家。

在此情况下,洪水来了,“堵”是一种成本最低而效率最高的治水方式,鲧及其前任共工都是如此。只是他没有料到,水势不断升级,从五十年一遇到百年一遇,从百年一遇又到千年一遇,“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堵”的治水方式彻底失败。

禹的“疏”,一方面将江河的主要堙塞关口浚通,更重要的是转移人口,退耕还林,退耕还湖,这是比“堵”要复杂得多的浩大工程。为此,禹采取如下几项措施:一是调有余补不足,解决移民过渡时期的粮食问题;二是完善偏远地区的赋税征缴机制,并在这些地方推广稻子的耕作技术,避免因为退耕造成财税、粮食锐减;三是根据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赋税征收采取不同的档次和方式,以平衡各部落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 13 年的奔波劳碌,禹从根本上解决了大水年年为患的问题。

再谈谈治水的动机。

禹“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治水当然是出于圣者仁心,但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五帝及夏后氏人物关系图

颛顼(黄帝之孙)没有把帝位传给儿子鲧,而是给了堂侄帝喾,帝喾又传给儿子尧,尧又传给血缘远、辈分小的舜。舜虽然也是颛顼后人,但早已家道中落,沦为草根,种过田,打过鱼,当过泥木匠,做过小生意。鲧不仅是君主的合法继承人,而且辈分高、资历老、能力强(老臣对鲧的评价是“我们这一辈没有比他更能干的”),自然自视甚高,对于尧、舜有不臣之心。加之同样根正苗红的共工(炎帝后人)也有觊觎之意,以及一些偏远地区分裂势力如三苗、驩兜之流蠢蠢欲动。尧舜的中央政权受到巨大威胁。

因此说,舜“殛鲧于羽山以死”,既是惩罚鲧“治水无状”,也是借机消除政治对手,以儆效尤。禹接替父亲的职位,深知肩头分量关系到天下万民福祉,也明白其中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政治玄机,一举一动将直接影响到自己乃至整个夏后氏部族的命运。他在再三推辞不了的情况下,下定决心也可以说是硬着头皮临危受命。他一方面竭尽全力把工作做得圆满,让领导没有空话可讲;另一方面他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与南方的涂山氏部落搞政治联姻,以天子直系后代之尊成为涂山氏部落的上门女婿,妻子就是部落公主,名叫女娇。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禹十三年治水,三过家门不入,不近人情的背后其实有着难言的苦衷。

禹在外苦心经营,女娇从新婚第四天开始就独守空闺。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无限的思念、牵挂和幽怨化成一声天籁,从正倚门望归的女娇心中婉转流出——

“候人兮猗~”

这是我国有史可稽的第一首情歌。 a5xmzhL7M0Nnxg50XVHIXYf/RWPIRag726ANIH437OUeyFnk5A+cSvmax//CiXE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