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自相攻伐

八王之乱(上)

在上节中,为何楚王司马玮可以帮助贾南风完成政变呢?是因为他的宗王身份吗?其实并不完全是,更多的来自他的都督身份。

要说明白都督一职,就不得不说下州郡的产生。自秦封天下为三十六郡,开始实行郡县制。西汉虽然多了“州”这个概念,但当时州只是作为监察区,而非行政区。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原本作为各州监察长官的刺史,才逐渐变成了各州的行政长官。到了魏晋时期,天下分为十几到二十几个州,各州下辖若干个郡国,郡国下面又辖若干个县。其中郡和国的区别是国为诸侯王的封地,郡为中央属地,郡的长官为太守,国的长官为相。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督可以追溯到东汉顺帝时,当时御史中丞冯赦讨伐九江 (治阴陵,今安徽定远县西北) 盗贼,便是督扬、徐二州军事。汉末以后,都督就成了掌管各地军队的职位。魏晋时期的都督本来是为了治军而设,与刺史分别统管军、民。然而都督地位较高,且常常会都督二州以上,所以刺史是隶属于都督的,虽然此时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独立地位。晋惠帝末年以来,都督也常常兼任刺史之职。

晋武帝司马炎在 265 年即位时,便分封了二十七位司马家宗室为诸侯王,在经历那场大病后的 277 年,晋武帝第一次大规模调整了诸侯王的分封,并增加了“非皇子不得为王”的规定,确保自己这一系的崇高地位。可见,除了 265 年分封的那堆诸侯王,其他非晋武帝一系的宗室再没有成为诸侯王的可能了。

虽然晋武帝在 277 年对诸侯王封地的军权进行了限制,但是因为部分诸侯王又同时兼任都督各州的职位,所以这些限制显得有些多余。比如汝南王司马亮是豫州都督,楚王司马玮是荆州都督。司马家的诸多宗室王握有军权,再加上晋惠帝司马衷本身执政能力堪忧,这就为日后的灾祸埋下了伏笔。

在除掉杨骏之后,楚王司马玮被封为卫将军,原本就行为粗暴的他变得更加飞扬跋扈,而同时因参与政变立功的司马家宗室东安公司马繇则被封为东安王。司马繇是司马懿第三子司马伷之子,不属于晋武帝一系,按照晋武帝在 277 年的规定,他是没有资格封王的。然而贾南风为了拉拢这些宗室,已经完全不把晋武帝的规定放在眼里了。

291 年六月,八王之乱正式开启。

因汝南王司马亮对楚王司马玮这位族孙的嚣张跋扈颇为不满,便与大臣卫瓘准备夺取军权。不过,贾南风与司马玮先下手为强,假传诏令,直接将二人及其家人逮捕处死。

楚王司马玮的亲信劝他就此除掉贾南风,以便夺取大权,不被外戚钳制。不过司马玮并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所以没有听从属下的建议。司马玮没有料到的是,皇后贾南风的政治敏感度和野心都比他强大许多。于是,贾南风听从太子少傅张华的建议,再一次先发制人,诬陷司马玮矫诏杀人,并擒杀了司马玮。当然,贾南风把杀死汝南王司马亮和卫瓘的罪责全推到了司马玮的身上,还追封了司马亮与卫瓘。

就这样,短短几日间,汝南王司马亮与楚王司马玮便死于非命。不过幸运的是,这场祸乱也就此告一段落。

安稳的岁月

张华在前文已经多次出现过,我们再正式介绍一下他。

张华(232—300),字茂先,范阳方城 (今河北固安县 西南) 人。其父亲张平曾经担任曹魏的渔阳郡太守。张华自幼孤贫,属于寒门之列。张华博学多闻,撰有《博物志》一书,书中内容可谓相当驳杂,包含山川地理、飞禽走兽、历史逸事、人物传说、神仙方术等。《博物志》中的许多记载在此前的典籍中出现过,不过它还记载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对后世的传奇、小说创作有不小的影响。比如“猕猴盗妇人”的故事,在唐传奇中多有继承;在“八月浮槎”的故事里,不仅描绘了连通天河与大海的木筏,还将牛郎织女相会的景象描绘了出来。

张华年少时名声不显,他的《鹪鹩赋》使他得到了高门名士阮籍的器重。(鹪鹩是一种小鸟,张华以此鸟自喻,来表达自身虽然地位卑微,不为人所用,却自得其乐的状态。)从此,张华声名鹊起,任职中书郎,对朝廷的决策多有建议。

晋武帝即位后,张华又出任黄门侍郎、中书令、散骑常侍等要职。晋武帝准备伐吴时,张华也是少数的支持派,还在伐吴之战中负责运输粮草。之后,张华因功封为广武县侯。不过,张华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倾向于齐王司马攸而非日后的晋惠帝司马衷,因此不太受晋武帝信任。晋惠帝继位后,张华只是得到了太子少傅这样的闲职,不被重用。

张华虽然身居闲职,却对国家大事颇为上心。291 年,张华眼见贾南风和楚王司马玮残害杨骏一系,之后司马玮又动手杀死汝南王司马亮和卫瓘。虽然明知贾南风权欲熏心,然而此时司马玮与其他诸侯王都拥兵京师内外,他明白这时候利用贾南风除掉司马玮才是当务之急,如此才能避免更多的战乱。于是,便有上小节中提到的张华建言除去司马玮的事件。

事后,张华因功被封为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侍中、中书监。在这里稍微解释一下这几个头衔:右光禄大夫是二品官,荣耀非常,属于高官之列;侍中为侍从官,负责给皇帝提建议;中书监则为中书省的长官,掌管机要;而开府仪同三司则是说有了如三司(司空、司马、司徒)一般开府的权利,可以自行开幕府,征辟幕僚。不难看出,张华这几个职位都非常重要,不过他还是辞去了开府仪同三司的职位,这也是向贾南风摆出了自己无专权野心的姿态。

贾南风与其侄贾谧对张华很是欣赏,他们认为张华出身寒门,儒雅又有谋略,对上没有逼迫的嫌疑,对下又是众望所归,于是非常信任他。张华曾作《女史箴》来讽劝贾南风的后族一系,但是贾南风没有介意,还是一如既往地尊重他。

从 291 年开始,虽然朝堂上晋惠帝无能、贾南风残虐,地方上各诸侯王也对权力虎视眈眈,但是张华尽忠辅国、查漏补缺,使得西晋朝野太平,可谓是功莫大焉。296 年,张华得任三公之一的司空之职。

然而这看似和平的状态,其实却是山雨欲来。299 年,这段和平岁月在贾南风决定对太子司马遹动手时便宣告结束了。

寒门

曹魏时期,朝廷制定九品中正制,并在各州郡设置了中正的官职,来品评当时的统治阶层人物。中正们的职能便是根据这些人的家世与才能等因素,来给予一定的品评等级( 即九品 )。负责选官的吏部会根据中正给定的品级,给予这些人相应的官职。

九品之中,一品并不存在;二品和三品的才算上品( 之后二品泛滥,三品已经不算 上品了 ),其家族也多为高门;其他品级都只能是下品,其家族也多为寒门。所以,此时的寒门仍然属于统治阶层,其父辈也大多出任过太守、县令等级别的官职,与我们日常所说的寒门子弟并不一样。

八王之乱(中)

前文曾经说到,太子司马遹幼时便聪慧非常,不过因为他非贾南风亲生,所以在权欲旺盛的贾南风心里,司马遹无疑是她的一块心病。

299 年十二月,贾南风命贾谧二十四友中的潘岳伪造司马遹的笔迹,写下了犯上的文字,以此来诬蔑司马遹。虽然大臣张华和玄学大家裴 力证其非,但是司马遹还是被贬为庶人,随后被软禁在位于洛阳西北的金墉城。300年正月,贾南风更是诬陷司马遹谋反,于当年三月命人将司马遹打死,其年二十三岁。

赵王司马伦是司马懿的幼子,在西晋宗室中辈分颇高。司马伦原本是太子太傅,却对皇位虎视眈眈。司马伦与其谋臣孙秀先是劝诱贾南风杀死了太子司马遹,而后再假传诏令,逮捕了贾南风并将其软禁在金墉城。之后,司马伦又诛杀贾谧及其亲族,并对之前有宿怨的张华、裴 等人进行捕杀。不久,贾南风也被司马伦杀害,她的权力道路也就此终结。

301 年正月,已经身为相国的司马伦篡位自立,大封百官,甚至奴仆小厮都有了爵位。当时官员的帽子上要插上貂尾,然而司马伦封的官实在是太多了,貂尾不够,只能用狗尾充数,这就是成语“狗尾续貂”的由来。

司马伦的自立,引起了其他宗室王的不满,齐王司马冏是司马攸的儿子,联合河间王司马颙(司马懿三弟司马孚之孙)、成都王司马颖(晋武帝第十六子)来讨伐司马伦。大战之下,死者数以万计,司马伦最终兵败,被囚居在了金墉城,不久便被赐死。就这样,继汝南王司马亮与楚王司马玮之后,八王之乱的第三位宗室王赵王司马伦被消灭了。

晋惠帝司马衷复位后,齐王司马冏作为讨伐司马伦的主事之人,自然拥权自重。河间王司马颙觊觎权力,便假意联合身在京城的长沙王司马乂(晋武帝第六子、楚王司马玮的同母弟),让他讨伐齐王司马冏。虽然司马颙本意是想看鹬蚌相争,自己好渔翁得利。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兵力弱小的司马乂居然在作战中取得了胜利,于 302 年十二月击败了司马冏。就这样,八王之乱的第四位诸侯王齐王司马冏也被夷灭了,退出了历史舞台。

河间王司马颙野心勃勃,多次派人刺杀长沙王司马乂,但都以失败告终。于是,司马颙又伙同之前的盟友成都王司马颖兵伐洛阳,晋惠帝则派司马乂前往抵御。不得不说,司马乂在诸侯王之中算是难得的人才,史书称他“开朗果断,才力绝人,虚心下士,甚有名誉”,所以即使粮草不足,将士们都愿意为司马乂死战。众人固守洛阳,曾一度击败司马颙和司马颖的部队,让叛军萌生退意。

然而事与愿违,西晋注定难得安宁,此时八王之乱的最后一位宗室王——东海王司马越出场了,彻底改变了战争局势。司马越是司马懿四弟司马馗之孙,当时在朝任司空之职。司马越也是权欲熏心之辈,便伙同禁军生擒了司马乂,并将司马乂献给了司马颙,以便获取实权。就这样,第五位宗王司马乂于 304 年正月被火活活烧死,时年二十八岁,三军为之落泪。

事后,成都王司马颖与河间王司马颙如愿掌握朝堂。司马颙还做主废掉了太子司马覃,并立司马颖为皇太弟。此时,身拥重兵的皇太弟司马颖则在邺城 (今河北临漳县 西南) 遥控朝堂。东海王司马越自然很是不满,毕竟他夺取权力的愿望破灭了。不过司马越自认为还有机会,毕竟他仍然身在朝堂,于是他裹胁了晋惠帝,起兵讨伐司马颖。304 年七月,双方军队在荡阴 (今河南汤阴县) 交战,司马越最终被打败,而晋惠帝也被司马颖的部队俘获了。此战中,晋惠帝的近臣侍中嵇绍为了保护晋惠帝被杀身亡。

就此,八王之乱开始进入后期,外族即将加入并终结这场荒唐的祸乱。

嵇侍中血

南宋名臣文天祥在其名作《正气歌》中写道:“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这里的嵇侍中便是在荡阴之战中因保护晋惠帝而死的嵇绍。

嵇绍是竹林七贤嵇康之子,由嵇康好友、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抚养长大。之后,嵇绍在晋廷任职,他多次进言直谏,不畏权贵,面对贾谧、司马冏等权臣也无所畏惧。荡阴之战中,晋惠帝身中三箭,而百官及侍卫们纷纷逃命,只有嵇绍将自己挡在晋惠帝身前,最终被叛军杀死,他的鲜血溅到了晋惠帝的衣服上。事后,侍从们为晋惠帝浣洗衣服,晋惠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呀,不要洗去。”从这里也不难看出晋惠帝并非白痴,他只是不适合皇帝这个位置罢了。

八王之乱(下)

随着战事的推进,“八王”中只剩下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和东海王司马越三人了。

304 年七月,成都王司马颖将晋惠帝控制在了邺城 (今 河北临漳县西南) ,河间王司马颙则派大将张方率军驻扎在洛阳,东海王司马越兵败后回到封地东海国 (治郯县,今山 东郯城县) 。司马越一边在封地积蓄力量,一边派人联络其弟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与幽州都督王浚。

王浚,字彭祖,太原晋阳 (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人。王浚的叔祖父是曹魏司空王昶,父亲则是骠骑将军王沈,其家族是毫无疑问的高门。王浚对司马颖很是不满,因为司马颖新任命了一位幽州刺史和演,这摆明了是要吞并身为幽州都督的他。和演的任务也确是如此,曾和乌桓单于审登密谋想要杀掉王浚。不料审登非常会审时度势,将密谋告知给了王浚。就这样,王浚与审登合谋,再加上东瀛公司马腾,三人一起击杀了和演。

闻知此讯,成都王司马颖自然要派兵征讨王浚等人了。王浚也不甘示弱,联合了鲜卑首领段务勿尘、乌桓首领羯朱,与东瀛公司马腾一起讨伐司马颖。司马颖派出的部队连连败退,眼见对方就要打到邺城,便带着晋惠帝连夜逃到了洛阳。

洛阳由河间王司马颙的大将张方镇守,司马颙此前拥成都王司马颖为皇太弟,完全是看重司马颖晋武帝之子的身份。如今司马颖势力衰微,野心早就膨胀的司马颙自然废掉了他皇太弟的封号,并把晋惠帝握在手中。因洛阳城此前已经被张方的部队洗劫一空,于是张方便于 304 年十一月将晋惠帝劫持到了长安。不久,掌握大权的司马颙试图招揽东海王司马越,不料却被拒绝。

此后,中原混战开始。除了这三位“最后的八王”旗下的军队,乌桓、鲜卑与匈奴等部族也乘乱加入了进来,他们或以外援之名,或自立为号,都在分割西晋的领土与财产。这些以权力为目的的战争,伤害的还是西晋的百姓们。

八王之乱,名义上最后以东海王司马越的胜利而告终。306 年五月,司马越的部队攻入长安。次月,司马越将晋惠帝带回了洛阳。同年十月,成都王司马颖被司马越的堂弟范阳王司马虓的部属杀害;同年十二月,河间王司马颙被司马越的弟弟、刚从平昌公晋升为南阳王的司马模杀害。

此年十一月,晋惠帝司马衷因吃饼中毒而死,相传是被司马越谋害,其年四十八岁。晋惠帝之弟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

乌桓与鲜卑

乌桓又称乌丸,最初属于东胡部落联盟,而后臣服于匈奴,之后又向汉朝靠拢。到了西晋时期,乌桓分布在北方的幽州、冀州、并州一带,也就是如今的东北、河北、山西等地。

鲜卑,从地域上可以划分为东部鲜卑和西部鲜卑。其中,东部鲜卑主要有慕容鲜卑、段部鲜卑和宇文鲜卑等,分布在河北、辽宁一带;西部鲜卑的代表部落为拓跋鲜卑,他们西迁到匈奴故地,与匈奴部族融合。除此之外,西部鲜卑的成员还有河西的秃发鲜卑与陇西的乞伏鲜卑等。

思考

(一)西晋大臣张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wIgb0lBDFyU6CVJrTYctPETSAOpbz+KMtpS/2PyMhR7TQ0aTGiKSFtNcMMR3/99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