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希腊时期出现了众多哲学家,他们逐渐摆脱了神灵的影响用理性去认识世界,其中有一位名叫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前460—前370)的著名哲学家。实际上,我们对这位哲学家并不陌生,在初中化学课本里这个名字就曾被提及,德谟克利特是最早提出原子论的人。
德谟克利特认为整个宇宙、整个世界都是由微小、坚硬且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当然,德谟克利特提出来的原子论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原子论完全不是一回事:在他看来,原子的种类非常多,简直数不胜数,它们呈现出各式各样的形状,而且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最终构成了我们眼前的世界。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这样的原子论不够准确,但在2500多年前,这个观点已经十分先进了。不过,那个时代的人理解不了德谟克利特的思想,他们完全不敢相信世界上有肉眼看不到的微小颗粒。之后,这些人得出了一个结论:德谟克利特疯了。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传说,人们为了治疗德谟克利特的疯病,请来了当时最好的医生——希波克拉底。
在那个时代,大部分人还在相信疾病是由神灵造成的,尤其是精神方面的疾病,完全是来自神灵的惩罚,人们甚至称精神类疾病为“圣病”。但是,希波克拉底坚决反对这样的观点,他绝不相信精神类疾病和神灵有关系,他认为所有疾病都应该通过理性被认知,于是,他和德谟克利特进行了一番长谈。希波克拉底经过仔细的询问和检查,终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德谟克利特根本没有疯,相反他太聪明了,以至人们无法理解他的思想。有了希波克拉底的诊断,当时的人才逐渐相信德谟克利特是一位智者。
这个治病的故事仅仅是个传说,但这个故事至少让我们知道,这两位智者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人。那么,我们可以大胆猜想,在希波克拉底的泛生论中,关于微小颗粒的想法和德谟克利特有很大关系。
事实上,德谟克利特关于遗传学的理论和希波克拉底几乎一模一样,他也相信泛生论。德谟克利特认为生育的过程就是释放出一个胚种,而胚种是由原子组成的。胚种的所有成分都是来自父母双亲,并以父母身体的样子作为蓝本,保存了遗传信息。而在希波克拉底看来,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身体里都流淌着血液,自然也都会产生泛生子。在生下孩子的过程中,男人和女人的泛生子混合在一起,因此,孩子就能同时保留父母双方的特性。
简单地说,孩子会遗传父母双方的遗传信息,孩子会长成什么样子,跟父母双方都有关系。在这一点上,希波克拉底和德谟克利特保持了高度一致。德谟克利特认为的“胚种”和希波克拉底提出的“泛生子”虽然名字不一样,但内涵大同小异。
不管是希波克拉底,还是德谟克利特,他们都很重视男女平等的观念。也就是说,他们认为男人、女人在遗传的过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泛生子”这个重要而有趣的概念不但是遗传学的重要基础,还暗藏了性别平等的深意。
泛生子的英语是pangene,由pan和gene两个词根组成。Pan这个词根的意思是“全部的”。你肯定知道,在希腊神话中,神灵曾创造出一个名叫潘多拉(Pandora)的女人,每一位神灵都送给她一样礼物。Pan的意思是“全部的”,而dora的意思是礼物,因此,Pandora的意思就是“全部的礼物”。
接下来我们看看gene这个词根,大概你感到有点奇怪,这不就是“基因”的英语单词吗?没错,gene这个词根最初的意思是生下、出生,后来演变成了种族、世代的含义。到了20世纪初,科学家才用gene这个词根创造出了“基因”这个单词。
可以看到,英语的词根相当于汉语的偏旁。在汉语里,不同的偏旁部首组合在一起,就能形成新的汉字,而在英语中,不同的词根组合在一起,就会形成新的单词。我们学习汉语的时候,可以通过偏旁部首的含义推测出这个字的含义,比如“鲂”这个字,虽然很少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但从这个字的偏旁我们就能猜到它应该是某一种鱼的名字。英语也是这样,我们从表示泛生子的单词pangene就能看出来,这个单词表示的含义是“广泛存在的、能传递遗传信息的微小颗粒”。
你可能要问,明明是在讲生物学故事,为什么要仔细讲这样一个英语单词呢?别着急,答案就在后面的故事里。但是现在,我们先要解决另一个问题。在古代欧洲,有人反驳希波克拉底和德谟克利特的泛生子理论吗?当然有!而且这个人的名气极大,远远超过了希波克拉底和德谟克利特,就算说他是欧洲古典时代最著名的科学家也毫不为过,他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