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执导的电影《赵氏孤儿》改编自纪君祥所作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
该剧讲述的是:春秋中叶,晋灵公时期,晋国功臣赵盾一家三百多口被武将屠岸贾假借灵公之令悉数诛杀。
只有赵盾的儿媳、赵朔的妻子因为是位公主,屠岸贾对她不敢擅杀,只是把她囚在赵府中。期间,公主产下一男婴,即赵氏孤儿(赵武)。为保存赵家唯一血脉,公主托付民间医生程婴将孤儿带走,然后自缢身死。
程婴将赵氏孤儿藏在药箱中,准备带出府门,可在出门时遇到屠岸贾部下、负责看管赵府的下将军韩厥。韩厥为保全忠良之后,便放走程婴和赵氏孤儿,并为坚定程婴的决心,消除他“我若出的这府门去,你报与屠岸贾知道,别差将军赶来拿住我”的顾虑而自刎身亡。
屠岸贾搜不到赵氏孤儿,遂下令将全城一月到半岁间的孩子都囚禁起来,并称如果窝藏赵氏孤儿者再不交出孩子,就将这些孩子全部杀死。程婴走投无路,找到了退隐山林的老臣公孙杵臼,并与公孙杵臼商定,用程婴自己的孩子替代赵氏孤儿。
安排妥当后,程婴假意告发公孙杵臼,引屠岸贾到公孙杵臼家中搜到了假孤儿;在屠岸贾杀死假孤儿后,公孙杵臼撞阶自杀。程婴忍辱负重抚养赵氏孤儿,并且用图画将事件经过全部记录下来。
20 年后,晋国国君传至晋悼公。赵氏孤儿长大成人,他在得知真相后,奏知君主,奉命擒拿屠岸贾,将他“细细地剐上三千刀”,报了血海深仇。
《赵氏孤儿大报仇》取材于《史记·赵世家》,但作了较大的改动。
从晋献公到晋景公君主谱系图
【注】谥号后数字表示从以唐叔虞为第一位国君之后的晋国国君序号。另,关于赵庄姬,《史记·赵世家》说她是“成公姊”,但贾逵、服虔均以赵庄姬为成公女,较为合理。
在《史记》记载中,导致赵氏灭门的“下宫之难”并非发生在晋灵公时期,而是后来的晋景公时期,他俩中间还隔着一个晋成公。此时,赵盾已经于晋景公继位的两年前就去世了。赵盾生前为“中军将”——晋国设三军六卿,分别是:中军将(元帅)、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作为一个非常强势的人,他被时人称为“夏日的太阳”,应该说,只有在他去世后,政敌才有可能对如日中天的赵氏家族实施打击。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左传·宣公二年》)可见历史上的晋灵公确实是一位荒唐、残暴的国君,赵盾多次劝谏,引起晋灵公不满,安排刺客刺杀赵盾,放恶獒扑咬赵盾,均未得逞,反倒被赵盾的堂弟(一说是堂侄)赵穿弑于桃园。由此引出我们熟悉的典故《董狐直笔》,也就是说,按照当时人们的观念,弑君之罪应该算到正卿赵盾身上。
灵公死后,赵盾派赵穿把在成周作人质的公子、晋灵公的叔叔黑臀迎回国都绛城继位,是为晋成公。成公担心自己落得像侄儿灵公一样的命运,主动示好赵盾,站出来平息舆论,明确认定杀死灵公的是赵穿,赵相国毫不知情;为表彰赵氏为晋国所做的贡献,完全委任国政于赵盾。
按照《史记·赵世家》的说法,赵盾死后,儿子赵朔继承了他的卿位佐下军。大夫屠岸贾“始有宠于灵公,及至景公而贾为司寇”,掌权后要对弑君之事进行翻案,于是对各位将领宣传说:“赵盾虽然不知情,但他依然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以臣弑君,可是他的子孙却在朝堂掌握大权,这种状况不利于对有罪者施行惩戒,所以应该对赵氏进行诛罚。”
曾经做赵氏家臣,后来位列八卿的韩厥反驳说:“此事先君已经定案,违背先君的旨意而妄诛,会引起动乱,而且这么大的事情不报告君主,你们将犯下欺君之罪啊。”
屠岸贾不采纳韩厥的意见,韩厥立马告知赵朔,催他快逃。可是赵朔不想逃亡,说:“只要你能够保全赵家的子嗣,我死而无憾。”屠岸贾没有请示晋景公就杀害了赵朔和他的伯叔、赵盾的同父异母兄弟赵同、赵括、赵婴,“皆灭其族”。
赵家能够在十五年后平反昭雪,得益于晋景公的一场大病。景公病后卜筮病因,巫师告诉他是赵氏先祖大业的后人因为遭受冤屈而作祟。于是景公向韩厥咨询,韩厥清楚赵家灭门的详细过程,也知晓赵氏孤儿活在人世,于是向景公告知详情。在景公的主持下,“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并把赵家的田邑都归还赵武。
在《史记·赵世家》中,还有许多生动的情节,如赵朔夫人在公宫躲避屠岸贾的搜索,将小孩藏于袴中;作为赵家食客的程婴、公孙杵臼相互配合保护赵氏孤儿;赵家平反后程婴自杀以追报死去的赵盾和公孙杵臼等。
虽然是正史所记,却充满戏剧性。
然而,如此惊心动魄、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在比《史记》成书更早的《左传》中却没有记载,《左传》中甚至没有提及屠岸贾、程婴、公孙杵臼等关键人物。
实际上,骊姬之乱后,“晋国无公族”,也就是说,晋国为防范国君直系子孙作乱,规定除太子外,国君的其他儿子及上代国君的血胤都要移居国外,未经召请不得随便回国。公元前 606 年,晋成公发布了一项奇特的法令:恢复公族大夫(掌管公族及卿大夫子弟的官职)制度,并且各卿(执政大夫,上中下三军中的六卿)的嫡子均可得此职爵。由此晋国卿大夫权势更大,尾大不掉,公族反而受到挟制。
赵盾执政,诛杀五将,重组三军六卿,赵家权势最大。赵盾死前,在自己的权位继承问题上玩了一次“平衡术”,他让儿子赵朔继承公职卿位,让弟弟赵括继承公族大夫一职。
晋文公五贤之一赵衰至“赵氏孤儿”赵武家谱简图
赵盾之所以这样安排,有其苦衷。赵同、赵括、赵婴是父亲赵衰正妻、晋文公的女儿姬氏所生,属于嫡出,而赵盾是赵衰之妾狄女所生,属于庶出。姬氏贤德,认为赵盾有才能,就把嫡子之位让给了赵盾,“而使其三子下之”。
嫡庶错位,在赵氏家族内部埋下了不和的隐患,连赵盾自己也感觉过意不去,在请示晋景公后,他主动放弃“公族大夫”一职,而将这一般由家族嫡子担当的职位让与赵括。
令赵盾意想不到的是,宗权和卿权的分割,令赵家的姬氏一支与狄氏一支之间的矛盾难以把控。赵盾、赵朔父子二代人相继剥夺了原本属于姬氏一支的晋国军卿之位,使得赵氏宗族内部争斗逐渐白热化。
发生于公元前 597 年的晋楚邲之战,令赵氏家族内部矛盾更为复杂。鉴于楚国的强大,赵朔与中军将荀林父主张向后撤退,暂避锋芒,而急于立功的赵括、赵同要求“唯敌是求”,决战到底。此时的微妙之处在于,作为姬氏三兄弟之一且能力最强的赵婴以沉默的方式站到了侄子赵朔一边。
晋军内部不和,楚国派遣小股兵力袭扰诱战,晋将魏錡、赵旃违令攻楚,楚军趁机全力反击,楚庄王一战而霸,晋国由此威风扫地。
在《左传》中,赵朔的死因、死期没有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英年早逝。赵朔死后,妻子赵庄姬(姓姬,赵朔谥号“庄”,故名)在家族内部孤立无靠。东汉经学家展虔推测赵婴在赵庄姬相助下继任为卿。《左传·成公四年》出现“晋赵婴通于赵庄姬”的记述,赵庄姬做出不堪之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是想在家族内部找一个靠山。
然而,这事毕竟属于叔辈与侄媳妇乱伦,是一起严重的家族丑闻,加之当时晋国执政栾书(他是赵朔的部下和好友)的逼迫,赵同和赵括趁机把赵婴赶到了齐国。
赵婴奔齐,赵氏两分支失去缓和矛盾、维持平衡的中间人物,彻底走向决裂。《左传·成公八年》记:“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也就是说,公元前 583 年,赵庄姬因为赵婴被驱逐,向晋景公报告说:“赵同、赵括将要作乱。”栾氏、郤氏为她作证。于是,当年六月,晋国诛杀了赵同、赵括,并灭其族,赵氏封邑改封给大夫祁奚。只有赵武跟着庄姬住在公宫,免于被杀。
不久,韩厥对晋景公谈起赵衰、赵盾的功绩,称如果他们这样的功臣都没有后人祭祀,谁还愿意为国家效力?于是晋景公复立赵武为赵氏后嗣,恢复了赵氏的爵位和封邑。
郝良真、孙继民在《“赵氏孤儿”考辨》一文中认为:“赵庄姬诬告赵同、赵括作乱,置其于死地,除了是对他们流放赵婴的报复之外,还有为亲生子赵武恢复宗位的夺嫡用意,甚至这一用意有可能是她诬告的主要动机。”
由此可见,真实的赵氏孤儿案远没有纪君祥和司马迁笔下震撼人心的忠奸对立、正邪较量,而只是政治权力的明争暗斗、翻云覆雨,以及家族内部的喋血纷争。
剧作家以历史为素材,为我所用,可以理解。而作为一位严肃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竟记载如此,大约是奉行“信以传信,疑以传疑,著以传著”之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