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媒介

那么传播行为是通过哪些手段或工具进行的呢?事实上,随着数字化浪潮的兴起,越来越多便利的技术参与到人类的传播行为之中。从最原始的口语和文字媒介,到近代以来广播和电视的兴起,再到当下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深刻地改写我们的生活状态,在进行传播行为时,我们所能选择的工具越发丰富多样,这更加快了“人人都是传播者”时代的到来。

对于人类而言,口语在传播行为的顺利进行中发挥着基础的作用。在人类的文明长河中,“部落化”代表着一种非常原始的社会组织形态,而在这种交流双方之间地理距离比较近的背景下,具有即时性、交互性等突出特点的口语成为承载人们交流目的的早期媒介。所谓口语,即口头交流时使用的语言。口语传播的强大影响绵延至今,成为日常生活中我们发起传播行为时最常采用的形式。

相关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可谓不胜枚举,或许我们“当时只道是寻常”,但现在回忆起来,口语传播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就拿最熟悉的校园场景来说,教室这一地点贯穿了我们的成长历程,《师说》中有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引领我们打开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而这种对于知识的传播正是通过讲台上深入浅出、妙语连珠的口头讲授完成的。同样,我们总是在课堂上跃跃欲试地举起手,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和疑问,而口语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

其实仔细一想,我们习以为常的聊天、谈话又何尝不是一种口头传播行为呢?我们分享自己对世界的观察结果,谈论琐碎的小事,试图使更多人了解这些有趣的体验,其最终目的都是让我们的所见、所感、所闻能够传播给他人,这不仅让我们的分享欲望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同时也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途径。印度有一句古谚语:“赠人玫瑰之手,经久犹有余香。”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传播行为,也往往是让我们的快乐成倍分享给他人的“赠人玫瑰”之举。

除了口语,我们也总是惊叹于汉字的神奇精妙,在泱泱大国的历史长河中流光溢彩。而积淀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字,也正是我们进行传播时常常会使用的重要载体,尤其是随着印刷术的发展,文字所潜藏的传播能量更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为何许多古时候的文人墨客在当代文化中仍然发挥着绵延不断的深远影响呢?是因为他们的思想通过文字这一媒介,穿透了时间、空间的隔阂来到我们面前。

尽管我们并不似大文豪们一般才华横溢,但文字作为承载信息、传情达意之工具的魅力,于我们而言也并未消减半分。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件往来,杜甫曾在战火连绵之际写下脍炙人口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家人分隔两地、消息隔绝的战争时期,书信是人们互通音讯、互道平安的重要媒介,一封家书竟然能够值上“万金”,可见对于当时的每个普通人而言,经由书信所传递的家人平安的消息是何其宝贵。姐姐小时候曾听妈妈回忆过,在年轻时,邮票和信件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即使是网络时代,电子邮件在本质上与邮寄信件也是相似的。

技术发展更是革新了人类的传播活动。纵观历史的发展进程,我们不难窥得科学技术对于人类及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显著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 18 世纪,科学家们发明了蒸汽机,将人类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机器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代替手工劳动。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于 19 世纪,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汽车和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的问世开创了交通运输的新纪元,电灯的投入使用让漆黑的夜晚迎来从未有过的光明,电报能够以极短的时间传播“远在天边的信息”,给我们带来“信息近在咫尺”之感。

钟表的指针飞快地拨转到 20 世纪中叶,继人类文明史上的前两次工业革命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尤其以电子信息业的突破为重要标志,电子计算机的问世让世界开始逐渐依托信息的自由流动而形成一个“地球村”,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注入大量新鲜血液,尤其是各种各样的社交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扎根生长,带来了信息传播的新景象。简而言之,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来临了。

试想,在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大众媒体为主导的时代,人们能够调动并利用的传播资源是有限的,面向大众发声的“麦克风”往往属于少数人,他们通常是媒体从业者,或者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上占有一定优势的个体。如若我们将社会结构比作一个金字塔的话,那么当时控制传播资源、主导传播行为的一般是位于塔尖的少数人,而我们对于媒体而言只是受众——在传播过程中被动地接收信息的个体,缺少能够主动面向普遍意义上的大众发出“声音”的渠道。

而现在媒体发展的迅猛趋势打破了这一固有格局,社交媒体逐渐在社会生活中占据越发重要的分量,其赋予每个普通用户前所未有的、属于个人的传播资源。人们进行传播行为时所依靠的“麦克风”不再是稀缺品,每个人的观点想法都能够被传播,每个人的声音都有可能被放大,每个人的传播行为都可能到达自己都未曾预料的天涯海角,即“人人都是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者”。

“人人都有麦克风”所描摹的是一幅空前便利和自由的传播画卷,我们在各种传播角色中切换自如,在传播链条的各个位置不断游走。

我们有时可能化身为新闻报道者,发现周边新闻线索,观察附近新闻现场,记录实时的所见所闻。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也许我们并没有特意去关注任何专业媒体,但只要坐在家里刷刷朋友圈、看看短视频,就能够从那些熟悉或陌生的网友所发布的内容中,将附近的、远方的重要新闻了解得七七八八。

这意味着人人都成了“新闻报道者”,尽管我们的专业度和职业敏锐度与专业记者还存在较大的差异。便携度极高的手机成为我们充当“非专业记者”时的忠实伴侣,图片拍摄、视频剪辑和文字编辑等需求对于它们而言都只是“小菜一碟”,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我们能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新闻发布到公众视野之中,信息在社交媒体的快速流动可能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用户的目光,而当我们顺畅地完成这一过程之后,传统新闻记者可能还在赶来新闻现场的路上。

我们有时也是信息流动的参与者,对于各类信息的关注、讨论和转发本身也是一种传播行为。关注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巨大力量,在大众媒体时代,电视台格外关注收视率,收视率的高低代表着内容受关注的程度。而在社交媒体时代,这一个指标又更多地与“热度”“流量”等词语关联,它们能够衡量一则信息的传播范围。在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十数年以来,许多案例证明了网民的关注具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能量,网友们的“围观”也促使了许多社会事件的快速解决。相较于前面所提到的“新闻报道者”这一角色,我们在生活中会更为频繁地担当“信息流动的参与者”。

我们有时传播的不仅是信息,更是情绪。当我们身处于互联网空间时,能够很清晰地感知到,喜悦、自豪、悲伤、愤怒等情绪都在其中被放大了,各种言论不仅是意见的表达,也是情绪的渲染。

豆子,听完姐姐的解释,你是不是恍然大悟:原来传播对于我们日常生活而言是如此重要,而我们竟然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如此丰富的传播行为!但与此同时,姐姐希望你也能够从现在就意识到,当我们在更为自由便捷的社交媒体时代获得了空前的传播权利时,更应该意识到权利与责任从来就是对等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当我们发现“传播者”这一层身份已经悄然叠加于我们身上之时,更应该自觉地成为一名合格的传播者,担负起传播者应有的责任。

论传播技能,要达到记者那样的专业水准对我们而言是困难的,但敏锐观察的能力、乐于学习的能力、勤于思考的能力以及善于表达的能力,不仅仅是记者的职业要求,也是每个人提高自身传播能力的努力方向。接下来,姐姐将为你奉上“修炼”成长为一名数字时代合格传播者的“秘籍”:多观察、多学习、勤思考、善表达和慎行动。

多观察,即培养对于生活的敏锐度,提高我们对于各种细节的关注。一切传播行为往往都来源于对生活的感知和洞察,我们只有敏锐地捕捉生活中每个细节的变化,才能将它们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可别小瞧了细节的力量!最直抵人心的往往是细节,最引发人们同频共振的也是细节。

多学习,即通过学习不断摄入新的知识,武装大脑、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传播场景。姐姐在生活中与别人交流时,有时候会遇到这样令人困扰的场景:尽管我的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了自己想要描绘的事情或表达观点的大致方向,但是在交流时却深感自己语言的贫瘠,难以通过言之有物的内容将它们表述出来。

你看!这就是因为平日的学习不够扎实,别人在交流中展现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深厚底蕴时,自己只能因“词穷”而窘迫,导致交流效果大打折扣。俗话说:“学无止境。”相对于事后懊恼表达功力不够深厚,不如时刻保持谦卑的学习状态,当头脑获得了知识的全副武装,我们能得心应手地迎接各种传播场景。

勤思考,意味着传播活动的开展并非只是机械地输出内容,同时还应伴随着积极的思考,这有利于传播活动的顺利推进。当我们“瞄准”特定的传播对象时,先别急着盲目行动!首先,应对自己所处的传播情境进行辨别,传播过程中所交织的不仅是各种形式的信息这么简单,还包括亲密或陌生的关系网络、规模不一的受众群体以及各有侧重的传播目的,因而我们需要根据传播情境的差异制定不同的传播策略。

例如,在日常交谈聊天等非正式场合,我们可以尝试让传播气氛变得更加轻松愉快,偏随意性的氛围有利于大家畅所欲言,获得酣畅淋漓的传播体验;而在较为正式的课堂或公开演讲等场合,就应在调动气氛的同时又不失庄重严肃。同时,在进行人际传播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多开动脑筋,及时观察对方表情、姿态和态度的变化,及时根据这些反馈内容对传播行为进行调整。

善表达,即善于应用恰当的工具,将信息、观点和态度等表达出来。表达是每个人与世界相连接、相交互的重要途径。

衡量一次传播活动是否成功,应看看它是否能让传播对象听得进去、听得明白以及愿意相信,这也形成了传播者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首先,让我们回忆一下曾经接触到的新闻报道,能够迅速抓住我们注意力的传播者,往往能够将有趣生动的传播内容如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而冗长且枯燥无味的辞藻堆砌或照本宣科的讲授则往往让我们感到昏昏欲睡。因此,我们可以学着在表达时增添一些故事般的小巧思,在叙事结构、遣词造句以及细节描摹等方面都更加柔和化、故事化,更利于提高传播效果。

同时,新媒体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的表达形式,短视频这种将图片、文字和声音结合起来的形式已成为注意力的绝佳捕捉器。因而,我们在进行传播时,除了传统的文字和语言,也可以多多去尝试使用图片、视频等丰富多样的形式,使传播内容兼具可看性和趣味性。

另外,别忽视了传播时的体态姿势!在我们以往的经验中,闭目沉浸在演奏中的钢琴家往往能让听众进入到乐曲营造的氛围中,手部动作姿态运用恰当的演讲者也往往能够更好地调动现场气氛。因此,在面对面的传播场景中,恰当的姿态、表情等看似细枝末节的因素,往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慎行动,即在进行传播活动时,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更加谨慎负责。在社交媒体时代,“慎行动”的重要性格外突出。查尔斯·狄更斯曾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豆子,生活在社交媒体时代的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在社会上的参与感更强了,我们的新闻报道更具现场感和沉浸感了,我们的声音不再被淹没,有时甚至能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但这也是个众声喧哗的时代,真伪难辨的信息、立场各异的传播者以及极易传染的情绪都会在社交媒体上聚集。

姐姐在高中的时候,曾经看过一部名为《搜索》的电影,女主角叶蓝秋在公交车上“拒绝让座”的小小举动被手机镜头无限放大,身处新媒体时代的人们争先恐后地以正义之名扩散事件,以道德之名群情激愤地进行评论。最终,肆意的情绪宣泄扭曲了事件真相,互联网、铺天盖地的恶意谩骂、挖掘隐私的人肉搜索成为压向叶蓝秋的最后一根稻草,没有人去探寻、追问叶蓝秋拒绝让座的原因——刚刚走出医院的她,正沉浸在确诊癌症这一巨大的打击之中。

曾经有气象学家提出“蝴蝶效应”这个概念:“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我想,不妨将我们自己看作网络这片丛林之中的蝴蝶吧!我们的每一句发言、每一次转发乃至每一份注意力,都是在互联网中“扇动翅膀”,都可能对舆论的发展态势、整个事件的走向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因此,当我们拿起自己的麦克风时,不仅面对的是一个能够放大自己声音的工具,更多的是捧起了沉甸甸的责任——一份关乎信息真实、理性和客观的责任。因此,我们需要慎之又慎!

一方面,尽管我们似乎在互联网中化身为一个个“隐身”的存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存在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少了,发言时存在的群体压力也不如现实生活中强大,但仍需时刻谨记,法不责众的心态是不可取的,即使是网络传播中的言和行,也需要每个人对此负责。目前,在《民法典》中已有相关明确规定,为遭受网络暴力的用户维权提供参考,而近年来相关部门也将网络暴力等现象的治理作为重点任务。网络并非法外之地,身处其中的传播者切勿触碰法律红线。

另一方面,尽管通过互联网上的传播行为,我们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自己在诸多公共事件中的参与感,但不能不加思考就急于通过评论或转发等形式在各个事件中刷“存在感”,毕竟,“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我们应先冷静思考,多方查阅相关的资料,多参考专业领域人士或周边老师、家人的意见,保证自己所进行的传播行为是相对客观、理性、冷静的。

豆子,姐姐和你都是与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相伴成长的一代,是不折不扣的“数字原住民”,更在数字时代担当着传播者的角色。但不得不承认,距离我们成为数字时代所呼唤的合格“数字公民”,我们都还有大量亟待提升的空间,这需要我们进行不断“修炼”,才能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各种传播行为,同时遵守各种规则,为自己的传播行为负责。姐姐期待着和豆子一同进步!

爱你的姐姐
2022 年 12 月 RqeJS0nr1l0qbAawUBgoNalgWNnzQ1JIi7XMXcNzh/JJFvzo32D3pFd3DMF8M0/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