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宰割天下

成汉李氏

上节讲了中原二赵的崛起,现在让我们暂时把视角转向西边。自从晋武帝死后,西晋皇权的威望每况愈下,这不仅体现为诸位宗室对皇位虎视眈眈,也体现为偏远地区地方势力的崛起。

我们先介绍位于西南方的崛起政权——成汉。西晋时,西南方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一带,在行政区划上归为益州、梁州和宁州。不过,在战国时的地理著作《禹贡》的九州划分之中,这个地区属于梁州,称“华阳、黑水惟梁州”,其中的华阳是华山之南,这也是著名地理志《华阳国志》书名的由来。

在梁州的巴西郡 (治阆中,今四川阆中市) 一带,有汉人、巴人、氐人和 人等多个民族。汉末时这群人被曹操迁徙到了略阳 (今甘肃秦安县东北) ,到了西晋时期,这群人又因战乱迁到了汉中 (治南郑,今陕西汉中市) 一带,成了流民。同时成为流民的包括天水、略阳、扶风、武都、阴平、始平等六郡的民众,这六郡大抵在如今的甘肃南部和陕西西南部地区,这些人被统称为六郡流民。在这期间,涌现出了几位英雄兄弟,便是李特、李庠、李流。李氏兄弟对六郡的流民们非常关照,在这十多万流民中有不小的影响力。

因汉中地域狭小,无法过活,这些六郡流民向朝廷申请来到了南方的梁州生活。当流民队伍路过名闻天下的剑阁后,李特不由感叹:“蜀主刘禅有这样的险地,却束手待缚,真是庸才呀!”李特的这句话,无疑彰显了他的野心。

事实正是如此,而机会马上就要来临。

300 年十一月,朝廷下诏让益州刺史赵 回朝。赵 是皇后贾南风的姻亲,而此时贾南风已经被诛杀,他自然不愿意回去。赵 是巴西郡人,于是自然联系起了同为巴西人的李特兄弟,希望借助李特兄弟的力量割据梁州、益州一带。双方合作不久便产生了分歧,赵 杀害了李庠,并很快被李特兄弟反攻,随后被部下杀害。李特兄弟占据了成都,并向朝廷报告了赵 谋反自立的事情。

朝廷又派遣新的益州刺史罗尚到了益州,意在钳制李特兄弟。同时,朝廷想让这些六郡流民返回各自的家乡,这进一步激化了双方的潜在矛盾。李特兄弟深知朝廷对他们的忌惮,于是与六郡流民约法三章,流民们自然纷纷响应,六郡流民起义正式爆发。

303 年,李特军队已经接连多次打败罗尚,并在年初占领了成都的少城,罗尚只能困守在成都的太城之中。此时李特志高意满,建元为建初元年,这可以说是李氏兄弟正式割据的标志了。可惜,李特因轻敌大意,不久被罗尚及其盟友击败。

虽然李特的兄弟们劝他不要放松警惕,比如应该让新近投降的送人质过来,但是李特却不以为意。后李特与其兄李辅均战死。接着,李流统领义军,继续与朝廷作战。其后,李特之子李雄因作战勇猛,在李流病逝后被推为首领。

303 年闰十二月,罗尚在接连败北之后,从成都撤出。

304 年十月,李雄自称为成都王,改元为建兴元年。306 年六月,李雄见西晋王朝仍然忙于内斗,便即位称帝,改元晏平,国号为大成。蜀地的五斗米道首领范长生也来助阵李雄,成为大成的丞相,这显示出李雄已经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李雄和范长生确实也在当地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让蜀地人民得以度过较为和平的时光。

李雄的堂弟李寿改国号为汉,所以史书称李雄创立的政权为“成汉”。之后成汉为东晋将领桓温所灭,这自然是后话了,我们在后文将对成汉的结局作讲述。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是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地方志,同时也是一部史书。全书共十二卷,约十一万字。第一到第四卷记载了梁、益、宁三州的历史地理,以地理为主,类似于正史中的地理志;第五到第九卷以编年体的形式叙述了两汉之交的公孙述、汉末的刘焉刘璋父子、蜀汉的刘备刘禅父子、成汉李氏等四个割据政权的历史,类似于正史中的本纪;最后三卷叙述了三州的贤士列女,类似于正史中的列传。

《华阳国志》的作者常璩是成汉人,曾在成汉政权中担任过散骑常侍的职位,后来归降东晋。据说常璩还当过成汉的著作官,这也为他撰写《华阳国志》提供了材料。

前凉张氏

前面介绍了西南方的成汉政权,这一节我们来介绍西北方的前凉政权。

河西地区,早在西汉武帝时便已经是我国的领土,当时属于凉州刺史部,西汉在凉州新设有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郡,这几个郡名多有寓意,比如张掖便有“张国臂掖”之意。到了西晋时期,河西四郡的行政区划归属依然是凉州。

301 年,西晋朝廷任命张轨为凉州刺史,开启了前凉政权的奠基史。

张轨,字士彦,安定乌氏 (今宁夏固原市东南) 人,其父张温曾担任太官令。太官令是九卿之一光禄勋的属官,可见张轨的出身并不算是高门,张轨凭借叔父的恩荫才得到了郎官的职位,安定的中正官给了他五品的品评。不过当时担任中书监的张华在与张轨交谈过后,认为张轨在经学和政治上都很有见地,安定郡的中正官给出的品第完全是在埋没人才,应是“二品之精”。有了张华的品鉴,张轨也得以步步高升,先后担任散骑常侍、征西将军司马等职位。

前面我们说到,晋惠帝时朝政动乱,张轨也看出了危险所在,于是急于寻求一处安身立命之所。因为张轨此前有在凉州作战的经历,所以他看中了凉州这一处所,于是朝廷任命张轨为凉州刺史,去平定当地的鲜卑叛乱。

张轨到任后,很快便镇压了当地的战乱,斩首过万。凉州平定后,张轨征召了凉州九郡的国子生员五百人,建立了学校,还设置了崇文祭酒的职位。张轨设置的崇文祭酒的地位颇为崇高,甚至和别驾的地位相仿(别驾是州刺史的高级佐官,出巡时可不与刺史同车,别乘一车,故有此名)。此外,张轨还在春季和秋季举行乡射之礼,这无疑是一种劝学的方式,汉代太学就是用此礼来增加游学的生员。张轨的诸多举措,促进了河西儒学的兴盛。

张轨虽然割据凉州,但是一直对西晋朝廷保留着一份忠诚。310 年,石勒大军逼近洛阳,晋怀帝向天下的都督刺史求救,只有张轨奉命来援,出师勤王。当时张轨派遣了以北宫纯为首的部队前往洛阳,并在河东地区打败了汉军的刘聪,京师人感怀万分,为张轨作了一首歌:“凉州大马,横行天下。凉州鸱苕,寇贼消;鸱苕翩翩,怖杀人。”“鸱苕”指的是威猛的鸱鸟,代指张轨的凉州铁骑。

西晋王朝危难之时,张轨也没有停止对朝廷的进贡,前后进贡器甲、马匹、毯布无数。洛阳城被刘曜攻破时,张轨的部下张斐、郭敷等人都为西晋殉难。313 年,后来成为晋愍帝的司马邺进入长安,张轨又拟派步骑七万匡扶晋室。可惜,当时秦州刺史裴苞与东羌校尉贯兴“拒险断使”,迫使援兵不能得至,不过这还是给了晋愍帝很大宽慰。

晋愍帝在位时,张轨听从大臣索辅的建议,在河西地区恢复使用五铢钱。此前,因为经济混乱,凉州地区的人们都在使用布帛交易,然而布帛分割后容易损坏,白白浪费了织工的劳力。凉州地区恢复使用五铢钱后,百姓们都大大感受到了便利。

314 年五月,张轨去世,他死前的职位是太尉、凉州牧、西平郡公。虽然实际上张轨已经是凉州地区的统治者,但是他名义上自始至终还是西晋的大臣,在西晋危难之时也有匡扶之举,可谓晋臣无二。张轨的长子张寔在众人的推举下继续管理凉州。凉州这个非正常权力继承,也得到了晋愍帝的认可。

316 年,晋愍帝去世,第二年琅邪王司马睿在南方即位。张寔虽然名义上拥护东晋的皇帝,但是拒绝使用东晋的年号,仍然使用晋愍帝的年号建兴,直到前凉政权灭亡。

河西儒学

前凉张氏是汉人世家,非常注重儒学,并收留了从动乱的中原过来的避难士人,对儒学向凉州这种当时还属于边远地区的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

十六国时期,在凉州先后出现了五个政权,另外四个后世称为后凉、西凉、南凉和北凉。其中,西凉的创建人李暠也非常注重儒学教化,他还立泮宫让高门子弟来学习儒学;南凉君主秃发利鹿狐也采取了不少崇兴儒学的措施。凉州割据期间,出现了以郭荷、郭瑀、刘昞为代表的河西大儒,在操行和学识上都为凉州的士人做出了典范。

志士哀歌

虽然西晋王朝因王室的内乱而葬送了司马家在北方的基业,迫使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了新的政权。不过,仍然有志士在致力守护大晋在北方的疆土,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刘琨和祖逖。

刘琨,字越石,中山魏昌 (今河北无极县东北) 人。刘琨是贾谧二十四友之一,同时还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胜是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的兄弟,据史书记载,他有子一百二十人,可谓是中国王族中子嗣最多的人之一。不过,刘胜并没有太多出名的后代,除了刘琨,最为出名的当属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了。

刘琨的祖父刘迈是相国参军、散骑常侍,其父亲刘蕃官至光禄大夫,可见刘琨是毫无疑问的高门子弟。刘琨年轻时便颇有志向,有纵横之才,和祖逖同在司州担任主簿。祖逖也是生性豁达、慷慨尚气之人,两人一拍即合,情好绸缪,甚至睡觉时都盖一床被子。当时祖逖凌晨听到荒地有鸡叫,便把刘琨踹醒,说道:“这并不是什么不好的声音。”于是二人便起来舞剑,这便是“闻鸡起舞”的典故。刘琨和祖逖都有英气,二人每次谈到世事,互相说道:“若有一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我不会选择和足下和中原相遇。”可见,二人都心怀抱负、惺惺相惜。

刘琨于 306 年出任并州刺史,在并州的治所晋阳 (今 山西太原西南) 一边安抚百姓,一边与汉王刘渊的部队作战。面对实力强大的刘渊,刘琨采用了离间部族的计策,短时间就让刘渊的一万多户部来降。面对这种奇异的抵抗,刘渊倍感压力,于是放弃在并州发展,转而攻向司州的河东一带。

从刘琨招抚的效果来看,他确实在这方面有独到的能力。然而,刘琨在统御方面却并非能手,所以投奔的人虽然很多,但是离去的人也不少。加上刘琨出身大族,又有豪奢声色的爱好,自身无法保持长期振作的状态。刘琨还不能多听良言,甚至听信谗言而杀害了忠心于己的令狐盛,这不仅令刘琨的下属们倍感心寒,还导致令狐盛之子令狐泥出逃,将晋阳的情况告知给了汉军。

312 年,晋阳的虚实尽为汉军所知,汉帝刘聪派刘曜率军攻打晋阳。刘琨无力抵挡,只得求救于拓跋鲜卑。拓跋鲜卑的首领拓跋猗卢和刘琨交好,刘琨拉拢他作为助力,并且向朝廷表奏他为大单于,还将雁门郡 (治广武,今山西 代县西南) 的几个县给了他。这次,拓跋猗卢率领大军援助刘琨,猛攻晋阳。刘曜抵挡不住,计划将晋阳百姓迁出,然而鲜卑部队不分汉军还是晋民,一路杀戮,尸横遍野。之后,拓跋猗卢派遣亲信驻守晋阳,而落魄的刘琨只能驻扎在阳曲 (今山西阳曲县西南)

从这些不难看出,刘琨联合拓跋鲜卑的计划可谓是引狼入室,然而他不想放弃,仍然想为大晋守住并州,实现自己年少时的抱负。此时,他的昔日好友祖逖正在琅邪王司马睿的帐下,驻扎在长江南岸的京口 (今江苏镇江市)

316 年,拓跋鲜卑部族发生内乱,不少拓跋部族投奔刘琨。靠着这支兵力,刘琨得以对抗前来攻打的汉将石勒。然而刘琨再次没能听信忠言,大败亏输,只得前去投奔鲜卑的段氏部落。

317 年,刘琨与鲜卑的段匹 结为兄弟。其时,西晋已然灭亡,刘琨便派遣内甥温峤前往南方的晋王司马睿处,请求司马睿称帝。虽然刘琨想依靠段部鲜卑重整旗鼓,然而段部鲜卑也发生了内乱,其中段匹 和从弟段末柸的矛盾最大。

318 年,段末柸想拉拢刘琨,并希望刘琨杀死段匹 。无奈密信被段匹 截获,于是刘琨备受怀疑,很快被段匹关押。刘琨的长子刘遵担心被段氏屠杀,闭门据守,最终被段匹 杀害。刘琨被拘押时,曾写有名篇《重赠卢谌》,可谓是这位大晋志士最后的哀歌。不过,刘琨还是被那位刚结义一年的鲜卑兄弟杀害,时年四十八岁。

《重赠卢谌》

卢谌曾经是刘琨的下属,当时又担任段匹 的别驾。刘琨的《重赠卢谌》是激励卢谌,可惜卢谌并未领会其深意,待刘琨点醒后,卢谌甚至说:“阁下之前那首诗中充满了帝王大志,不是人臣所言”,卢谌这话可能指的是刘琨在诗的前半部分曾用了刘邦和刘秀的典故,其实这首诗的后半部分更为动人。

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

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

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

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

何意百炼钢,化作绕指柔?

此时的刘琨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命运:胸中的功业还没来得及建立,末日却即将来临。时光如浮云一般迅疾,世道却掀翻了他的车驾。曾经身心犹如百炼精钢的他,怎么如今却变得如此软弱、任人欺负呢?

中流击楫

说完了刘琨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看看他年少时的知己祖逖。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县 (今河北涞水县) 人。祖逖家世也非常不错,世代都有出任两千石官职的人,他的父亲祖武曾担任上谷太守。祖逖兄弟六人,他年少时不好读书,不过为人慷慨有气节,常常借兄长的名义散发谷物衣帛给周边贫困的人,于是乡人宗族都很看好他。之后,祖逖博览群书,在京城洛阳游历时也备受赞誉。

永嘉之乱时,祖逖率领宗族亲党几百家前往淮泗地区避难。泗水是淮河的支流,淮泗指的便是如今江苏徐州周边的地区。避难途中,祖逖将自己的车马让给同行的老弱病残,自己则徒步前行,药品衣食都与众人分享。祖逖有权谋方略,亲党宗族都推举他为行主,也就是流民帅。到了南方,琅邪王司马睿让他居住在丹徒郡的京口,也就是长江南岸。

如前所述,当时北方动荡,匈奴、羯族、鲜卑等势力占据了中原,胸怀壮志的祖逖想要收复失地。可是,当时的琅邪王司马睿急于经营江南,没有空暇去收复北方,祖逖向司马睿上奏说明自己的壮志,请求司马睿派给他部队前往北方。司马睿虽然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然而只给他提供了一千人的粮食和三千匹布,还不给铠甲兵仗,让祖逖自行招募兵马。就这样,祖逖仍然带着自己的一百多家部曲北渡长江,船只行驶到江中时,祖逖拍着船桨发誓道:“我祖逖若不能使得中原清净、大晋复兴,就有如这大江之水一般,有去无回!”众人都深感祖逖的壮志,慷慨北进。

317 年,祖逖带领自己招募的部队,来到芦洲 (今安 徽亳州市) ,派人联络流民帅、坞堡主张平、樊雅等人。不料,这些坞堡主只是表面服从司马睿的管辖,实际上并不愿意帮助祖逖。这时,祖逖展现了远胜好友刘琨的统御才能,他一边分化这些坞堡主的势力,一边又向较为亲善的坞堡主发出救援。就这样,祖逖渐渐吸收了这些坞堡主的流民势力,击败了张平,降伏了樊雅。然而,祖逖这样的扩张也引起了原先对他友善的坞堡主陈川的担忧,陈川率众投靠了已经从汉国独立出来的名将石勒。

319 年,石勒自称赵王。其侄石虎率军五万攻打祖逖。然而,兵略高超的祖逖设置了奇兵,打败了石虎。此后,祖逖多次与石勒的部队作战,于 320 年击败了赵将桃豹,之后还收复了黄河以南的许多土地,让石勒在河南倍感压力。石勒纵横中原,未曾遇过对手,却不敢对祖逖有所轻视,甚至还派人在成皋县 (今河南荥阳市西北) 为祖逖的母亲修葺坟墓,还让双方互通贸易,又斩杀了从祖逖处叛逃的将领。石勒如此态度,也让双方百姓得到了暂时的和平。

虽然石勒与祖逖惺惺相惜,但是已然在南方称帝的司马睿对祖逖却忧心忡忡。司马睿不但不对祖逖施以援手,以便其进取中原,反而在 321 年任命毫无军略的戴渊作为祖逖的上司,对祖逖加以钳制。祖逖见状,心中自然颇为不满。此后,祖逖又得知东晋朝廷的王敦依仗军力嚣张跋扈,顿觉北伐无望,很快便忧愤成疾。

这一年的九月,带着北伐未竟的遗憾,祖逖去世,时年五十六岁。豫州百姓纷纷为他举哀,甚至为他立了祠堂。朝廷追赠祖逖为车骑将军,祖逖的弟弟祖约接过了他的部队,他的故事我们下章再讲述。

坞堡

永嘉之乱前后,中原战乱频仍,许多百姓从中原迁往各地较为和平的地区,比如西北的凉州,还有长江沿线的荆州、豫州、扬州等,往各处流动的百姓被称为流民。这些流民有些是分散流动,有些则是由大族率领。流民因历经磨难和险阻,自然拥有不弱的战斗力,率领流民的首领被称为流民帅,也因此受到司马睿的忌惮,本节的祖逖便是如此,下章的郗鉴也是如此。

当然,也有在战乱中仍然选择留在当地的百姓。这些百姓选择依靠当地的宗族势力或地方豪强,建立了坞堡与庄园。他们一面利用农耕与手工自给自足,一面加强训练来抵御外敌。这些坞堡和庄园外面还建有深沟高垒,设有塔楼预警,所以又有坞壁之称。坞堡的首领便是坞堡主。坞堡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同样动乱的汉末时代,当时在河北出现了以田畴为首的坞堡团体。

思考

(一)你如何看待祖逖和刘琨这两位人物? a35zRh2WiEWbuXOPCfXqk3Js96COD+EtHHeIZi5cLEehTJunnPoshp+wAmZPvHk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