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出版社写给孩子们的历史书付印在即,嘱咐我写几句话,给读这套书的小朋友们。
这套“这样好读的历史”,作者和出版者想要提供给小读者的,是一套好读的书,是想向小读者们展现一幅幅好看的历史画面,一位位有意思的历史人物,以及一个个有趣的启发问题。
把历史书写得好读好看,是一件不大容易的事。这套“这样好读的历史”,作者和天天出版社都花费了很大心力。这些心力,最关键的,就花费在这套书的创作主旨和写作方式上了。
那么,他们花这么大心力干什么呢?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历史书变得好读,就是想把好读的历史书摆在小读者的面前。好读并不只是说读起来简单,读起来容易,更重要的,是要读着有意思,舍不得停下来,也就是像那个成语讲的那样——欲罢不能。若换更浅显易懂的大白话来表述,那就是“好看”,这套书的内容编排和表述形式都会让小朋友们喜欢。
各位小读者读历史书,当然大多数人主要接触的是学校的历史课本。可在我看来,历史课本里具体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太少,抽象的历史观念和历史认识又太多。一副干巴巴的面孔,很不讨人喜欢,甚至会让小朋友们望而生畏,读而生厌。
可看看身边的情况就能够明白,我们很多小朋友是很喜欢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的,也很喜欢玩历史题材的电子游戏,这说明大家不仅不讨厌历史,还很喜欢历史,只是喜欢那些更加具体的人物活动、历史事件而已。而这些内容在现行历史课本里恰恰是很少看到的。
不管做什么事,不管是谁,缺什么,就得补什么,这是通行古今、遍及寰宇的道理。这套“这样好读的历史”,就是给小朋友们增补历史知识的:书中写了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性情的历史人物,一件件充满戏剧性情节的历史事件,能把小读者带入历史场景中,切实地去感受和体会。
这样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某些历史学专家,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在大多数历史学专家的眼中,往往会觉得太表层,不够深入,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内在机制,所以不愿意多加关注;至少觉得青少年在学习历史时不应过多关注这些具体的人和事,更应该去追寻那些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现行的中学乃至大学历史教科书,编著者瞩目的焦点就是如此。
这是一种很“正规”的想法和做法,既然“正规”,自然就一定会有它合理的一面。然而,这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人们认识历史的路径。学习历史,认识历史,和学习所有其他知识、事物一样,一般都应该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再说,我们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目的,不一定是非得去追寻那些一般性的宏大规律不可,也不一定非要去弄明白那些深层的社会机理不可。满足好奇的欲望,丰富自身的知识,同样也是一种极其正常而且相当普遍的需求。对年幼的小朋友们来说,尤其如此。
其实那些看起来俨乎其然的“正规”大道理,至少是不能体现人类历史的完整面貌的;甚至可以说,这些“正规”大道理涉及的只是人类丰富历史活动中一个非常有限的侧面。
从中国古代史书的体裁及其演变过程来看,像《史记》《汉书》这样的“纪传体”史书,出现的时间相对来说是比较晚的。在这之前,世上通行的是像《春秋》和《左传》这样的“编年体”史书。这种“编年体”史书的基本特点,是严格按照史事发生的前后顺序来做客观的记述,一件事是一件事。好处是,每一件事发生的时间都很精准,可坏处也很明显,就是干巴巴的。读着,内容不连贯;瞅着,书中描摹的景象也不好看。
至西汉中期,司马迁撰著《史记》,开创了“纪传体”这一全新的史书体裁。所谓“纪传体”,就是其构成部件,既有本纪,又有列传。本纪,实质上是对编年体史书的继承,而列传则主要是人物的传记。司马迁在列传中选取的是各个时代、各个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可以说三教九流,一应俱全。
太史公司马迁是想通过这些代表性人物来体现一个时代的整体风貌,全面、具体而又鲜活。就这样,历史著述的形式开始变得好读了,内容也好看了。可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司马迁这么做只是为了愉悦读者,这是基于他对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怀。所谓历史,就是人类过去的经历,不过“人类”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事实上人类历史是由千千万万具体的个人缔造的。司马迁选取各个方面的代表性人物,记下他们每一个人独特的经历,实际上是深刻而又全面地为后世留下了历史的真实面貌。正因为如此,这种纪传体史书成为中国古代史学著述的骨干,历代所谓“正史”,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二十四史》,就都是这种体裁。
现在,了解到上述历史因缘,大家也就很容易理解,天天出版社呈现给小朋友们的这套“这样好读的历史”,向小朋友们讲述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人物,讲述这些人物所参与、所经历的重要事件,沿承的正是司马迁开创的这种优良的史学传统,必定会激发小读者们对历史的兴趣,让各位小读者愿意学历史,喜欢学历史,从而也一定会大大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历史,具体地体会学校历史课本的内容。
这真是一套既好读又好看的历史书,相信小朋友们一定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