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儿子,而他的堂弟齐王司马攸一直是他的一个心病。一个堂弟,为何会让司马炎如此忧虑呢?这还要从他的伯父司马师说起。
论对晋朝建立的贡献,司马师是要比司马昭大很多的,能力也更为出众。司马懿当年想要培养的也是司马师而不是司马昭,甚至高平陵之变也只是跟司马师谋划,司马昭只不过最后临时被通知参与了行动。不过,司马师一直都没有子嗣。于是,司马昭便把自己的第二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这样一来,对于司马攸来说,伯父司马师成了嗣父,生父司马昭成了叔父,而亲兄长晋武帝(二人均为王元姬所生)成了堂兄。
司马攸( 一说为 246—283),字大猷,以亲贤好施闻名,酷爱经史典籍。也许由于嗣父司马师的缘故,司马攸得到的评价也比司马炎要更高一些。司马昭在世的时候,曾一度考虑将司马攸定为继承人,他经常说:“这是我哥哥的天下,我为什么要参与呢?”不过后来何曾等大臣一再坚持认为司马炎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司马昭这才决定立司马炎为世子。
265 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晋朝,封司马攸为齐王。但因司马攸的名声太高,而且此前司马昭又有立司马攸为世子的想法,所以晋武帝在父亲死后不到两年,便急匆匆立其子司马衷为太子。这一年,晋武帝三十二岁,司马攸二十二岁,司马衷才九岁。
自从立了太子,至少表面上司马攸对皇位是没有威胁的。然而,276 年,晋武帝生了一场重病,让他对司马攸这个弟弟更加忧虑。当时晋武帝病危,而侍奉在他身旁的是大臣贾充、荀勖和司马攸。贾充在前文出场过,是弑杀高贵乡公曹髦的刽子手,是司马家的重臣,同时还是太子妃贾南风的父亲。然而因为太子司马衷天性愚鲁,就连贾充这位未来的国丈也对继承人的问题表示了犹豫,毕竟他还有一女嫁给了司马攸,如果是司马攸继位,对他来说也不是坏事。
面对贾充这样的态度,晋武帝在这场大病痊愈后,开始了巩固自身皇权的行动:他一方面,扶持出身弘农杨氏的外戚杨骏一系,立杨骏之女杨芷为皇后;另一方面,在羊祜、张华、杜预等人的支持下,他发动了伐吴之战,最终在 280 年消灭了吴国,极大地加强了自身的政治权威。
灭吴之后,晋武帝的身体并没有变得更好,他又开始忧虑弟弟司马攸的问题。因为司马攸在中央担任要职,所以身为齐王的他并不需要回到封地齐国
(治临淄,今山东
淄博市东北)
。在荀勖、冯
等大臣的建议下,晋武帝于282 年封司马攸为青州都督,并令司马攸回到齐国,不能再待在都城洛阳。当时许多大臣对此举非常不满,毕竟他们非常担忧继承人司马衷能否管理好国家。因此,荀勖、冯
等大臣的作为,被当时许多人视为谄媚之举,甚至《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在史书中隐晦地表达了立嗣的危害。
齐王司马攸自身颇有政治抱负,却被亲兄弟如此防范,回到封地的他愤恨成疾,第二年便因病去世了。自此,司马攸和司马衷的继承人纠葛,便告一段落。
陈寿( 233—297 ),字承祚,巴西安汉 (今四川南充市东北) 人。陈寿曾在蜀汉担任史官,蜀汉灭亡后,他在晋朝任职。司马炎灭吴后,陈寿开始整理三国史料,并最终写成了《三国志》一书。陈寿有良史之才,《三国志》也被西晋大臣张华、荀勖等人称赞。有趣的是,之后荀勖却反对陈寿留在朝中任职。荀勖的态度之所以有如此转变,可能与陈寿在《三国志·三少帝纪》中撰写的评语有关。
在这段评语中,陈寿认为曹魏灭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魏明帝曹叡没有选好继承人。这一发言,似乎有影射晋武帝在继承人方面所做斗争的嫌疑。而荀勖则是一直坚持拥护能力平庸的司马衷作为继承人的,被司马炎赞为“明哲聪达”的他自然有可能看出陈寿文字间的深意。
283 年,齐王司马攸去世后,晋武帝司马炎总算安心了,不用再为司马衷未来皇位的稳固而担忧。更何况,司马衷还有一个聪明的儿子司马遹,这也是为何明明司马炎还有其他儿子,却还是愿意传位给司马衷的一个原因。
司马遹出生于 278 年,并不是太子妃贾南风所生,其生母是才人谢玖。贾南风于 271 年与司马衷结婚,时年十五岁,比司马衷还大两岁。贾南风生性嫉妒、残忍,甚至随意残害宫中怀有身孕的女子。当时谢玖怀有身孕,为防被害,便迁出东宫。所以直到司马遹三四岁的时候,司马衷才得知自己有这么一个儿子。
司马遹五岁的时候,宫中曾经失火。当时晋武帝登楼远望,然而司马遹却牵着晋武帝到了暗处。晋武帝问其原因,司马遹回答道:“夜间忙乱,应该防备意外,不能让火光照见皇帝。”由此,晋武帝便认为司马遹非比寻常,认为他可以振兴司马家,甚至称赞他就像祖父司马懿一样。
290 年四月,晋武帝司马炎驾崩,时年五十五岁,其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
我们之前提到过,晋武帝为了巩固皇权,提拔了皇后杨芷的父亲杨骏一派,此时杨骏的官职已经是车骑将军了。不过,晋武帝自然不会放心让杨骏一个人辅佐司马衷,便让自己的四叔司马亮与杨骏一同辅政。然而杨骏权欲熏心,乘着司马炎病危,截下了任命诏书。就这样,晋武帝驾崩后,杨骏成为唯一的托孤大臣,可谓权倾朝野。
晋惠帝司马衷才能平庸,甚至被后世认为是白痴皇帝。其实,晋惠帝并不是一般人认为的白痴,他与人能够正常交流,可能只是智商不够高,无法胜任皇帝这个高要求的位置罢了。晋惠帝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是他听说有百姓饿死时,居然问出“他们为何不吃肉糊呢”(何不食肉糜)的话。其实,这只能说明他被身边的人蒙蔽了。毕竟就算放到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代,也有许多人不了解底层人的生活,晋惠帝也是这样。如果他遇到的是盛世,身边多是贤臣,自然不会有太大问题,毕竟国家机器不是靠皇帝一个人运转的,可惜当时是西晋,更何况他的皇后是贾南风。
贾南风对于杨骏是有很多不满的,杨骏作为辅政大臣,草拟诏令之后先是给司马衷看,而后再给他的女儿杨芷也就是如今的杨太后观看,之后便颁布施行,完全不给贾南风干涉朝政的机会。久而久之,贾南风自然心生怨怼,加上她没有生育子嗣,这让她越来越渴望得到权力。而在贾南风的权力规划道路上,杨骏便是第一道障碍。
贾南风的盟友便是她的母亲郭槐与侄子贾谧,不过这两位的分量远远不够,她需要更多的军事力量。于是,贾南风先是联络了被遗忘的托孤大臣汝南王司马亮,不料司马亮胆小怕事,拒绝了贾南风的联盟请求。之后,贾南风又派人联系了司马炎的第五子楚王司马玮。
291 年三月,贾南风与楚王司马玮里应外合,以谋反罪讨伐杨骏,杀死了杨骏及其亲信几千人。杨太后自然也逃不过毒手,先是被囚禁,第二年便被饿死了。
贾南风和楚王司马玮发动的这次政变,可谓是拉开了八王之乱的序幕。
贾谧本是贾南风妹妹贾午的儿子,其生父韩寿姿貌过人、举止优雅,在贾充府上任职时与贾午私通。因贾午把西域奇香偷偷送给了韩寿,由此两人的事情败露。最后,贾充还是将贾午许配给了韩寿,这就是“韩寿偷香”的典故。
因贾充长子贾黎民无后,贾谧便被过继到了贾家,从韩谧变成了贾谧。贾谧其人好学有才思,依仗贾南风的势力,四处交结文士,旗下的文人团体被时人称为“二十四友”。这二十四人中,有石崇、左思、陆机、陆云、潘岳( 即民间传说的美男子潘安 )、刘琨等人。
(一)你认为贾南风最明显的特质是什么?她为了掌权最先除掉了哪位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