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夕,妻子和她妹妹商量什么时候去她们父亲的墓地扫墓,我在一旁听,从我那“百事通”的姨妹子口中得知,在本地,民间有清明节当日不上坟的习俗。
细想起来,这一说法确实有道理,因为清明节从一个“节气”变成“节日”,与另外一个古代节日即寒食节密切相关,而寒食节曾被称为我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清明”是农历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立春后的第五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15 度,大地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元代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可见,“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葱,天空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的意思。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民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这个时候城里人去踏个青、插个柳,倒是可以理解,但这一天原本与祭祀确实没有关系。
我国古代一年有三个“鬼节”,即祭祀先人的日子: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和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的寒食节。而寒食节往往与清明日日期相近,有的年份甚至重合,渐渐地,清明节代替了寒食节,到现今我们只知道清明节,忘记了寒食节。
而在古代,寒食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唐玄宗开元年间有诏书说:“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宇,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扫礼。”当时民间寒食节上墓的习俗,已经扩散到社会上层,以至于朝廷不得不为此对官员假期予以宽待:“寒食通清明,每逢寒食,放假三日”。
而寒食节的起源,据说与春秋晋国隐士介子推有关。
晋文公重耳,因为受到父亲晋献公宠妾骊姬的迫害,从四十三岁开始被迫在外逃亡十九年。他的随从人员当中,除了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五位股肱之臣外,还有几十名知名度不高甚至寂寂无名的追随者,其中就包括介子推。
晋文公从流亡在外到后来成为一国之君,得力于这些忠心耿耿的追随者。他们对具有公子哥习气的重耳引导有方,在生命安全方面全力护卫,遇到困难时出谋划策,让重耳历经翟国、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及懈怠放纵的心态,终于“踏平坎坷成大道”,开创了晋国一百多年的霸业。
据《庄子·盗跖》记载,在逃亡过程中,重耳一行缺粮,饥饿难行,介子推“自割其股以食文公”。西汉文帝时的学者韩婴所撰《韩诗外传》记载得更加细致:“重耳亡,过曹,里凫须(即头须,一位管理钱财的小官)从,因盗重耳资而亡,重耳无粮,馁不能行,子推割股肉以食重耳,然后能行。”
可就是这样一位对重耳有大恩的臣子,在重耳成为晋侯后分封功臣时却被遗忘。“(文公)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未尽行赏,周襄王以弟带难出居郑地,来告急晋。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按照《史记·晋世家》的这一说法,文公没有赏赐介子推,是因为天子周襄王有难向他求救,把他的表彰工作中断了。
为此,介子推的母亲要他去跟晋文公讨个说法,介子推却有一套自己的说辞:晋文公能够回国当国君,是上天的意旨,与臣子的辅佐关系不大,一些跟随国君逃亡的人却以为这是他们的功劳,贪天之功就是强盗,国君封赏他们,是错上加错;这些人受到封赏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我不能与他们为伍。
他母亲说,你至少要让文公知道你的想法吧。介子推回答说:“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于是与母亲一起归隐绵上山中。
关于介子推的最后结局,《左传》记载说:“(介子推)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史记》增加了介子推的朋友向晋文公发《龙蛇歌》为介子推鸣不平的情节:“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文公出,见其书,曰:‘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
《庄子·盗跖》有介子推因文公烧山逼其见面而“抱木而燔死”一说。西汉刘向所编《说苑》说得更生动:文公因为找不到介子推,竟然三个月“辟寝”(独睡),以表示自己的歉意。可是介子推依然没有出来,于是他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介子推下山。“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谓焚其山宜出,及焚其山,遂不出而焚死。”东汉蔡邕《琴操》则说:“子绥(子推)遂抱木而烧死。文公哀之,流涕归,令民五月五日,不得举发火。”
国君下令每年介子推被焚而死之日不能生火,民间当然只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人们在这一天食寒食,结合墓祭,形成了在寒食日祭祀先人和先贤的节日。
可是,其中的疑点也有不少。比如“割股啖君”的情节,就不符合医学常理,以当时的医疗条件,大腿上割下一块肉(能给重耳充饥,受伤应该不会小),如何痊愈?如何后来介子推还能够携老母上山归隐?再如,山之大,火势之不可控,都不会让晋文公同意以燔山逼介子推下山的馊主意,除非他有意把介子推烧死。
所以,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当以左氏(即《左传》)为据,割股燔山,理之所无,皆不可信。”洪迈在《容斋随笔》中也是取《左传》《史记》之说,而认为割股烧山之说是“后杂传记”而已。
南北朝梁宗懔编撰的《荆楚岁时记》认为,仲春之末“禁火”是周朝的旧制。“(《琴操》)云五月五日,与今有异,皆因流俗所传。据《左传》及《史记》,并无介推被焚之事。《周礼·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注云:为季春将出火也。今寒食准节气,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则禁火,盖周之旧制也。”
介子推的故事,在战国、秦汉之际最为盛行,大部分为“公共素材”的互见共用。中国人民大学梁琚在《介子推相关故事文本新探》一文中认为,这些故事的源头或可追溯到更早,与一些神话、祭仪、民俗密切相关,明显保留了祈雨的原意,极有可能是由纪念后稷转化而来。“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燔死及人牲等祈雨法日渐衰微,后人因淡忘而对这一习俗及哀悼情绪产生怀疑。子推有功不赏又与后稷相关的悲剧形象恰为这种模糊的旧俗与哀思提供了合理依据。”
可是,老百姓对于传说是真是假并不在意,他们对于介子推“辞官不言禄”的尊敬、崇拜“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东汉顺帝时,“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炊,老小不堪,岁多死者”。(《后汉书·周举传》)
这真是一番恐怖的景象,以至于后来曹操知道情况后,不得不下发《明罚令》,禁止人们过寒食节,避免“不堪之患”。到了西晋,寒食节习俗又得到了提倡。
“龙蛇寂寞一祠存,浊世谁知处士尊。漫向绵山寻旧迹,火能烧骨不烧魂。”如今,在山西省介休市绵山风景区还存有介公祠,人们纷纷向介子推顶礼膜拜,祈求先贤神灵的保佑,也表达对高尚人格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