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浑天说:天地浑圆浮于气

只要我们抬头观察一下天上的星辰,抑或是太阳还是月亮,都会自然想到我们脚下的地球是不是也是圆的,是一个球体。“盖天说”并不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而只是一个半球体。

最早提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人,大概就是惠施,他是诸子百家中名家的开山鼻祖,也是庄子的好朋友。两人有一次在外面游玩,看到水中的鱼后,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留下了“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典故。

惠施是一个博学者,学富五车,但遗憾的是,他的著作已经失传,我们只能从庄子的著作中了解他。关于宇宙万物的学说,惠施共留下了十个命题,后人很难理解其中具体的含义,但只要加上“地球是一个圆球”这样的假设,他的十个命题就说得通了。

比如,“南方无穷而有穷”与“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惠施认为,整个宇宙就在一个巨大的天球之中,日月星辰在其中运转。

“浑天说”的代表人物还属东汉时期的著名科学家张衡,他发明的浑天仪更是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张衡的父亲非常勇猛,年少机敏,曾经带着数千骑兵击破了匈奴的一万骑兵。张衡与他父亲一样,聪明好学,很小的时候就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他为人正直,刚正不阿,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也从不畏惧任何险阻。整个东汉社会从上到下流行谶纬学,这是一种神学,也是江湖骗术的温床。一直到三国时期,谶纬学也依然很有市场,比如“代汉者,当涂高也”就是当时最著名的一句谶语。

张衡非常痛恨这种风气,多次向皇帝指出,这不过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用来升官发财的工具。因为这种言论触动了权贵们的利益,因此这也让他屡遭排挤。

张衡并不想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浪费在宫廷的尔虞我诈之中,他一门心思研究机械与天文,在《灵宪》一书中重点讨论了天体的演化。他认为,天体的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溟涬”,这是宇宙最初的样子,是混沌之前的形态,只有白茫茫的一片空间,任何物质都没有,但天地之间运行的规律却早已被写入其中。第二阶段是“庞鸿”,不知不觉,空间中产生了各种元气,这些元气混杂在一起,辨不清彼此,看上去就好像是一片混沌。第三阶段是“太元”。随着时间的流逝,混沌中的空间慢慢变得清晰起来,元气逐渐分离,清者上升,成为天;浊者下降,落为地。天为阳气,地为阴气,阴阳结合,孕育出了万事万物。

然而,若是按照这种理论,问题又来了,最初的元气是怎么来的呢?

张衡无法给出确定的解释,只好将其归于“无”。中国古代的思想与古希腊的思想有一点重大的区别,中国古人相信无中可以生有,但古希腊哲人则认为无中不可能生有。

天上的星辰按照早已写下来的规则运行,有的转得快,有的转得慢。张衡认为,距离地球较近的星体,转得就快,距离较远的则转得慢。

相比于“盖天说”,“浑天说”的内容更为丰富,张衡更是指出,月亮不发光,只是反射了太阳的光。他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在解释月食成因的时候就说明了这一点。

然而,“浑天说”依然存在着一些无法解释的情况。首先,若地球是一个球体,那么水面也应该是一个球体,但是当古人望向一览无余的海面时,并未发现这一点,只是看到浩瀚无边的大海依然是平的。

其次,大地是一个庞然大物,如何能飘在空中却不下落?古人们相信在地的下面,必然存在一个支撑物,这个支撑物一开始被认为是水,也就是说,地漂浮在一片巨大的海面上。在水的下面,又是什么在支撑着无穷的海洋呢?

若是地漂浮于水,又会带来另一个问题。俗话说水火不容,将燃烧的物体放入水里,会马上熄灭。而太阳在古人眼里,就是一团巨大的火球,它东升西落,在古人的认知中,太阳落山就是沉入到海水中去,那么它落入海水中后又为何不会熄灭呢?

于是,又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说法,认为支撑地漂浮的不是水,而是气。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宋代的张载,他是中国有名的思想家与宋明理学创始人之一,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横渠先生,因为他后来在横渠镇安家讲学,留下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千古名句。

张载认为“地在气中”。

他认为气的升降导致了地的升降以及四季的变化,他将地看成了一个浮在空中的气球,由于气的盈虚,造成了地球与太阳距离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季节。

一直以来,“盖天说”与“浑天说”就相争不下,但由于“浑天说”与实际观测结果较为一致,因此“浑天说”逐渐就成了主流。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一样,“盖天说”也有“天尊地卑”的观念,而“浑天说”相对来说对天与地的看法更为平等。 sJ/9McHResVYUNxfgqpXaQ+svSZyE71Ja2/yuxNubo/W/ZAPWr4yhRqh1A1aIu7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