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这样的认识,唐太宗努力缩减政府官员的规模,偌大一个帝国具有正式编制的“公务员”只有六百四十三人,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减少了百姓的赋税压力,努力实现藏富于民。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才不会管当今的皇帝是不是篡位的。后世史家公认为唐太宗的统治时期是很好的时代,史称贞观之治。
唐朝扫灭群雄,重新统一天下,李唐王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李渊的事业达到了顶峰,他能否达到隋文帝那样的伟业呢?很遗憾,故事要换主角了。
怎么回事?因为我们要讲玄武门之变了。
说到玄武门之变,你或多或少通过影视剧或其他途径都有些了解。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篡权还是正义的?与“贞观之治”又有什么联系?后人又该怎么评论?
一切还要从中国古代的继承人制度说起。自从有了国家后,中国历朝历代基本采用的都是“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套继承制度。“父死子继”很好理解,比如汉景帝驾崩,汉武帝即位。“兄终弟及”最典型的就是宋代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你看他们都是“匡”字辈吧,他们之间就是兄弟关系。这两套继承制度首选是父死子继,而到具体的实施层面呢,叫作“立嫡以长不以贤”,也就是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
这个制度很重要哇,不只在唐朝很重要,在唐朝以前的王朝和后面的王朝都是一个基本原则。但是落到李世民身上,哪个原则也轮不到他去做皇帝。当时唐高祖李渊任命的太子李建成是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都是李渊的皇后窦氏生的,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李建成就该是下一任皇帝。
但是李世民不服呀!唐朝大半江山是李世民带兵打下来的,哥哥李建成不过是待在长安大本营指挥前线,自己才是更有本事的人呢!于是朝廷渐渐形成了李世民一派和太子李建成一派,三弟李玄霸早死,四弟李元吉站在大哥李建成这边。唐朝统一战争期间,两派的争夺尚不明显,一旦海内一统,天下大安,李世民与李建成的争夺就摆在了明面上。
626年,唐朝北方的敌人突厥进犯黄河以南,突入长城边塞,包围乌城,太子李建成向高祖李渊推荐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北征抵抗突厥,高祖听从了李建成的建议。实际上这是李建成、李元吉联盟抽调李世民主力的一个计谋,此计不仅包括抽调李世民旗下的尉迟敬德、程咬金和秦琼,还包括在饯行大会上杀死李世民。不过李建成与李元吉的谋划被李世民的眼线、时任东宫率更丞(主管计时)的王晊偷听到了,王晊赶紧告诉李世民,李世民便召集手下谋臣商议。
长孙无忌劝李世民先发制人,但从良心上讲,李世民不愿手足相残,所以犹豫不决。结果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以最强硬的姿态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尉迟敬德说:“作为人之常情,有谁能舍得去死?现在大家誓死侍奉您,这是上天所授。祸事马上就要发生,大王却仍旧神态自若,毫不担忧。即使大王把自己看轻,又怎么对得起宗庙社稷呢?如果您不肯采用我的主张,我就准备逃身荒野草泽,不能留在大王身边,拱手任人宰割了!”
长孙无忌也说:“如果大王不肯听从尉迟敬德的主张,事情肯定要失败了。尉迟敬德等人肯定不会再追随大王,我也应当跟着他们离开大王,不能再侍奉大王了!”
李世民仍然犹豫不决,再次征求群僚的意见,并用算卦的方式占卜吉凶,此时幕僚张公谨从外面进来,将占卜的龟壳夺过来扔在地上,说:“占卜是为了决定疑难之事的,现在事情并无疑难,还占卜什么呢!如果占卜的结果是不吉利的,难道就不行动了吗?”听了此话,李世民终于定下了行动计划。
李世民秘密上奏高祖李渊,告发李建成、李元吉与后宫嫔妃淫乱,并且说他们要害死自己。高祖惊讶不已,说次日调查此事,让李建成、李元吉来太极宫当堂对质。
第二天,李建成、李元吉骑马奔向太极宫,太极宫的北边入口是玄武门,李世民早已布置伏兵准备伏击。李建成、李元吉来到玄武门附近,察觉到了变化,立即掉转马头,试图回到他们自己的宫殿——东宫、齐王府。李世民见状不好,在后面呼唤他们,李元吉心虚,搭弓将箭射向李世民。由于心急,连续三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李世民却一箭射死了李建成。尉迟敬德带领骑兵相继赶到,将士们也用箭射伤李元吉,李元吉跌下马来。就在此时,李世民的坐骑受到了惊吓,李世民也从马上跌落,李元吉迅速赶到,准备勒死李世民,结果尉迟敬德赶上前来,喝住李元吉,并杀了他。整个过程就是大名鼎鼎的“玄武门之变”。
事变发生时,高祖李渊还在宫内的湖中划船,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入宫担任李渊的护卫,实则是看守、囚禁李渊。李渊得知建成、元吉已死,只好顺水推舟,把国家大事委托给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是血腥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均惨遭屠杀。事变三天之后,高祖被迫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又过了两个月,高祖李渊被迫成为太上皇,李世民成为新皇帝,历史上我们都叫他唐太宗。
我们今天已经很难判断李世民是正义的还是谋反,因为现存的史料多有利于李世民一党。但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不能单一地、片面地去评价,而是应该从是否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角度。从李世民后来当皇帝的种种作为看,他是一个好皇帝。他和他的子孙毕竟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强盛的大唐王朝,他统治的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但能否说李建成当皇帝就不能使国家强盛呢?也不敢说,因为历史不能假设,因为历史是复杂的。
李世民自己怎么想的?杀死大哥和四弟,囚禁自己的父亲,想必自己的内心也是不好受的。夺得的帝位来路不正,怎么让自己当皇帝这件事显得顺理成章?李世民做了两件事情。一是涂抹、修改史书,以便让后人以为是李建成、李元吉要谋害他,再把李渊塑造成一个傻父亲,显得自己才是大唐帝国的开创者。二是用一生的伟业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他善于用人、虚心纳谏,一改前半辈子武人的形象,而成了明君,不管是不是装出来的,贞观之治是确实存在的。
但玄武门之变也不只是有正面的作用。李世民以次子身份发动政变,打破了历代王朝嫡长子继承制的惯例,使得太宗以后的皇帝继位问题一直得不到好的解决,皇太子甚至成了“高危职业”,以致出现女主专政和武则天改唐为周这样的事情。
思考
(一)李世民为什么一定要发动玄武门之变?
(二)玄武门之变的后果是什么?
杀了兄、弟,囚禁了父皇李渊,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终于登上了大唐的权力巅峰。
对兄弟、父亲如此残忍的李世民,是否会成为一代暴君?他是否会和隋炀帝杨广一样穷凶极恶,成为唐朝的末代皇帝呢?
超出所有人的意料,唐太宗没有成为暴君、末代皇帝,而是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贤明的君主。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到了中国古代帝王的极致。
其实早在当秦王的时候,李世民就有“秦王府十八学士”,这十八学士分别是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褚亮、陆德明、姚思廉、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房玄龄、杜如晦是其中的佼佼者:房玄龄善于谋划,无论什么军国大事都能出谋划策,比如玄武门之变就有房玄龄的谋划;杜如晦则善于决策——房玄龄和其他人出了主意,李世民无法作出有效决策的时候,杜如晦往往能分析利害,作出最好的决策。房玄龄和杜如晦在大唐开国、玄武门之变和贞观前期是李世民最好的组合,史称“房谋杜断”。玄武门之变后,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大臣做了大量制度上的工作。唐初虽然承袭隋朝的制度,但很多地方是要修正的。在这些大臣的努力下,唐初最终推出了堪比《罗马法》的《唐律疏议》,奠定了大唐将近三百年的伟业。
李世民不仅重用和自己理念一致的能臣,还大胆启用对手、政敌的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魏徵,魏徵早年是瓦岗军李密的谋士,后来李密失败,魏徵进入唐府。由于不受重用,魏徵跟随军队东征,结果又成了河北窦建德的俘虏,成了窦建德的谋臣。窦建德、刘黑闼失败,魏徵又被李建成收留,成了太子党的重要谋士。
魏徵给李建成最重要的建议就是早点杀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还特意拿这事揶揄魏徵,说:“你曾经离间我们李家兄弟,为什么呀?”
结果魏徵的回答令人惊讶:“皇太子李建成要是听从了我的话,就没有今日之祸了。”
听了这话,李世民一愣。魏徵为李建成服务是尽忠,说李建成不听自己的话则承认了太子党的失败,也表明我并不是太子的死党。
尽管魏徵曾三易其主,尽管他曾经是政敌李建成的谋士,李世民更看重魏徵的才能,大胆任用,不断提拔,成为房玄龄、杜如晦之后唐太宗最主要的大臣。
李世民不仅重用文士,你看他手下的名将,很多也是从敌对阵营挖来的:徐世
来自瓦岗军,尉迟敬德来自刘武周军,秦琼、程咬金转投自王世充……有文臣、有武将,李世民的团队始终人才济济,能够处理各种棘手问题。
为了表明自己对人才的重视,李世民仿照东汉光武帝“云台二十八将”纪念开国功臣的做法,在凌烟阁画二十八位功臣的画像,把文臣武将统统收纳进去。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及任官、封爵
长孙无忌——司徒、赵国公
李孝恭——司空、凉州都督、河间元王
杜如晦——司空、莱国成公
魏徵——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
房玄龄——司空、梁国公
高士廉——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
尉迟敬德——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
李靖——特进、卫国公
萧瑀——特进、宋国公
段志玄——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
刘弘基——辅国大将军、夔国公
屈突通——尚书左仆射、蒋忠公
殷开山——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
柴绍——荆州都督、谯襄公
长孙顺德——荆州都督、邳襄公
张亮——洛州都督、郧国公
侯君集——光禄大夫、吏部尚书、潞国公
张公谨——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
程知节(程咬金)——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
虞世南——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
刘政会——户部尚书、渝襄公
唐俭——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
李
(徐世
)——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
秦琼——徐州都督、护国公
如果你看过《隋唐演义》或《说唐全传》,你一定认识上述名单中的李靖、柴绍、程咬金、秦琼、徐世
(演义中叫徐茂公)。真实历史中李世民阵营的人才来源更广泛,所以上述名单中很多名字你肯定很陌生。能够吸引人才、使用人才,是唐太宗李世民留给我们的智慧。
唐太宗善于纳大臣们的谏,纳得最多的是魏徵的。
前面说过“房谋杜断”,唐太宗最为重要的两个大臣房玄龄、杜如晦,一个善于谋划,一个善于决断。有此二人,唐太宗无往而不利。然而近些年的研究显示,房谋杜断是贞观之前秦王府的事情,尤其在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中,房玄龄的谋划和杜如晦的决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要说到贞观时代唐太宗最重要的大臣,应该说还是魏徵。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杜如晦在贞观四年就去世了,而房玄龄的功绩则主要在帝国的制度建设上。贞观初期,房玄龄、杜如晦帮助唐太宗建立了一套完美的政治制度,让帝国有了制度依靠。但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制度之外,还要有一套合理的政治思想才能治理好国家。如何避免唐朝重蹈隋亡的覆辙,避免二世而亡,成了李世民即位后最为棘手的问题。
李世民算是武夫出身,带兵打仗是好手。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军事家,治理国家他可能并不在行,毕竟统一战争期间真正在治理国家的是太子李建成。武夫要想治理好国家,还得需要治国人才。李世民选择了魏徵,魏徵长年在太子手下出谋划策、帮忙治理国政,肯定能帮得上自己。魏徵果然没让李世民失望。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魏徵就会据理力争,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比如有一次,唐太宗派人征兵,按照唐律,十八岁的男子才是成年,只有成年才可以当兵。唐太宗这次征兵之前,有的人建议不满十八岁的男子,只要个头高,也应该应征。唐太宗同意了,而魏徵将诏书扣住不发。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徵还是不发。唐太宗大发雷霆,说你魏徵为什么扣发诏书?魏徵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里的水放干来抓鱼,虽然能抓到鱼,但明年就无鱼可捉了;把树林烧光来抓动物,虽然能抓到动物,但第二年就没有动物可以抓了。如果让那些不满十八岁但身体强壮的男孩来当兵,今年兵源是充足了,那明年还从哪里征兵呢?唐朝的规定是十八岁以上才当兵,现在改成十八岁以下也当兵,国家岂不是也不讲信用吗?”魏徵此言一出,太宗哑口无言,只得撤回诏书,按照唐朝原本的规定行事。有了魏徵的直谏,皇帝的权力也被关进制度的笼子,这反而使得继位不正的唐太宗取得了天下人的信任。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魏徵的直谏也是最为强硬的,只要他认了死理,就不会在乎唐太宗的感受,而唐太宗本是武夫出身,你可以想见这样一个战场上拼杀出来的人怎么能忍受得了下属不时地顶撞。
有一次,唐太宗实在忍受不了了,从朝堂上下来,气冲冲地对长孙皇后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问要杀谁,唐太宗答道:“魏徵这个老家伙老是在朝廷上折辱我。”
没想到长孙皇后听了这话,不仅没有立即劝说或安慰唐太宗,反而连忙换上一身特别正式的服装,恭恭敬敬地站在庭院里。
唐太宗问她在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只有圣明的君主才能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徵敢说话,全是因为陛下您的英明呀,我怎么会不表示对您的祝贺呢?”
魏徵的顶撞竟然成了长孙皇后夸奖唐太宗的理由,长孙皇后的情商真是高!听到长孙皇后这番话,唐太宗很高兴,并继续在日后克制自己的情绪。作为一个武夫出身的人,李世民做到了克制情绪,不仅听从魏徵、长孙皇后的谏言,而且也听王珪等大臣的进谏。这些大臣时常给李世民纠错,李世民终于成了人人尊敬的皇帝,唐朝迎来最为开明的时代。后来唐代史学家吴兢把贞观时代唐太宗和魏徵等人在治理国家方面的历史记载下来,形成了历代政治家都必须读的一本书——《贞观政要》,里面有非常多的政治智慧。魏徵对唐太宗的谏言不胜枚举,君臣之间的对话对管理工作也很有启示。
但魏徵终究有老去的一天,魏徵年老病重,太宗送医送药,但终究挽救不了魏徵的生命。魏徵去世,唐太宗罢朝五日,不仅亲自给魏徵撰写碑文,还把他安葬在自己未来的陵墓——昭陵——的附近,希望魏徵永远能够辅佐自己。就是在魏徵去世的当月,唐太宗设立了凌烟阁,并把包括魏徵在内的二十四功臣的图像画在凌烟阁上。唐太宗说自己有三面镜子,魏徵是其中一面,魏徵的死意味着自己少了一面镜子。
唐太宗的“三面镜子”来自《旧唐书·魏徵传》,原话是这样的: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在善于用人和纳谏的同时,唐太宗大大推进了中国古代政治理论,采用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要知道在魏晋南北朝、隋朝几百年的历史上,君主和贵族才是统治的核心,国家是为君主、贵族服务的,所以隋炀帝才敢做役使百万民夫修运河、建东都、征高句丽这样的事情。隋朝并不是因为贫穷亡了国,而是因为过度使用民力亡了国。在吸取隋亡的教训和魏徵等人的建议的同时,唐太宗采纳以民为本的思想,哪怕国家穷一点,也要“藏富于民”,首先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以民为本的思想在今天看起来很平常,但在公元7世纪的当时是相当超前的,要知道此时的欧洲还在罗马帝国崩溃后的黑暗时代中,蛮族进入罗马帝国故地,采用的却是等级森严的骑士制度。唐太宗表面上实行的是“文景之治”一样的“与民休息”,实际上却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治国方略——以民为本。对此,唐太宗和魏徵有个更为形象的比喻,他们推崇《荀子》的观点:“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大意是说君主是船,老百姓是水,水能让船漂浮,也能让船倾覆。
因为有这样的认识,唐太宗努力缩减政府官员的规模,偌大一个帝国具有正式编制的“公务员”只有六百四十三人,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减少了百姓的赋税压力,努力实现藏富于民。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才不会管当今的皇帝是不是篡位的。后世史家公认唐太宗的统治时期是很好的时代,史称贞观之治。
当然,我们也要清楚贞观之治是不完美的。
一是经济并没有那么富足。比如唐太宗多次向臣下询问:“本朝比起大业年间如何?”“大业”是隋炀帝的年号,大业年间就是隋炀帝统治的时代。一般下属遇到领导问这样的问题,恐怕多是曲意逢迎,说贞观怎么怎么好。没想到魏徵又给唐太宗泼了盆凉水:“度长计大,曾何等级?”意思是说,论物质丰富程度,贞观时代跟大业年间根本不在一个档次,哪有可比性?
二是太宗晚年屡屡犯错,不仅太子的废立出现问题,征伐高句丽也遭遇大失败。其实唐太宗早年在处理周边民族问题上还是很有一套的,但是晚年魏徵已死,别人的进谏唐太宗又不听,坚持要征伐高句丽。唐太宗在处理周边民族问题上到底有什么得与失?容我下节再谈吧。
思考
(一)唐太宗做到贞观之治有什么秘诀?
(二)唐太宗为什么一定要任用魏徵?
如果你翻开隋唐时代的东亚地图,在隋朝和唐朝的北边有一个强大的民族政权,那就是突厥。在隋末唐初,突厥是群雄眼里天朝上国一般的存在,隋末北边的群雄——河北窦建德、山西刘武周、关中李渊——都曾臣服于突厥这个强大的政权,群雄纷纷以各种条件争取突厥的支持,连李渊也不例外。
但是李唐统一的节奏超出了突厥的意料。山西的刘武周和河北的窦建德被消灭后,北部江山基本落入李唐手中,突厥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割据政权,而是一个看上去孱弱却终将强大的李唐帝国。
所以就在李唐即将一统江山之时,突厥颉利可汗决定出手,多次下令进攻大唐边地。比如颉利可汗曾亲率十五万大军入侵并州,掳掠男女五千余口。玄武门之变前后,颉利可汗更是率兵二十万人直逼唐都长安城,仅距长安城四十里,一时京师骇动。
换成你是李世民会怎么办?
只见李世民镇定自若,设下疑兵之计,亲率将士隔着渭水与颉利可汗对话。颉利可汗见唐军军容威严,不敢轻动。李世民表示愿以金帛财物与突厥结盟,颉利可汗觉得条件不错,领兵而退。这就是著名的“渭水之盟”,新上任的大唐统治者此时虽然还没有戴上皇冠,但那气势已经有了皇帝的威严,面对东亚最强大的君主颉利可汗毫无惧色。
渭水之盟后,唐太宗一方面抓好国内的各方面恢复,一方面抓紧准备对突厥的战争。
突厥这边,霜冻旱灾使很多羊、马冻死、饿死;薛延陀、回纥等民族群起反抗;突厥二把手突利可汗受颉利可汗排挤,暗中与唐朝联络,唐朝反击突厥的条件逐渐成熟。
贞观三年(629),突厥犯河西,守将张士贵和张宝相坚壁清野,利用城池阻挡住突厥骑兵,这为唐太宗反击突厥找到了借口。
贞观四年(630),唐太宗以突厥进攻河西为借口,出动六路大军,李靖、尉迟敬德、李
(徐世
)、张公瑾、柴绍、秦琼、程咬金等名将全部出动,十余员大将率兵十余万,统一受李靖节度,朝颉利可汗袭来。这一战,颉利可汗大败,自知不是对手,派执失思力为特使,到长安向唐太宗请罪。实际上企图待草青马肥之时,东山再起。但是李靖仍不放手,借唐使抚慰突厥之机,突击颉利可汗牙帐。突厥军队溃散,被歼灭一万人,被俘男女十余万。颉利可汗仓皇逃窜,结果路上迎头撞上了李道宗的大同军,行军副总管张宝相活捉了颉利可汗。唐太宗没有杀颉利可汗,封他为归义王,让他在长安度过余生。
颉利可汗被抓意味着唐朝与突厥的冲突告一段落,唐朝的疆域由此扩大到阴山以北六百里,北达贝加尔湖。
突厥的被制服,让周边民族见识了唐朝的强大,西北的各邦都请求给唐太宗上尊号“天可汗”,李世民欣然接受。天可汗意味着唐朝凌驾于所有民族之上,是所有民族共同尊敬的上国,唐朝皇帝有权封立各邦国王、君长。想想这件事还挺不可思议的,一个华夏大地上的王朝,皇帝竟然被称为“可汗”!李世民为什么愿意接受,因为李唐宗室身上流的是汉族和鲜卑族的血,如果把李世民看成是鲜卑人的后代,是不是可汗这个称号就很适用了呢?
天可汗注定了大唐王朝走向辉煌,大唐文化也远播海外。你今天如果有机会到外国旅游,一定会找到一种叫“唐人街”的街道,在唐人街你会看到很多中国人、华人,还能吃到中餐。那为什么唐人街不叫“中国街”或“汉人街”“宋人街”“明人街”?原因很简单:在与其他朝代比对中,唐朝对世界的影响力最大,而这一切都来自唐太宗以及唐朝历代君主们的共同努力。
就唐太宗对周边民族的熟识程度而言,在青藏高原悄然崛起的吐蕃是陌生的。其实这并不是唐太宗本人的问题。翻看唐朝以前的地图,你会发现,汉魏历史上,青藏高原是一片空白,汉代通过狭长的河西走廊 (今甘肃) 远交西域,却并不染指帝国的西南方——青藏高原。
然而就在唐王朝立国的同时,十三岁继位的松赞干布逐渐成长为青藏高原上最有作为的君王。他首先平息本部的叛乱,诛灭毒杀父王的凶手,然后又统一青藏高原上十二大部落,迁都逻些 (今拉萨) ,于633年正式建立吐蕃王朝。松赞干布听说突厥、吐谷浑都娶了唐朝的公主,他觉得自己也不差,便派遣使臣带上金银珠宝出使大唐。使臣向唐太宗表达赞普对和亲的愿望,但太宗没有答应,今天我们已经无从知晓没有答应的具体原因,或许就是因为唐太宗还以为吐蕃是一个小国吧!
使者回国后跟松赞干布说:“我们起初到大唐的时候,唐朝对我们的接待还是很不错的,并许诺将公主嫁给我们。但是吐谷浑的国王入朝后,从中作梗,唐朝便不再许诺了。”
听到这样的答复,松赞干布决定讨伐吐谷浑,并侵入大唐的边界地带——松州。松州都督韩威轻敌被击败,这才使唐太宗意识到吐蕃并非小国、弱国。唐太宗赶紧派遣功臣侯君集为行营大总管,带领五万军队开赴前线,侯君集的手下左武卫大将军牛进达夜袭松赞干布大本营,松赞干布退兵,并派使者谢罪,然后再次请求与大唐缔结的婚约。这一次,唐太宗答应了婚约,松赞干布于是派遣吐蕃的宰相禄东赞到大唐致谢,并献金一千两。
禄东赞拜见唐太宗的一幕,被大画家阎立本画了下来,叫作《步辇图》。如果你在故宫博物院有幸看到这幅《步辇图》,一定要仔细看一看,这幅画作定格在吐蕃使者禄东赞拜见唐太宗,代表松赞干布求娶唐朝公主的时刻,这位公主就是文成公主。这幅名作可是汉藏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嫁给松赞干布的是文成公主,唐朝的宗室女。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在江夏郡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前往吐蕃。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途经今天的西宁,翻过日月山,到达柏海 (今青海玛多县) ,在这里松赞干布率群臣迎接。文成公主到逻些城后,松赞干布专门为文成公主筑城、修建宫室,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就是那时所建。今天你去拉萨看大昭寺、布达拉宫,对它们的恢宏壮观会有非常深刻的感受。无论迎来还是送往,大唐、吐蕃均展示出最高等级,双方的联姻至今都传为佳话。
文成公主一行不仅带来了联姻与和平,更给吐蕃带来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
如果你到大昭寺看到一座释迦牟尼的十二岁等身像,你可别以为那是一座只有信佛人士才崇敬的佛像,这座佛像是文成公主从遥远的长安带来的。为什么说带来佛像和佛教就是先进文化呢?因为那个时代唐朝差不多就是通过佛教文化向周边民族、国家输送文明,而松赞干布也确实接受了佛教。
除了佛教,这次联姻还大大加速了吐蕃王朝的“现代化”,这个现代化其实是唐朝化,因为当时的大唐就代表着全世界最先进的文明和生产力。文成公主和后来的汉藏交往给吐蕃带来了蚕种、碾子,还有造酒、造纸、制水墨等的工匠,这些工匠的到来意味着技术扩散,也就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比如说蚕种,丝绸之路的形成,就是因为中国有丝绸而西方人生产不出丝绸。丝绸哪里来?蚕吐的丝造出来。要知道西方人一直想自己生产丝绸,但蚕种是丝绸最为重要的核心机密,任何来到大唐的西人回乡,如果在守关被检查出蚕种,那可都是大罪。大唐能够把帝国最为核心的机密传给吐蕃,可以看出唐太宗有多么重视与吐蕃的关系了。
除了蚕种,碾子使青藏高原的青稞更容易制作成食物。要知道中国吃面的历史也就是在唐朝前后,在唐朝以前,中原大地对小麦的处理并没有特别细致,多数时候是做成麦粒粥,口感完全没法和小米、大米相比。而就在唐朝前后,碾子的使用使得小麦可以加工成面粉,面粉的吃法可就多了。碾子传入吐蕃,意味着青稞这种作物有了更多的加工方法,这也属于巨大的技术进步。
纸张和水墨的传入,使吐蕃的文化传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西方人能够用到纸张,最早也在751年的怛罗斯之战以后。这一战,唐朝输给了大食(阿拉伯),被俘虏的人群中有几个造纸的工匠,就这样,造纸技术传入了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世界的造纸技术传到欧洲则十分缓慢,欧洲得到造纸术已经是1150年的事了。
文成公主入藏,是唐朝与吐蕃友好的见证,虽然两个政权在日后的岁月里打打和和,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夫妻之好仍旧被今人回忆着。所以你今天如果有机会去拉萨旅游,一定要去寻找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故事。
如果说唐太宗晚年有什么遗憾,太子废立问题是一个,征伐高句丽也算一个。这节只说征伐高句丽,太子废立问题我们下一章再讲。
唐太宗晚年为什么会犯错?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魏徵的故去。魏徵于贞观十七年(643)去世,唐太宗确实失去了一面镜子,朝中再也没有人敢大胆给唐太宗提意见了。
比如唐太宗讨伐高句丽这件事,他的理由和隋炀帝如出一辙,认为高句丽本是汉朝的地盘,如今天下大定,只有辽东高句丽这个地方没有成为大唐领土。如果魏徵在,想必会劝说太宗不要去征伐。然而此时魏徵已然不在,太宗此念一出,很多人都表示反对,比如褚遂良就说:“不可远征,以防不测。”唐太宗不听,褚遂良反对无效。
师出无名不行,唐太宗开始找借口。
唐太宗出兵的理由非常简单。高句丽大臣泉盖苏文杀死国王高建武,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为王,自己专制国政。泉盖苏文主政的高句丽与百济连兵,进攻朝鲜半岛南端的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唐太宗遣使向高句丽、百济调解不成,决定出兵高句丽。其实朝鲜半岛内部的事情,唐朝完全可以不参与,但唐太宗觉得这是一个摆平高句丽的机会。
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亲率大军从洛阳出发,到幽州集结兵力并宣誓。他派李
从陆路逼近辽东,派张亮从水路跨海登陆作战,海路并举。李
大军相继攻克盖牟城、辽东城、白崖城,战斗似乎非常顺利。然而到了安市城,李
受到了守城军队和援兵高延寿、高惠贞的抵抗。虽然高延寿、高惠贞投降了唐朝,但是唐朝大军最终也没能征服安市城守军。同时张亮的跨海作战也没有成功,唐军的补给也出现了问题,唐太宗最终决定作罢退兵,唐太宗第一次征伐高句丽的战争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战争的第二年,高句丽遣使谢罪,并进献两个美女给唐太宗,然而太宗并不接受两个美女,唐朝与高句丽的关系一时十分微妙。
又过了两年,也就是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太宗又派薛万彻、苏定方、契必何力发动第二次征伐高句丽的战争。然而唐太宗还没出发就驾崩了,征伐之事只得作罢。
无论怎么看,唐太宗征伐高句丽的战争都是不成功的,完全征服高句丽要到他的儿子唐高宗时期。贞观时代的综合国力尚未达到征服高句丽的水平,两次征伐还是太过激进了。
瑕不掩瑜,唐太宗的一生功绩还是占主要的,除了高句丽,唐太宗几乎解决了周边所有的民族问题。等太子李治接管这个帝国的时候,大唐的国力蒸蒸日上。
思考
(一)为什么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和亲是一次技术扩散?
(二)隋炀帝、唐太宗为什么一定要征伐高句丽?
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而这部小说就是基于唐太宗时期玄奘取经故事创作的。那么,真实历史中的玄奘取经是什么样子的呢?
玄奘本姓陈,名祎,公元602年出生于洛阳偃师。他十三岁出家,为了学习佛法,游历各地。然而在学习佛法过程中,他不仅通读了各地的佛经,而且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可是玄奘发现各家说法互有不同,想按照现有的佛典来验证其正误,又找不到明确的解答,而且各种说法都有不同的经典依据,所以每每使人有无所适从之感。为此,玄奘逐渐萌发了西行天竺求法的决心。
唐僧出发时是贞观元年(627),也就是在他二十五岁那年。但西行求法有两个最大的困难。
一个困难是层层设卡。当时是贞观初年,唐朝在西域和突厥对垒,为了防止人口被突厥劫掠,唐朝严禁唐人私自出国。唐僧坚定的取经信念终于打动了西行途中所经过的地方长官,穿过大唐地界进入外国。
另一个困难是自然环境的恶劣,具有代表性的是莫贺延碛大沙漠。在这个大沙漠里,玄奘不仅迷了路,而且喝水时不慎打翻了水囊,这让玄奘后悔不已,一度使他动摇了西行的意志,东向而行。然而刚走出十多里,他就猛然想到:“当年我发下誓愿,不到天竺绝不东归一步。现在这是在干什么!我宁愿向西而死,也不归东而生!”于是掉转马头,继续向西北进发。莫贺延碛长达八百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寸草不生,滴水不流,漫漫黄沙,一片死寂。进入沙漠后,日有狂风卷沙,散如时雨;夜有瀚海蜃楼,聚如鬼魅。”(《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如何祛除心中之魔?玄奘的办法是“默诵《般若心经》与观世音名号”(出处同上)。果然,在滴水未进的情况下,玄奘靠着执着的信念与坚定的信仰,居然熬过了五天四夜,远远超出了一般生命的极限。终于找到水源,玄奘在一片小小的绿洲边休整了一天,人和马都恢复了元气。
出关、出沙漠之后,玄奘来到了高昌国,一个汉族移民建立的国家。国王麴(qū)文泰特别喜欢玄奘,表达了自己的渴慕之情,表示愿意供养玄奘终身,并拜玄奘为高昌国国师,想留下玄奘。然而玄奘拒绝了国王的美意,不料麴文泰采用强硬手段:“我另有办法来处置你,哪能想走就走!要么留下来,要么送你回国,你自己考虑吧!还是依从的好!”玄奘也十分激动,说:“玄奘为求法而来,如今既然遇到阻碍,尸骨大王可以留下,灵魂未必能够留下!”并且以绝食三天表示抗议,最终麴文泰做出了妥协,任由玄奘西去,不再阻拦。虽然两人对抗十分激烈,但妥协之后的麴文泰不仅放行,还与玄奘结为兄弟,而且为玄奘准备了充足的物力和人力:
法衣三十套,用来御寒的面罩、手套、靴袜若干;
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绢五百匹;
马三十匹、人力二十五名;
四个小沙弥做随从。
麴文泰还派遣殿中侍御史欢信护送玄奘到西行路上最强大的王朝——西突厥王庭,并修国书给沿途的二十四国国王和西突厥统叶护可汗,这使得唐僧再也不用逃避“政治的追赶”。而这一幕,像不像《西游记》里唐太宗拜唐僧为御弟,并亲自给唐僧送行的故事?而玄奘则答应回程时回到高昌国住上一些时间,这也是后来玄奘东归没有选择更便捷的南海水路的原因。
历史上的唐僧不仅在取经、东归的路途上花费大量时间,更是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天竺 (今印度) 留学以及归来后在大唐译经上。这里先说说他的留学。准确点说,玄奘西行的目的地是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而具体到个人,求学的师父是主持那烂陀寺的戒贤法师,具体要学的经典是《瑜伽师地论》。为了彻底读懂这部梦寐以求的佛家巨著,玄奘总共听戒贤讲了三遍,第一遍就讲了十五个月,第二遍也讲了九个月。
公元636年,玄奘三十五岁,跟随戒贤法师在那烂陀寺学习了五年之后,对佛学已经了然于胸。这时戒贤劝他东归大唐,但玄奘并不满足于现有所学,想游历印度各地,然后再归国,于是他和戒贤辞行。当时的印度不是一个国家的概念,印度大地上有大小不一的国家和各种各样的信仰,玄奘不仅到达了印度的最南端,而且还向与戒贤齐名的胜军学习佛法,很快又四年过去了,他这才决定东归。没想到他回到那烂陀寺之后,有人挑战那烂陀寺的学问,玄奘当仁不让,在戒日王的主持下驳倒各色挑战者,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东归之事终于可以提上日程了。
玄奘的东归,没有像《西游记》里演得那么传奇,也是从陆路沿丝绸之路行进的。不过令玄奘没想到的是,虽然他履行了十多年前与高昌王麴文泰的约定,但是高昌国已于贞观十四年(640)覆亡,而玄奘出发时已经是覆亡后的第二年,即贞观十五年。不过包括戒日王在内的各国国王一路护送,玄奘的归国之行比较顺利,虽然在过宽达五六里的信度河时因大风浪丢失了五十箧经书(这也成为《西游记》第八十一难的情节)、在过大雪山时死了不少随行者,但剩下的随从还有七名僧人和二十多名雇工。贞观十九年(645)的正月二十四,玄奘抵达长安西郊,取经之行终于完成。
玄奘到底走了多久?《西游记》里说,从大唐到西天如来大雷音寺,唐僧和徒弟悟空、八戒、沙僧、白龙马扎扎实实走了十四年,而回程却特别快。那么历史上的玄奘走了这么久吗?他到达西行的目的地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是贞观五年(631),所以他的西行实际只有四年时间。而玄奘在印度留学有十年之久,公元641年才决定回国,公元645年正月回到长安,所以玄奘的回程用了四年不到,整个西行求法加上东归大唐是十八年。
玄奘取经到底取回来什么好东西?据说有:
佛典五百二十箧,包括六百五十七部;
佛像七躯;
如来肉舍利一百五十粒、骨舍利等一函。
这些东西显然需要好好存放。玄奘深知“不依国主,佛法难兴”的道理,便匆匆赶到洛阳与即将讨伐高句丽的唐太宗见面。这次见面是两个绝顶聪明之人的会面。唐太宗问:“法师当年西行前为何没有禀报?”常人听到这样的问题会感到尴尬,没想到玄奘这样回答:“当时我也曾再三上表奏请,只是由于诚愿微薄,所以没有得到允可,怎奈求法心切,遂乃私自出境西行,对此专擅之罪,深感既愧且惧。”唐太宗听完也给了一个顺水人情:“法师既已出家,便与世间俗人不同,你能舍命求法,惠利天下苍生,朕深为嘉许,也不必再有愧疚之感。”在太宗的要求下,玄奘撰写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这部作品成为后来全世界学者研究古代印度的重要资料。
得到太宗人力、财力的支持,玄奘分别在弘福寺、玉华寺、大慈恩寺译经,还亲自主持了大雁塔的营建。今天,在大雁塔内,还有太宗为玄奘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太子李治写的《述三藏圣教序记》的碑刻,也正是因为这两块碑刻,大雁塔没有在唐武宗的灭佛运动中被摧毁,最终历经千年存留至今。
还有一件事情值得我们关注,那部在《西游记》中唐僧时时念叨、真正取到的《心经》在真实历史中是玄奘特意为唐太宗翻译的,时间发生在太宗病危之际。为了让太宗得到心理安慰,玄奘特意翻译了这部只有二百多字的佛经总要,虽然未能挽救太宗的生命,却成为佛教经典,几乎成为后世学佛者念诵最多的经书。
玄奘的翻译之路是辛苦的,取回的六百五十七部佛典,玄奘翻译出七十五部,这在体量上已经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了。更让人信服的是,玄奘翻译的质量非常高,在世界翻译史上首次提出了“五不翻”原则。玄奘翻译的最后一部经书是《大般若经》600卷,翻完这部大书,玄奘停止了工作,自觉涅槃,664年下葬于白鹿原,后因唐高宗李治在宫禁之处能够看到地势高的白鹿原,容易触发哀思,就迁葬于樊川少陵原,起塔供养,因塔建寺,便有了今天的兴教寺。
玄奘圆寂后,唐僧取经的故事就在唐朝流传开来,一个重要的证据就是在敦煌莫高窟有几幅唐僧与一个猴子模样的人的壁画,显然是后世《西游记》唐僧与孙悟空的原型。
思考
(一)玄奘西行、游历、回程、译经分别用了多长时间?
(二)玄奘取经与《西游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唐初虽然也有诗歌创作,但是高水平的文学家不多,所以我们这里只介绍书法家欧阳询和画家阎立本。文学家我们留待“高宗—武周时期”再介绍。
练书法的朋友一定听说过欧阳询吧,一定临摹过他的《九成宫醴泉铭》吧?
不知书法老师可否告诉过你,大书法家欧阳询在写这幅字的时候已经是七十五岁的老人了,你很难想象这么老的一位老人怎么会写出如此俊秀的字。我们今天就讲讲欧阳询这位大书法家。
欧阳询其实不完全算唐朝人,公元557年,他出生在南朝陈国,中间经过隋朝,到618年六十岁的时候才成为唐朝人,所以他的一生跨南朝陈、隋、唐三个朝代,可谓三朝老人。欧阳询在隋朝做到了太常博士,在唐高祖未发迹时是高祖的宾客,后来做到给事中。到了唐太宗继位的时候,欧阳询则做了太子率更令、弘文馆的学士。
那么,欧阳询为什么会成为一代书家呢?欧阳询的父亲欧阳纥在陈朝做广州刺史,因为谋反遭到诛杀,欧阳询本来应该受到牵连,幸好陈朝的尚书令江总与欧阳纥有老交情,便收养了欧阳询。江总不仅收养了欧阳询,还教他书法,欧阳询从书圣王羲之学起,由于他聪明绝伦、悟性好,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用专业的话形容就是“笔力险劲”。
当时他的字好到什么程度呢?说是如果有谁得到欧阳询写的一尺长的字,都拿来作为字帖学习。还有高句丽国也推崇他的字,竟然派使者求取他的书法,以至于唐高祖都发出这样的感叹:“没想到欧阳询在书法上的名气,远播边疆,他们看欧阳询的书法,一定以为欧阳询是个身材魁梧的人吧!”
我们今天比较流行的《九成宫碑醴泉铭》《化度寺碑》《虞公恭碑》都是欧阳询晚年的作品。
最为熟知的《九成宫醴泉铭》是贞观六年(632)的作品。九成宫是唐太宗避暑的行宫,不在长安城,而在今天咸阳醴泉这个地方。夏季,长安城湿热,唐太宗就经常去九成宫这个地方避暑。起初九成宫没有好的水源,忽然某一天发现一处泉眼,水也是甜的,于是唐太宗命名这处泉眼为醴泉。唐太宗心情大好,便令魏徵撰文、欧阳询书写,于是有了流传千古的《九成宫醴泉铭》。由于受皇命所托,欧阳询尽管已是七十五岁的老人,但写起来十分认真,甚至有的书家说这幅作品都有一点“古板”,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古板,才使得每个字都非常规整,非常适合今天初学楷书的人临摹。
《化度寺碑》写在《九成宫醴泉铭》前一年,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是写给邕禅师的铭文。《虞公恭碑》则写在《九成宫醴泉铭》后五年,也就是欧阳询八十岁时的作品,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是写给温彦博的作品。别看这两幅作品都是欧阳询晚年之作,但风格大不同。《化度寺碑》没有那么险峻,反而更加严整;《虞公恭碑》则多了一丝随性,少了一些刚劲。
不同碑刻背后有着不同的历史和作者的心境,了解一下欧阳询的经历和他作品的背景,有助于欣赏他的书法作品。
唐初除了书法家欧阳询,还有大画家阎立本。
阎立本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代画宗?主要来自家传。他的父亲阎毗是北周、隋的将作少监、殿中少监,工作都与建筑、艺术有关,用史书的原话就是“以工艺知名”。他的兄长阎立徳同样是善于工艺,兄弟二人从小就跟父亲阎毗学习工艺。后来阎立徳负责营建昭陵,并在唐太宗征伐高句丽的战争中负责造桥,这些都是非常大的工程。如果你到唐太宗的昭陵游览,观赏之余一定要想起阎立徳这个人,昭陵修得气势雄浑,离不开阎立徳的设计。
阎立徳后来做到将作大匠、工部尚书,死后阎立本接班,继续做了大唐的工部尚书。但阎立本比哥哥阎立徳做的官大,唐高宗总章元年成为右相,但是这位宰相比较喜欢的还是画画。当时左相姜恪是武将出身,与阎立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时人用这样的话调侃阎立本:“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以至于阎立本教育他的儿子不要学画画,至于他自己为什么不能放弃画画,他说自己欲罢不能。
阎立本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像》。《步辇图》原作已失,摹本今天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前面提过。
《历代帝王像》则画了西汉昭帝刘弗陵、东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宣帝陈顼、陈文帝陈蒨、陈废帝陈伯宗、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十三位帝王,我们熟悉的刘备、孙权、隋文帝、隋炀帝的形象就是来自这幅大作。《历代帝王图》摹本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士馆。
除了《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阎立本还有一个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却是非常重要的作品,那就是《凌烟阁功臣图》。魏徵死后,唐太宗特地在太极宫设立凌烟阁,图画二十四功臣,二十四功臣的画像就由阎立本亲自操刀。可惜大唐灭亡,凌烟阁也随历史的烟尘而去,我们再也没有机会看到阎立本的这些画像了,真是遗憾!
当然阎立本的画作不止这些,更多的作品需要你自己去探索了。
思考
(一)你临过欧阳询哪个作品?说说你的感受。
(二)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包括哪些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