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衣冠南渡

永嘉之乱后,许多北方的世家大族与流民来到了江南,司马睿与王导对这些人也是尽量收拢,因为他们需要更多世家大族的支持。在这些北方来的大族中,许多都活跃在日后的政治舞台,如太原王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龙亢桓氏等。

第一节
二赵崛起

以汉室自居的匈奴人

304 年七月,荡阴之战爆发,成都王司马颖当时还是皇太弟的身份,他任命了一位匈奴人为辅国将军、督北城守事。这位匈奴人便是刘渊。

早在东汉末年,南匈奴便参与到汉末大战之中。202年,南匈奴部众归降了曹操。为了分化匈奴的实力,曹操按照地域将匈奴部众分为五部,是为五部匈奴,而刘渊的父亲即为其中一部的首领,即左贤王兼左部帅刘豹。其后,五部匈奴曾被刘豹于 251 年合为一部,曹魏末年又被分为三率。到了西晋,匈奴又被分为了五部,并改五部帅五都尉,都分布在并州一带。

刘渊本姓虚连题氏,后改刘氏。刘渊的生年不详,我们只知道在曹魏末年(264—265),刘渊作为匈奴贵族之子居住在洛阳,其人姿貌魁伟,文武双全,深得司马昭优待。当时许多名士和大臣也都非常看好刘渊,比如出身太原王氏的王浑、王济父子还曾向晋武帝推荐刘渊,不过晋武帝终究还是对刘渊匈奴人的身份不够放心,未能予以重用。

刘豹死后,刘渊继任左部帅,之后又任北部都尉之职。晋惠帝时,刘渊在离石 (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 任将兵都尉。离石本来是南匈奴单于王庭的所在地,刘渊素有野心,于是就在离石一带扩张势力。外戚杨骏辅政时,曾任命刘渊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可见是让刘渊直接统率五部匈奴。到了约 299 年,贾南风执政时,刘渊因五部匈奴有逃亡者而被免官。此时,成都王司马颖与贾氏不和,在邺城 (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镇守,便拉拢刘渊,让他暂时出任宁朔将军之职,监察五部匈奴军事。

匈奴部族虽然内迁到了中原,但是也饱受西晋统治者的欺凌,不少匈奴子弟都沦为世家大族的奴隶,于是以刘渊从祖父刘宣为首的匈奴贵族便密谋复国,并认为刘渊是最好的人选。然而成都王司马颖并不允许刘渊返回部落,刘渊只好让联络人先行准备,以待时机。

304 年八月,王浚联合鲜卑段务勿尘、乌桓羯朱,与东瀛公司马腾攻打成都王司马颖。这时候,刘渊瞄准机会,向司马颖表示自己愿意去调发五部匈奴前来协助,并声称可以“二部摧东瀛,三部枭王浚”,这话让司马颖非常高兴。就这样,刘渊以北单于的身份回到了经营多年的离石。在离石北边的左国城,刘宣等匈奴贵族推举刘渊为大单于,短短二十天时间,部众就达到了五万之多。随后,刘渊在离石定都。

304 年十月,刘渊迁都到了左国城,刘宣等人劝刘渊称帝。不过,刘渊认为晋朝仍在,不如依照汉高祖刘邦的先例,暂且自称为汉王。刘渊以汉为国号,追尊蜀汉末代皇帝刘禅为孝怀皇帝,尊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昭烈帝刘备为三祖。刘渊此举,首先自然是因为他本身已经改姓刘氏,其次是内迁到中原的匈奴部族早已汉化,再者则是这样可以号召汉族人民来归附自己。

其后,刘渊与东瀛公司马腾的部队在并州一带多次交战,凭借优秀的骑兵战术,刘渊的匈奴军团接连胜利。然而,之后刘渊的汉军却遭遇了身为二十四友之一的并州刺史刘琨的抵抗,在并州难以发展,于是刘渊转而攻下河东 (治安邑,今山西夏县西) 一带,最终迁都于蒲子 (今山西隰 县)

308 年十月,刘渊在蒲子即皇帝位。

骑兵战术

匈奴人的骑兵战术,向来为中原王朝所忌惮。不过,与许多人所认知的不同,匈奴骑兵初期的作战方式并不是在马上刺砍,而是以射箭居多。匈奴军队并不轻易与敌方进行近距离肉搏,毕竟骑士们如若在马上做出刺、砍的动作,往往因为惯性也会使得自己落入险地。

不过,随着中原王朝与塞外游牧民族的交流,汉武帝时期的中原骑兵已经掌握了不少冲击战术的经验,以卫青、霍去病为首的名将们就善于将匈奴逼迫到近战的境地,从而击溃对手。到了八王之乱时,来自匈奴、鲜卑等族的骑兵也已熟练掌握这些经验,并常常在与中原骑兵的对阵中取得优势。

永嘉之乱

309 年正月,因都城蒲子地处偏僻、道路崎岖,汉帝刘渊决定迁都平阳 (今山西临汾西南) 。三月,刘渊派遣前来投诚的晋将朱诞为前锋都督,以宗室刘景为大都督,率兵攻克了黎阳 (今河南浚县东) 。接着,汉军南下到了黄河边上的延津 (今河南延津县) ,又打败了晋军,还将男女三万多人溺死于黄河之中。刘渊得知后大怒,他认为他讨伐的只是司马氏,和百姓无关,于是贬谪了刘景。从这点来看,至少刘渊表面上是想争取中原汉人的支持的。

另外,刘渊的诸多大将分别攻打冀州、并州等地的郡县,并接连获得胜利。诸路军马会合之后,刘渊于 309 年八月对洛阳发起进攻。刘渊之子、楚王刘聪击败东海王司马越派来的军队,接着又打败了南阳王司马模的部队。接连几次大胜,让刘聪放下了戒心。前来诈降的西晋弘农太守垣延夜袭刘聪大军,刘聪惨败而回;而另一路的大将石勒也被段部鲜卑给击败了。十月,刘渊再次攻打洛阳,不过还是没有取得胜利。

310 年七月,带着无尽的遗憾,刘渊驾崩,其子刘和继位。不过刘和因素来没有军功,所以非常猜忌颇有战功的亲弟刘聪及族弟刘曜,使得这两位弟弟也不好过。君臣相疑自然不是什么好事,没过多久,刘和便在政变中死去,其弟刘聪继位。

虽然洛阳抵御了汉军的两次大规模攻击,但因为被汉将王弥等人切断了粮道,洛阳的日子并不好过。于是,东海王司马越派遣使者征召军队前来勤王。然而,有汉军的部队在周围环伺,晋军又怎能轻易进来援救呢?久等援军不至的情况下,西晋大臣大多想要迁都,不过名士王衍表示反对。东海王司马越为了保存实力,带领军队前往许昌 (今河南许昌市东) ,洛阳守卫变得更加薄弱了。

311 年,汉帝刘聪派遣刘曜攻打洛阳,而此时的晋军却在互相攻伐。东海王司马越这位八王之乱的幸存者,在这一年的三月病逝。此消彼长之下,洛阳自然承受不住汉军的攻击,终于在六月被攻克。刘曜杀死了晋太子及王公大臣二十多位,士兵、百姓死了三万多人,刘曜还挖掘陵墓、焚烧宫庙,并把晋怀帝带回了汉都平阳。这一年,是晋怀帝永嘉五年,所以这一次动乱被称为永嘉之乱。

晋怀帝的侄子司马邺从洛阳跑了出来,途中遇到其舅父荀藩,二人依靠豫州刺史阎鼎等人的部队,在关中一带与汉军作战,于年末在雍城 (今陕西凤翔西南) 安定了下来。之后,刘曜的汉军被众多零散的勤王部队攻打,无奈之下放弃了长安。就这样,司马邺进入了长安。

313 年,晋怀帝在汉都城平阳遇害,年仅三十岁。不久,消息传到了长安。四月,司马邺在长安继位,是为晋愍帝。然而好景不长,仅仅三年后的 316 年,长安再次失守,晋愍帝被刘曜俘虏,西晋正式宣告灭亡。

317 年三月,西晋王室司马睿在建康 (今江苏南京市) 即位,自称晋王,改元建武元年。史家为表区分,将司马睿建立的晋称为东晋。318 年三月,司马睿在得知晋愍帝遇害后,便改称晋帝了,是为晋元帝。关于司马睿在南方建国的始末,我们后文再做详述。

建康

建康就是如今的江苏省南京市,秦汉时建康原名秣陵,两汉时属丹阳郡。东汉末年,孙权将自己的治所迁往秣陵,并将秣陵改名为建业。孙吴建国后,将建业定为都城,这是南京作为都城的开始。西晋平定吴国后,先将建业改回了秣陵,之后又从秣陵分置了建邺。晋愍帝司马邺继位后,为了避讳其名,将建邺改名为建康。

后世将以南京为都城的六个南方王朝( 东吴、东晋、南朝宋、南齐、南梁、南陈 )称为六朝,这也是南京“六朝古都”之称的由来。唐代史学家许嵩撰有史书《建康实录》,便是叙述这六个王朝的历史,是一部颇有史料价值的史书。

前赵与后赵

就在西晋灭亡前后,刘渊建立的汉国也不安生了。

我们之前说到,310 年七月刘渊去世,其子刘和继位,随后刘聪杀刘和,成为第三任汉帝。316 年十一月,刘聪派从兄弟刘曜灭亡了西晋。

仅仅一年半之后,318 年七月,刘聪去世,其子刘粲继位。八月,外戚靳准便发动政变,杀害了沉迷酒色的刘粲,还自立为汉天王。这时候,汉国在地方上军事实力最强的有两位,一位是镇守在襄国 (今河北邢台市) 的大单于羯人石勒,一位是镇守在长安的中山王皇族刘曜。其时,石勒因为实力强大,早在刘聪时期便已有独立的趋势了,因为石勒在后来建立了后赵政权,我们在这里花一点篇幅简要讲述一下他的发家史。

石勒是羯族人,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关于羯族的最早记载是魏收撰写的《魏书·羯胡石勒列传》,其文称羯族原先是匈奴的别部,分散居住在上党郡武乡 (今山西榆社县北) ,石勒正是出生于这里。学术界一般认为,羯族来源于西域,在不断往东迁徙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匈奴、鲜卑等部族的影响,同时又吸收了大量杂胡,融合成了羯族。

如今许多人称石勒为奴隶皇帝,其实石勒只是在三十岁左右时当过奴隶。石勒的父亲周曷朱是小部落的首领,石勒也可以称得上是酋长家的公子。然而,石勒所在的并州在 302 年左右发生了饥荒,石勒和部落伙伴走散了,阴错阳差之下,石勒被东瀛公司马腾的部队给抓住了,接着被卖掉换成军饷。石勒多亏遇到了少年时的伙伴郭敬,路上才免遭过多的痛苦。之后,石勒被卖给了茌平人师欢做奴隶,因为表现出非凡的能力,被免除了奴隶的身份。不过因为这段奴隶经历,石勒也与东海王司马越、东瀛公司马腾、平昌公司马模等一派结下了仇怨。

石勒壮健有胆力,雄武好骑射。八王之乱后期,石勒先是跟随掌管牧场的牧帅汲桑起兵,投奔成都王司马颖帐下的将领公师藩来讨伐平昌公司马模。公师藩战死后,汲桑自称大将军。307 年,石勒率领部队打败了司马腾的军队,在邺城斩杀了司马腾,也算是与自己的奴隶时代做了一个彻底的了断。

之后,石勒投奔了刘渊。在刘渊帐下,石勒开始尽情发挥他的军事才能。石勒先后在并州、冀州一带与西晋军队作战,接连攻下多座城池。当然,石勒并不甘心只是成为一位普通的将军,309 年时他便在河北建立了“君子营”,以吸纳那些有见识的士人。

到了刘聪称帝时,石勒已经是征东大将军、并州刺史、汲郡公了,可谓是外姓将领中权力最大的人。311 年,石勒又吞并了同为汉将的王弥的部队,刘聪对此非常愤怒,但是也拿实力强大的石勒没有任何办法。314 年,石勒还消灭了其时已密谋在冀州自立的晋将王浚。

318 年七月刘聪去世,石勒已经占据了并州、冀州、幽州等大部分地区,可谓实力强横。十月,石勒与中山王刘曜分别率军来汉都平阳平叛。之后,刘曜称帝,并任命石勒为大司马、大将军、加九锡,晋爵为赵公。刘曜看似对石勒很友好,其实内心对他非常忌惮。

319 年二月,石勒派人出使刘曜,刘曜更是拟封石勒为赵王。然而刘曜几经权衡后,却追杀了石勒派来的使者,这下刘曜和石勒正式对立了。

319 年四月,刘曜将都城迁往长安,并将从父刘渊建立的汉国国号给改了,改为赵,故而刘氏政权又被称为前赵或汉赵。当年的十一月,石勒也在自己的大本营襄国即位赵王,史称后赵。

从此,前赵和后赵开始了无休无止的斗争。至于结局如何,我们在下章再做讲述。

赵的国号

为何刘曜和石勒都以赵为国号呢?他们实际上都是想要继承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国号。前赵刘曜在汉国时期是中山王,其封地中山国( 治卢奴,今河北定州市 )就在古赵国境内,而后赵的石勒则是占据了先秦战国时赵国疆域的许多地区( 如河北、山西的许 多地区 ),加上他又曾被汉国封为赵公,以赵 为国号也是颇为合适的。

两个赵国一并成立,这是长期以来石勒集团在华北地区扩张势力、脱离刘氏的结果。石勒割据华北,所以自称赵王,而刘曜改汉为赵,也是想要否定石勒割据华北的合法性。

思考

(一)匈奴人刘渊为什么要以“汉”为国号? RCaGpDD9g6Q3Nu7/enfd0uY9ReDpr6mZVadwTtsoVyA54TMiunrckKnAwhOddvC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