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一朝的统治,和当权的门阀大族是分不开的。第一个掌握重权的门阀大族,便是东晋大臣王导所属的琅邪王氏。
东晋一朝的统治,和当权的门阀大族是分不开的。第一个掌握重权的门阀大族,便是东晋大臣王导所属的琅邪王氏。
晋元帝司马睿和王导是同龄人,均生于 276 年,两人一起到扬州时均为三十二岁,晋元帝称帝时二人均为四十三岁。不过因为王导曾经在东海王司马越府上任职参军,有不少政治经验,所以相比晋元帝这位生活较为优渥的宗室,王导在处理政务与人际关系上自然熟稔很多,是一位更为成熟的政治家。
此前我们说过,晋元帝于扬州站稳脚跟,王导的功劳是非常大的。除了他之外,王导的从兄王敦功劳也很大。王敦比王导、晋元帝要大十岁,娶了晋武帝的女儿襄城公主,是一位驸马。当然,王敦本身的能力也非常出众,有着非常丰富的军政经验。晋元帝也非常看重王敦,先后授予他军事要职。在晋元帝称帝前,王敦就已经是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了。当时晋元帝还是琅邪王,所能掌控的也就是东晋南边十几个州,王敦一人能都督六州军事,且六州包括扬州、荆州和江州这几个大州,可见其权力之大。
王敦在外掌兵,王导在内为政,兄弟二人一同辅佐晋元帝,琅邪王氏也得以跻身第一流门户,时人都称“王与马,共天下”。如果王导、王敦兄弟能够像蜀汉的诸葛亮一样忠心辅佐晋元帝,晋元帝也能像刘备、刘禅父子一样对待二人的话,自然能成为一段佳话。无奈像诸葛亮与刘备这样君臣信任的关系还是太少见了,更多的则会像晋元帝与王敦、王导的故事一样发展。
318 年,晋元帝司马睿继位,逐渐不再希望把权力全部交托给王导和王敦兄弟。这一方面来自王敦在地方上的嚣张跋扈,另一方面则来自司马睿身为皇帝的自我保护欲。毕竟维护与加强皇权是皇帝的天性。于是,晋元帝先是重用曾经在自己琅邪王时期担任幕僚的刁协与刘隗二人,这二人分别出自渤海刁氏与彭城刘氏,也是北方的大族。晋元帝这一做法本来无可厚非,然而因为他逐渐远离王导,让身在地方的王敦颇为不满,甚至上表发起了牢骚。
晋元帝并不是政治庸才,自然也感受到了王敦的恶意。321 年,晋元帝听从刁协的建议,在扬州解除大族们属下僮客的奴仆身份,转而成为朝廷的兵马,之后还任命戴渊为司州刺史,在合肥镇守,刘隗为青州刺史,在淮阴 (今 江苏淮安市淮阴区西南) 镇守。晋元帝这两个举动,明面上是要防备当时的后赵石勒,实际上则是防备身在荆州的王敦。
当时,东晋有两位名将,最为王敦所忌惮。一位是令石勒都不敢轻视的豫州刺史祖逖,其军事能力是王敦极为畏惧的;另一位则是平定地方叛乱的梁州刺史周访,周访曾多次与王敦斡旋。可惜,祖逖因晋元帝派戴渊钳制,于321 年忧愤病亡,而周访也在 320 年病逝。
可以说,当得知二人去世的消息后,王敦倍感振奋,于是他和亲信沈充商量,准备发动叛乱。
沈充是吴兴武康 (今浙江德清县) 人,是当地的大族。为了响应王敦,沈充甚至还铸造了一种铜钱,名为沈郎钱。自西汉到晋朝,市面上流通的货币仍旧是汉朝的五铢钱,一铢即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蜀汉和东吴政权都铸造过面值比较大的货币,不过都造成了一定的通货膨胀,因此百姓们更乐意用谷帛等实物进行交易。
沈郎钱的重量为三铢半,却标明为五铢,这自然是属于比较轻的小钱了,百姓们自然不乐意使用。后世诗人在咏叹时多采用揶揄的口吻,比如李商隐的“今日春光太漂荡,谢家轻絮沈郎钱”( 《江东》 )。
322 年,王敦以诛杀刘隗为名,在荆州的治所武昌 (今 湖北鄂州市鄂城区西) 起兵,而其亲信沈充则在家乡吴兴 (治乌程,今浙江湖州市南) 起兵,攻打建康。
晋元帝闻之大怒,急忙令驻扎外地的戴渊和刘隗回援,保卫京城。同时,他还让梁州刺史甘卓和广州刺史陶侃领兵勤王,袭击王敦的后方。然而,远在广州的陶侃根本来不及救援,而甘卓虽然驻扎在襄阳,却受了王敦的蛊惑,采取了观望的态度。
王导呢?他可能是这场战争中最为纠结的人物了,一边是家族,一边是朝廷。晋元帝原本便对王导有所怀疑,而刘隗和刁协更是劝晋元帝除掉王导。晋元帝颇为犹豫,王导甚至上宫殿请罪。这时,尚书右仆射周
准备面见晋元帝,王导自然希望好友周
为自己多说好话,甚至称把全家的性命都交托到周
的身上。然而周
没有搭理王导,进宫后却上表,向晋元帝说尽了王导的好话,并力保王导的忠诚,晋元帝也同意不再追究王导。周
出门时,已经和晋元帝喝得大醉了,他仍然没有理会王导。王导见周如此态度,自然认为他没有帮自己求情,非常生气。
虽然晋元帝没有对王导及其家人动手,但是王敦的军队并不会手下留情。没有了强力的外援,晋元帝的王师终究没有敌得过王敦的精锐部队。很快,王敦的兵马先是攻下了石头城,而后在建康城纵兵大掠,百姓饱受荼毒。
晋元帝知道王敦最想除去的是刁协和刘隗,痛哭流涕中,晋元帝命二人逃走,自己则选择留在宫中。之后,刁协在逃跑路上被杀,刘隗则跑到了后赵为官。
晋元帝对闯入宫中的王敦说:“你如果想当皇帝,可以早跟我说,我回琅邪国便是了,何苦为难百姓?”王敦当然不会直接称帝,毕竟他这次是以清君侧为名起兵的。于是,王敦自封为丞相、武昌郡公,食邑万户,便领兵回了武昌。王敦回师之前,处死了领兵抵御他的戴渊及在言语上抵触他的周
。之后王导在中书省发现了周
营救自己的表文,这才知道自己错怪了这位好友,说道:“我不杀伯仁(周
字),伯仁却因我而死。”
这一年的闰十一月,晋元帝司马睿深感自己再也不能制衡琅邪王氏,忧愤而死,时年四十七岁,其长子司马绍继位,是为晋明帝。
323 年,王敦开始打起了帝位的主意,暗示晋明帝征召自己入朝。晋明帝没有办法,只好让王敦入朝,王敦把部队驻扎在了建康附近的姑孰 (今安徽当涂) ,自称扬州牧。王敦在姑孰试图遥控朝廷,大肆杀戮异己。王敦之所以如此着急,是因为他已经病重了,他任命温峤为丹阳尹,试图让温峤替自己打探朝廷内情。
温峤是刘琨的内甥,自北方远道而来,自然要匡扶大晋,于是把王敦的逆谋都告诉了晋明帝。晋明帝胸有大志,不希望父亲的悲剧在自己的身上重演,于是谎称王敦已经病逝,下诏讨伐。此时,晋明帝表现出了君王的雅量,他任命王导为大都督,负责讨伐王敦。同时,晋明帝还听从了尚书令郗鉴的建议,让镇守在建康北边的部队皆来勤王。这一次,王导坚定地站在了朝廷这边,甚至配合晋明帝的诏书为王敦举哀。
其时王敦已经病重,只能让自己的亲兄王含和亲信钱凤、沈充等人来攻打建康。他没有想到,建康的朝臣们居然也都披甲上阵,领兵御敌。不久,朝廷在外部援军,如苏峻、祖约、刘遐等人的部队也纷纷到来,王敦的部队群龙无首,接连败北。此时王敦已经病逝,消息传开后,王敦的部队更是溃不成军,其亲信都被诛杀。
就这样,晋明帝司马绍总算平定了王敦之乱。他不知道的是,又一场变乱即将来临。只是,英年早逝的他看不到这一切了。
东晋南朝时的建康城,在如今南京玄武湖的南侧。建康城的南面城墙距离秦淮河大约五里,西边的城墙距离长江也有好几里路。在建康城外西边的清凉山 (又称石头山) 上有一座石头城,为当年东吴孙权亲手所建,是军事要塞。一旦攻破了石头城,建康城就在眼前了。
台城则是都城建康的宫城,是东晋及南朝皇帝所在的地方,同时台城也是中央官员们办公的官署所在。如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等便都位于台城。
325 年闰八月,年仅二十七岁的晋明帝司马绍因病去世,其子司马衍继位,年仅五岁,是为晋成帝。晋明帝临终时,任命西阳王司马羕、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壸、车骑将军郗鉴、中书令庾亮、领军将军陆晔、丹阳尹温峤等人辅政。
王导和温峤此前已多次出现,只对另外几人做个简单的介绍。
司马羕是司马懿之孙、汝南王司马亮之子,论辈分还是晋元帝司马睿的叔叔,比晋成帝司马衍更是高了三辈,是宗室里德高望重的人物,当时任太宰。
郗鉴是北方过来的流民帅,虽然司马睿对拥有部队的流民帅们很是忌惮,但是对郗鉴颇为信任,允许他入朝为官。王敦第二次作乱时,也是郗鉴举荐苏峻、祖约等流民帅回卫京师,这才让东晋获得了短时的安宁。
卞壸和陆晔都在晋明帝为太子时担任过属官,也都参与过平定王敦的叛乱。不过卞壸是北方大族,其担任的尚书令是尚书省长官;而陆晔则是出自吴郡陆氏,是东吴名将陆逊的从孙,其担任的领军将军是禁卫军长官。
接下来是本节的关键人物庾亮,表字元规,颍川鄢陵 (今河南鄢陵县西北) 人。虽然庾亮也参与过平定王敦的叛乱,不过他更为重要的一个身份是晋明帝庾皇后的兄长,也就是说,庾亮是晋成帝的舅舅,还有庾怿、庾冰、庾条、庾翼四个弟弟。庾亮当时的官职是中书令,掌管了中书省,可谓手握大权。加上他有妹妹庾太后临朝听政,其权力隐约超过了司徒王导。
326 年十月,御史中丞钟雅弹劾南顿王司马宗谋反,庾亮派人前往收捕。司马宗与庾亮有旧怨,自然不会束手待毙,随后被庾亮杀死。司马羕与庾亮同是顾命大臣,但因是司马宗的亲兄,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弋阳县王。庾亮倚仗自己是皇帝的舅舅,擅自剪除宗室,豫州刺史祖约和历阳太守苏峻本来就对庾亮颇有意见,这时便更加担心了。
在这次事件中,苏峻收留了司马宗的亲信,这让庾亮对苏峻这位流民帅更不放心。此前 325 年晋成帝继位时,庾亮想征召苏峻入朝,苏峻便怀疑庾亮这是要对自己动手。没想到,庾亮于 327 年再次征召苏峻入朝为官,诸大臣如王导、温峤等人都认为这么做不合适,容易激化流民帅与朝廷的矛盾,但庾亮还是坚持这么做。
果然不出王导等人所料,苏峻联合同在长江北岸的流民帅祖约发动了叛乱。此时江州刺史温峤自请领兵回卫京师,王导则建议派兵镇守在长江下游,防止叛军渡江,而刚愎自用的庾亮统统拒绝了。327 年十二月,苏峻的部将占领了长江南岸的姑孰,庾亮这才反应过来,不过这时的他只得严守建康了。
328 年二月,庾亮再次拒绝了中途阻击苏峻的建议,一意孤行。没过多久,苏峻攻打建康城,顾命大臣卞壸率军迎敌,与二子都阵亡战场。庾亮亲自领兵,也被苏峻打败了,仓皇失措的他和弟弟们逃亡到江州的寻阳 (今江西九 江) 。很快,苏峻便占领了建康城,纵容士兵抢掠,只剩下王导在苦苦支撑,保护着大晋皇帝的颜面。
328 年五月,庾亮和江州刺史温峤、荆州刺史陶侃一起带兵,前往建康攻打苏峻。有着流民帅身份的郗鉴也从广陵 (今江苏扬州市西北) 赶来勤王,而庾亮的弟弟庾冰也从会稽 (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 借得兵马。诸路部队纷纷与苏峻作战,九月,苏峻在战场上身亡,不过其弟弟苏逸继续坚守石头城,直到 329 年二月,苏峻的叛军才被彻底消灭。苏峻的盟友祖约于当年正月在历阳 (今安徽和县) 被打败,前往后赵投奔石勒。石勒虽然很看重祖逖,但是却非常看不上祖约,第二年便把他及其族人全部杀害了。
对于东晋及南朝的朝廷来说,长江可谓最后一道防线。毕竟都城建康就在长江边上,一旦突破了长江,建康近在眼前。
当时东晋各个大州中,与长江密切联系的有荆州、江州和扬州。扬州地处长江下游,而荆州则包括长江上游的区域,江州则处于长江中游。长江是东晋的第二道防线,对于东晋来说,长江的争夺战往往发生在内部区域,比如王敦及苏峻之乱就是围绕长江展开战事的。
(一)为什么东晋建国初期会有那么多动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