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的做法很简单,除去残酷的一面,其他的都按照隋朝的制度做就行了。隋朝留下了什么?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府兵制、大运河、长安城……很多很多,对于这些,李渊照单全收。
说唐朝之前,我们先说说隋朝。
为什么要先说隋朝呢?
不仅因为唐朝是隋朝之后的王朝,还因为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王朝。
大一统的汉朝灭亡后,经历了三国魏、蜀、吴的分裂和西晋王朝的短暂统一,但很快中国再次陷入大分裂。南方是偏安东南一隅的东晋,四川及北方则陷入十六国的混战。
而后东晋为南朝宋所替代,南方进入宋、齐、梁、陈的南朝时代;北方十六国相继被鲜卑族的北魏征服,然而北魏孝文帝死后三十五年,北魏又分裂为东魏、西魏,然后东魏变成北齐,西魏则变成了北周;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就叫北朝。南朝和北朝的并立,让华夏大地始终处于分裂状态。从公元220年东汉灭亡到589年隋朝灭陈,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让百姓苦不堪言,人们迫切需要南北重新统一。
十六国为前凉、成汉、前赵、后赵、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
那么,谁能担当统一的重任呢?是南北朝末期北朝的北齐、北周,还是南朝的陈国?
会是南朝的陈国吗?没这个可能,相比于此前的东晋、宋、齐、梁,陈国更为弱小,陈国皇帝陈叔宝是一位耽于玩乐、荒废朝政的主子,根本无意北伐。
那北齐、北周呢?相比于北齐,北周其实并不占优势,甚至在军事上还有些弱。然而北周的实际统治者宇文泰对北周旧制进行了改革,北周的统治者是鲜卑贵族,但宇文泰创立了府兵制,让汉人也参与进来,这就是“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府兵制。府兵制大量吸收汉人,比如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瓦岗军首领李密的曾祖父李弼都曾是八柱国之一,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曾是十二大将军之一。北周统治者对汉人唯一的要求就是改为鲜卑姓氏,比如李虎被赐大野氏,所以李虎的鲜卑名叫大野虎;李弼被赐姓徒何氏,鲜卑名就叫徒何弼;杨忠被赐姓普六茹氏,鲜卑名就叫普六茹忠。李虎、李弼、杨忠他们觉得改个鲜卑姓也没什么,建功立业才是他们最想要的。府兵制调动了胡、汉各个民族的积极性,最终北周率先灭了北齐,李虎成了唐国公,李弼成了赵国公,杨忠成了随国公。
只可惜北周宣帝英年早逝——二十二岁便撒手人寰,继任随国公的杨坚作为周宣帝的岳父,先是立了周宣帝的长子宇文阐为帝,次年又通过禅让,登顶皇帝宝座,就这样建立了大隋。杨坚便是隋文帝。
统一中国的历史重任便自然落在了杨坚的身上,此时北方的大隋对东南的陈国已经是碾压之势。隋文帝派二儿子杨广南下伐陈,杨广率大军渡过长江,抓到陈国末代皇帝陈叔宝,大隋帝国一统中华。
看起来隋文帝的建国十分容易,统一天下也没费吹灰之力,但是他对中国的重新统一是意义非凡的。要知道三百多年的分裂史里,有曹操、刘备、孙权这样名垂青史的三国英雄,也有西晋司马炎、前秦苻坚这样昙花一现的雄主,但谁都没能长久地统一华夏大地,只有隋文帝杨坚取得了这一成就。所以对隋文帝的赞美,是怎么说都不过分的。
说完承上,再说说启下。
隋朝是个极具创新性的王朝,隋文帝和继任的隋炀帝不仅在物质层面建设了辉煌的长安城(大兴城)、开通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而且在制度层面开创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开启了辉煌灿烂的精神文化。
隋朝起初以汉长安城为都,皇帝居住在未央宫。但由于汉长安城地下水遭到污染,居住环境恶劣,隋文帝便决定在汉长安城的东南、龙首原以南建立新都。这一任务交给宇文恺后,他精心规划,仅用三年时间便建立起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大兴城,这座大兴城也就是后来的唐长安城。唐长安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大、最辉煌的城市,承载了无数中国人的长安梦。
隋唐长安城的格局直接影响了后代北宋开封城、明清北京城等国都的规划。就说皇城吧,在其遗址基础上修建的西安城墙今天看来也十分高大、坚固。隋炀帝即位后,又令宇文恺营建了东都洛阳城,这座隋唐洛阳城同样也是一座辉煌的城市,隋炀帝和后来的武则天都长期在洛阳城居住,和长安城一起是隋唐时代的双子星。
隋朝对唐代乃至后世影响更大的是大运河。隋朝统一南北,但南北方因为长期分裂,文化产生隔阂。如何消除这种隔阂,隋炀帝杨广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营造大运河。这条大运河南抵杭州、北达北京,中间汇聚在洛阳,在地图上形成一个侧放的“人”字形,比起今天的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不知长了多少倍。大运河不仅使南北方物资源源不断运送到洛阳,更使分裂三百多年的南中国和北中国,通过隋唐大运河再次连接了起来。
安史之乱曾极大破坏了唐王朝,但唐朝仍在安史之乱后维持一百五十多年,就是拜这条大运河所赐,这条运河保证了江南财富源源不断运到长安。尽管三百多年后,隋唐帝国也已灰飞烟灭,但大运河仍在发挥它的作用:运河上的开封城成了北宋王朝的首都;到了元朝,隋唐大运河变曲为直,化身为京杭大运河,继续造福元、明、清的老百姓。
隋朝还开创了影响后世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对应政策的起草、复核和执行。六部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门。你别小瞧这一设计,隋唐之前的制度往往人治色彩较重,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开创了集体宰相制,能够确保一个政策科学制定、执行,规避了皇帝一个人专断的错误。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唐朝对其丰富、成熟,到了宋朝,这套制度登峰造极。吏、户、礼、兵、刑、工的六部制度应用时间更长,从唐、宋一直用到明、清。
隋朝对中国历史影响更大的是科举制,要知道,魏晋南北朝对人才的选拔、任用主要是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下,贵族阶层特别容易把持朝政,寒门子弟则很少有机会当上大官,社会对人才的选拔实际是不公平的。对此,隋文帝、隋炀帝决定推行科举制,这一制度在隋朝设立,唐朝丰富,到宋朝迎来大发展,到宋、明、清则成为人才选拔的主要手段。甚至可以说,科举制是现代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源头,当世界上其他国家还在流行贵族政治的时候,中国最早打破贵族垄断,让寒门子弟也能够参与朝政,这就是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
隋朝还是一个文化开放的王朝,隋唐王室都是胡汉融合的后裔。隋文帝被周边民族尊称为“圣人可汗”,隋炀帝则娶了兰陵萧氏,特别乐于接受江南文化。隋炀帝不仅经常亲自巡视北边,还常常南下江南,对天下文化都表现出包容的姿态。这种文化自信让你觉得大隋不只是个普通的国家,而是整个世界,长安、洛阳就是世界的中心。书法家欧阳询、建筑大师宇文恺……短短三十七年的隋王朝,人才迭出。唐朝是文化大发展、文化大开放的朝代,而隋朝中央政府实行的文化包容的政策,给唐朝开了个好头。
隋朝的经济也超乎想象地强,隋朝兴洛仓的粮食直到唐太宗时代都没有吃完。创造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一生都在拿自己的时代与隋朝比较,而唐朝真正赶上并超越隋朝那种富足程度已经到了唐朝建国后一百年的唐玄宗时代。如果今天你到洛阳参观隋朝含嘉仓遗址、回洛仓遗址,你一定会对这些巨大的粮仓感到震惊:每个仓窖可以储存五十万斤粮食,相当于五十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回洛仓可以储粮三亿多斤。
和秦朝一样,隋朝虽然短暂,却是一个极具创造力的明星王朝,“唐承隋制”,所以,讲唐朝,不得不从隋朝讲起。
思考
(一)从东汉灭亡到隋朝统一,中国经历了哪些朝代?
(二)隋朝对唐朝有什么影响?
隋朝这么好,怎么只有三十七年?
这个问题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说复杂,是因为隋朝的第一任皇帝隋文帝的“开皇之治”,你根本看不到帝国衰落的迹象;而隋朝第二任皇帝隋炀帝,统治前半期也是相当辉煌,但后半期昏招迭出,有点让人摸不到头脑。
说简单也简单,从公元611年开始,隋炀帝发动了三次对高句(gōu)丽的战争。然而很不幸,这三次征伐都是失败的,并且引发了一系列反应,国内农民起义的爆发,外患演变成了内忧,最终使隋朝走向了灭亡。
那么,隋炀帝为什么要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呢?
因为在隋炀帝眼里,高句丽所在的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理应是大隋帝国直辖统治的区域。在两汉时期,大汉帝国曾经在辽东、朝鲜半岛设立辽东郡、乐浪郡等,对朝鲜半岛进行直辖统治。但魏晋南北朝分裂了三百多年,中原王朝自顾不暇,对辽东地区也无暇东顾。隋朝统一全国,在隋炀帝杨广眼里,应该恢复对辽东、朝鲜地区的统治。610年,隋朝以高句丽本为箕子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礼为由,强迫高句丽国王入朝,高句丽国王高元拒绝,隋炀帝于是决定征伐高句丽。
发动一场战争需要大量的物质、人员、财力的准备,隋炀帝准备好了吗?
从财力上说,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富庶王朝。隋朝的粮食到唐太宗时期都还没吃完,粮食是不缺的。要知道在冷兵器时代,打仗主要靠体力,粮食的富足是多么重要!吃饱了才能有力气去战斗,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隋朝的财力也是相当可以的,隋朝采用均田制,国家税收有赖于人口的多寡,那隋朝有多少人呢?隋朝仅用三十年的时间就让国家可控人口达到了四千六百万,这个数字是惊人的。有这么多人,隋朝政府的税收也就有了保证,国家也就有钱打仗了。
既然钱和粮都不缺,隋炀帝就可以着手军事方面的准备了。由于高句丽远在东北,距离太过遥远,隋炀帝做了长期而大量的工作,比如营建大运河。如果说隋朝大运河的南运河(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是为了把江南的东西源源不断运到洛阳的话,那么北运河(永济渠)就主要是为了征伐高句丽。永济渠从洛阳修到涿郡,而涿郡就是今天的北京地区,隋炀帝准备召集天下军队会合到涿郡,涿郡就成为征伐高句丽的大后方。
一切准备就绪,612年隋朝大军抵达辽河,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然而辽东之战、来护儿水军之败、宇文述九军之败,一次次失败让第一次的高句丽战争惨淡收场,比如宇文述九军从三十万人败到了二千七百人。
战场失利,后院又起火。在山东长白山,王薄唱出《无向辽东浪死歌》,农民纷纷响应,拒绝做民夫为隋军运粮,因为他们深知运粮并没有什么好处,自己家的土地没人耕种,运粮迟到还会被杀头。王薄的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却吹响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号角。
可是隋炀帝对征伐高句丽这件事特别执拗,一次不行,还要两次、三次。然而第二次征伐高句丽,又是后院起火,负责后勤的杨玄感叛乱;第三次征伐高句丽,干脆因为起义国内大乱,前方赶紧议和,草草收兵。
那么,隋末农民起义为什么会此起彼伏,隋炀帝到底做错了什么?
604年隋炀帝继位,因为其父隋文帝的“开皇之治”,隋炀帝接手时,国力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他营建东都洛阳,修建运河,西征吐谷(yù)浑,三征高句丽……如果单看每一件事,似乎都没有大问题,然而要命的就是隋炀帝把这些事情一起做,极大地消耗了民力,人们修完运河,又要做征高句丽的民夫。老百姓死的死,亡的亡,日子看不到希望,自然会爆发起义。
我们分解来看。
605年,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历时十个月,每月征招两百万人。十个月就是两千万人。根据《中国人口通史》记载,隋朝有四千六百万人,那就意味着将近一半的老百姓被征招进来。
同样还是605年,隋炀帝又征招河南、淮北一百多万士兵、民夫开凿通济渠,两千里渠道只用了一百多天。还是同年,隋炀帝疏通、扩大了邗沟旧道,改称山阳渎。仅仅一年便完成了大运河的通济渠和邗沟工程,工期是有多么急速!
608年,隋炀帝又开凿了永济渠,这条直达今天北京通州的运河,工期又是十分紧急。
610年,南运河江南河段的工程又提上了日程,大量民夫又被征招。
从605年到610年,仅仅五年的时间,隋朝大运河就全面贯通,在没有挖掘机、推土机的古代,隋炀帝不恤民力有多么严重!
可就在南北大运河完成贯通值得庆祝的时候,611年,隋炀帝宣布征讨高句丽,千万百姓每日每夜的苦干换来的却是死亡和无助。所以第一次与高句丽爆发战争,隋朝便出现了王薄起义。百姓们终于愤怒了,王薄的星星之火最终遍及华夏大地,河北、山东、中原、荆楚、江南等地群雄崛起,大隋王朝岌岌可危。
思考
(一)隋朝为攻打高句丽做了哪些准备?
(二)隋炀帝到底做错了什么?
说到隋末群雄,如果你听过或看过评书大师单田芳老师的《隋唐演义》,一定对秦琼、单雄信等隋末唐初的英雄很熟悉。单田芳老师的《隋唐演义》融合了小说《隋唐演义》和《说唐全传》,用评书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耀眼的英雄:秦琼、罗成、单雄信、尉迟敬德、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真是让人印象深刻。
在真实历史中,他们有的确实存在,比如秦琼、李渊、李世民、尉迟敬德、窦建德、王世充、单雄信;有的则是文学虚构出来的,比如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
山东长白山王薄起义后,隋朝各地群雄风起,正所谓“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出现了很多割据势力。
瓦岗军不仅是《隋唐演义》好汉的摇篮,在真实历史中也确实是隋末唐初最为强劲的军事集团。由翟让创立,单雄信、徐世
是元老,起初规模不大。后来李密的加盟,壮大了瓦岗军。李密东征西讨,不仅得到了隋朝的大粮仓——兴洛仓,还不断从隋军阵营中得到秦琼、程咬金、罗士信等大将。瓦岗军壮大到几十万人的规模,与洛阳王世充不分伯仲。只可惜瓦岗军与宇文化及的战斗虽然惨胜,但实力大减。“螳螂捕蝉,麻雀在后”,王世充趁瓦岗军势弱,将他们击败。瓦岗军溃散,李密投靠李渊。秦琼、程咬金辗转到王世充处,最终也被吸纳到唐朝李世民的军队中,成为唐朝的开国功臣。
王世充起初是隋朝大将,受命在洛阳附近讨伐瓦岗军。王世充和瓦岗军在洛阳的争夺是十分激烈的,王世充击败瓦岗军占据了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李唐要想统一天下必须要击败王世充。虎牢关大战,李世民击败窦建德和王世充,占据中原与河北,基本上统一了大部分江山。这里要提一下单雄信,单雄信起初在瓦岗军,瓦岗军败后,他投靠了王世充。王世充失败后,单雄信最终也不得善终。
窦建德不同于王世充,是造反起家的。他本人极富才干,礼贤下士,通过政治、军事手段逐渐占据河北之地。我们知道东汉刘秀就是因为拿下河北才奠定了政治基础,窦建德占据河北,是有统一天下的实力的。无奈在与李世民的虎牢关大战之中,窦建德兵败被俘,后来被押往长安杀害。刘黑闼是窦建德的旧将,窦建德长安被斩,刘黑闼在窦建德旧部的支持下再举反旗,风云再起。李渊先派李世民率大军镇压,然后太子李建成奔赴河北抚慰,才最终平定河北地区。
李渊起兵太原的同时,同在并州 (今山西) 的刘武周、宋金刚也称雄北部。李渊集团占据关中后,刘武周始终是李唐王朝的心腹之患,毕竟太原是李唐的龙兴之地,刘武周一度威胁太原,李渊赶紧派李世民率大军讨伐刘武周。就是在这一期间,大将秦琼两次战胜宋金刚的手下尉迟敬德,刘武周、宋金刚兵败,尉迟敬德最终投靠了李世民。
薛举的“秦”政权,在今天甘肃天水附近,离李唐集团的关中最近,所以李渊、李世民一定要率先解决这个后顾之忧。薛举、薛仁杲也屡屡挑衅,李世民带兵,最终消灭陇右集团。河西李轨在更远的河西五郡,虽然与李唐中间隔着一个薛举,但仍然是李唐的后患,李唐剪除陇右薛举和薛仁杲的势力后,拿下河西就成了战略上的必然。
江南是隋唐比较富庶的地方,财力雄厚,割据势力也较多,最有实力的是杜伏威和辅公祏。江都兵变,杜伏威不接受宇文化及的命令,向东都称臣,后来又归唐。辅公祏和杜伏威早年一起亡命江湖,但和杜伏威一同归唐后,留在丹阳郡,后来反唐称帝,最终被唐军俘获。
萧铣是后梁(又称西梁)宣帝的曾孙,他的叔伯姑母就是隋炀帝的萧皇后。群雄并起,罗县县令萧铣也起兵反隋,随后称帝,国号为梁。萧铣的势力北至汉水,南至交趾 (今越南河内) ,东至九江,西至三峡,拥有精兵四十万,雄踞南方。但是萧铣的战斗力不强,与李世民一战即溃。
在《隋唐演义》《说唐全传》中,罗艺是北平王爷,是罗成的父亲;在真实的历史中,罗成虽然不存在,但罗艺称霸幽州是真实的。在隋唐史中,罗艺称雄幽州后,投靠了李唐王朝,后来因为和李渊互相猜忌,反叛李唐,最后被杀。
李渊与其子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的太原留守集团,是最终统一天下的军事集团,李渊集团从太原到长安,又由长安征战到中原,这个过程值得深入了解,在这里先不赘述。
那么,这些割据势力是怎么形成的呢?大体分为两派。
一类是造反起家,瓦岗军、窦建德是典型。早在611年隋炀帝第一次征伐高句丽,山东就发生了王薄的长白山起义,尽管这次起义很快被镇压下去,随后各地的起义都是此起彼伏,翟让的瓦岗军和河北的窦建德成为其中的翘楚。
还有一类是隋朝的旧将,比如李渊、王世充。李渊与隋炀帝杨广是姨表兄弟,即两人的母亲是姐妹。但杨广不喜欢李渊,没有把李渊留在长安,而是派李渊任太原留守,并派王威、高君雅为副留守监督李渊。后来李渊找了个理由杀死王威、高君雅,这才起兵太原。王世充则是隋炀帝信任的大将,本来在江都保护隋炀帝,后来被隋炀帝命令领重兵保卫洛阳。隋炀帝被杀,王世充索性割据洛阳,最后自己竟然做起郑国皇帝来。
面对这么多的反叛者,隋炀帝作何打算?他的反应有点出乎意料,他选择逃避现实。
616年,隋炀帝从东都洛阳来到江都 (今江苏扬州) 。天下大乱,他却心灰意冷,只想待在江都,躲避战乱。
然而跟从他到江都的将士多是关中卫士,他们怀念家乡,非常害怕永远回不了老家。掌管禁军的宇文化及在手下的支持下发动政变,杀死杨广,然后另立秦王杨浩为帝,并启程率众回关中。
听到杨广被杀的消息,关中的李渊拥立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洛阳的王世充则拥立杨广的另一个孙子杨侗为帝,窦建德则干脆自己称帝。大隋江山陷入混乱,混战不可避免,于是出现了群雄割据的局面。
这里再说一个小插曲。
隋炀帝到江都后,有一次忽然对萧皇后说:“我这颗漂亮的脑袋,将来谁来砍呢?”
萧皇后露出惊讶的表情,说:“陛下您怎么能说出这种话呢?”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思考
(一)隋末群雄都有哪些?哪些曾出现在《隋唐演义》中?
(二)隋炀帝对隋末大乱有什么反应?
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历史为什么选择了李渊?李唐集团创业成功又有什么样的秘诀?
重新统一中国这个国家,李渊集团用了四步:
一、拿下关中
二、巩固关中
三、中原大战
四、扫除群雄
简单来看,李渊的统一天下,很像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国统一六国,首先就是巩固秦地和巴蜀,然后出兵函谷关,远交近攻,逐一剪灭六国。李渊统一天下,也是占据关中要地,然后出潼关(此时函谷关因为地理变迁失去了战略地位),逐一扫除群雄。历史几乎重演了一遍,唯一的不同在于李渊的龙兴之地在太原,他需要先从山西跨过黄河到陕西,进入关中大地,拿下长安。
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李渊建立大唐、重新统一天下的过程。
可以说,李渊的起兵不是最早的,却是时机最好的。
“出头的椽子先烂”,隋末天下大乱李渊静观其变,低调准备。617年,李渊于太原起兵时,群雄早已遍布华夏大地。中原的瓦岗军和防守东都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正酣,迁居江都的隋炀帝也远离长安、洛阳这样的政治中心,谁能占据关中,谁就能占据有利的战略地位。其实这点瓦岗军的李密也想到了,早在杨玄感造反时,李密做杨玄感的谋士就曾提出率先占领关中的战略。然而到了他自己带领瓦岗军征战天下,李密却分身乏术,无法越过王世充这座大山。
此时太原留守李渊却出手了!他迅速杀掉隋炀帝的亲信王威、高君雅二人,留李元吉驻守太原,自己则率李建成、李世民两个儿子从太原南下,攻下霍邑,来到屈突通踞守的河东。河东与关中隔着黄河,越过黄河就进入了平坦的关中平原。对于屈突通,李渊围而不打,迅速越过黄河,并夺下隋朝的永丰仓。进入关中,李渊又派人守住潼关,防止群雄攻入关中,然后继续率主力神速攻到长安城下。长安城防守空虚,关中民众纷纷倒向李渊,仅仅一个月,长安城就被李渊拿下。
拿下长安的李渊又做出了一个不寻常的举动——他并没有推翻隋朝的统治,反而拥立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帝,遥尊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要说这一招真是老辣!李渊深知群雄并起,“枪打出头鸟”,他决定再次上演齐桓公、曹操式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李渊自己不称帝,天下就没有人视他为唯一的敌人,而遥尊杨广为太上皇,既表明了杨侑继位的合法性,又暗示了自己的政治态度——隋炀帝的统治我其实也是不认可的!
那么,李渊为何进兵如此神速呢?一方面是李渊集团军事执行力强,另一方面是李渊做了充分的准备,几乎摆平了绝大多数政治对手。
首先是突厥,突厥在隋唐的大时代里是对汉地最大的威胁,太原留守李渊大本营在并州,并州北部又与突厥交界,处理与突厥的关系直接关涉大后方问题。李渊派刘文静去做突厥的工作,表示如果突厥支持李唐,李唐愿意把征伐所获取的财物都送给突厥可汗。听闻此言,突厥当即表示支持李渊,并派五百兵士和两千马匹支持李唐。
搞定突厥后,李渊又写信给李密,说李姓是一家,愿替李密率先拿下关中,信中的口吻就像是对李密称臣一般,这让李密十分高兴。李密不再考虑入主关中,专心与王世充争霸中原。在李密看来,李渊进军关中对自己没有害处,反正天下李氏是一家嘛;而在李渊看来,瓦岗军不图关中,反而大量消耗王世充的兵力,对自己也是大大的利好!
最后一点,李渊的政治宣传工作也十分到位。李渊为什么能够绕过屈突通迅速越过黄河?因为河的那一边有接应——冯翊起义领袖孙华、土门起义领袖白玄度愿意加入李渊,并派船接应;到了冯翊郡,冯翊太守萧造加入李渊集团;到了永丰仓,负责管理永丰仓的华阴县令李孝常又加入进来。李渊的军队西进关中,关中各县望风而降。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了。这位巾帼英雄让夫君柴绍跟随李渊在并州策划起兵,自己却在关中聚拢当地豪杰,做好舆论工作、政治宣传,同时自己也组织了一支“娘子军”,与李世民会师于渭河北岸。有此里应外合,李渊速速拿下关中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李渊占据关中后,没有急于出兵潼关、参与中原大战,而是巩固后方。当时对李渊的后方威胁最大的是谁?是并州刘武周、陇右薛举和河西李轨,其中薛举和李轨都在李渊的西方。对此,李渊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他派李世民进攻离自己更近的薛举、薛仁杲,同时用外交手段联系远一点的李轨。拿下陇右薛举和河西李轨的河西五郡,关中之地再也没有身后的威胁,可以大胆东进了。
李渊还有个心腹之患,是龙兴之地太原所在的并州,太原虽然由李元吉留守,但同样争取到突厥支持的刘武周更强大,年仅十六岁的李元吉显然不是刘武周的对手,很快丢掉并州、逃回长安。李渊赶紧派次子李世民赶赴并州与刘武周对垒。就是这一战,李世民这边的秦琼两次战胜刘武周那边的尉迟敬德,刘武周见大势已去,逃亡突厥。突厥见刘武周已经没有利用价值,将其杀死。并州再次成为李唐政权的地盘,李渊又少了一个顾虑。
中原大战是唐朝统一战争的关键,洛阳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是当时最强大的两股势力,对于唐军主将李世民更不幸的是,两大势力还联合了!
过程是这样的。620年,李渊令李世民进攻王世充,王世充听闻唐军来袭,赶紧派人加强洛阳城的防守,并亲自率军作战。李世民率唐军蚕食洛阳附近城镇,河南五十余州相继归降,但双方仍旧僵持不下。为了缓解洛阳城防守的压力,王世充派人向窦建德求救。
其实王世充与窦建德本来也有矛盾,但面对王世充充满诚意的使者,窦建德的手下中书侍郎刘彬把窦建德、王世充、李渊看成一个“迷你版”的三国,对窦建德做了一个河北版的“隆中对”:
“天下大乱,唐得关西,郑(王世充)得河南,夏(窦建德)得河北,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如今唐起兵攻郑,郑国地域日益缩小,唐强郑弱,王世充灭亡,我们也不能独立存在了。如果我们放弃与王世充的仇怨,从外袭击,王世充从内反攻,一定能打败唐军。”
刘彬的建议是中肯的,窦建德果断采纳,发兵十万人,准备救援王世充。
敌人声势浩大,李世民又有什么对策呢?和众将商议后,李世民决定率主力到虎牢关迎战窦建德,让李元吉继续围攻王世充。于是隋唐之际最具转折意义的一战即将打响,这就是虎牢关之战。
为什么虎牢关这个地方这么重要?如果你打开洛阳地区的地形图,会发现虎牢关正好是洛阳东北方的咽喉要地。窦建德从东北方向过来,必然要到这里。李世民决定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在虎牢关消灭窦建德,就能让王世充失去守城的信心,洛阳城定会不攻自破。李世民确实是那个时代最有勇有谋的军事天才,窦建德发兵十万,李世民仅带三千五百人就敢去堵截,而且最后还真做到了!
抵达虎牢关,谍报人员向李世民传递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消息:窦建德将会在我军牧马大河之北的时候攻击虎牢关。有此谍报,李世民下令假装牧马,窦建德果然率众来到虎牢关唐军的包围圈,并列阵绵延数里。
李世民对众将说:“窦建德没遇到过强大的敌人,看他们列的阵很没有章法,还特别轻视我们。我们按兵不出,等他们士气低落了,再给他们致命一击,午时以后一定能够击败他们!”
果然,从辰时到午时,窦建德的兵士们疲倦了,都坐在地上,还抢水喝。李世民见状,亲自率领轻骑兵直捣黄龙。而窦建德此时正在与众臣、众将补上早朝,军队没有列好战阵。李世民的骑兵冲过来,完全把窦建德打蒙了,十万统帅窦建德竟然被李世民的手下生擒。此战唐军斩首三千,俘虏五万,虎牢关之战大获全胜。
听到噩耗的王世充见大势已去,打开洛阳城门向李世民投降。李世民以一敌二,以少胜多,不仅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神话,也使唐朝一统天下的局势变得明朗起来。
虎牢关之战是隋末唐初战争的转折点,李世民打败了群雄之中最为强劲的两个对手,“三国鼎立”不复存在,基本上统一了大半江山。虽然处决窦建德又引起了窦建德手下刘黑闼的复叛,但唐朝统一天下的大势已经不可阻挡。荆湘的萧铣,江南的杜伏威、辅公祏,河北的刘黑闼、高开道、罗艺相继被征服,苦难的百姓终于看到了希望。
李渊为什么成功?因为无论从人心向背、政治策略、军事策略,他都做得天衣无缝。
史学大家陈寅恪曾提出一个“关陇贵族集团”的概念,他认为北周、隋、唐的核心集团都是关陇贵族出身,人们非常容易接受这个集团领导国家,李渊继承祖父李虎的唐国公,属于典型的关陇贵族,由他来组建一个政权,社会上基本没有反对之声。李渊作为和杨坚一样的关陇贵族集团出身的人,本身就是政治正确,是人心所向。
政治上,李渊拉、打结合。他与突厥、李密维持友好关系,消除入关阻力。在入关之后,远交近攻。东出潼关,则继续拉、打结合。对幽州罗艺、江南杜伏威采用怀柔手段,怀柔不成则采取强硬的军事手段。
军事上,李渊占关中、守关中、出中原、灭群雄,军事策略正确,手下良将无数。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三个儿子均有战功,尤其李世民硬是吃掉了窦建德与王世充两大强敌,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而李世民手下的将领秦琼、罗士信、程咬金、尉迟敬德、李靖、徐世
……皆是名将,俗话说“三军易得,一将难求”,李渊集团有这么多威名赫赫的名将,唐军焉能不胜?
思考
(一)李渊是如何做进军长安的准备的?
(二)李渊统一天下共分几步?
《隋唐演义》《说唐全传》都以秦琼作为主角,因为秦琼的一生几乎贯穿了隋末唐初的历史,所以我们这节以秦琼为例,从历史的细节了解一下隋末唐初的历史风云。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 (今山东济南) 人,应该是个标准的山东大汉。他起初是隋将,在来护儿帐下任职。历史上的来护儿是非常厉害的角色,秦琼丧母,来护儿专门派人去吊唁。其他将士问来护儿为什么来吊唁秦琼的母亲,你猜来护儿怎么回答?他说:“秦琼这个人勇猛强悍,而且有志气有操守,一定会靠自己的能力取得富贵。”可见秦琼在这时就受到来护儿的重视,视作军中人才。
来护儿之后,秦琼又调到张须陀帐下。这个张须陀也是隋朝的名将。有一次张须陀在下邳讨伐反贼卢明月,当时卢明月有十余万人,而张须陀这边的隋军只有万把人,而且相持十余日后粮草将尽,张须陀计上心来,对将士们说:“我们如果退兵,反贼们一定会瞧不起我们并追击我们。那么他们全部出击,大营必定空虚,我们如果派出一千人偷袭他们的大营,一定对我们有利。但是这项任务非常危险,谁愿意去?”气氛一时非常尴尬,只有秦琼和罗士信愿意执行这个任务。两人接了张须陀的命令,带领一千人埋伏于芦苇丛中。张须陀退兵,卢明月果然率大部追击张须陀,秦琼和罗士信趁机偷袭卢明月大营。然而大营的栅门被关起来,秦琼和罗士信二人就爬到二楼,拔掉卢明月大营的旗帜,杀掉好几个人,卢明月大营大乱。秦琼又打开营门,让外面的隋军进入大营,纵火烧掉三十多个大营,“烟焰涨天”。卢明月一见不好,赶紧回营,张须陀立刻回马攻击。前后夹击,卢明月大败,只得率数百骑逃走。此一战,秦琼的勇猛闻名天下。
只可惜,张须陀在与崛起的瓦岗军一仗中惨败,张须陀战死,秦琼率领余众投靠同为隋军的裴仁基。没错,这个裴仁基在《隋唐演义》中就是裴元庆的父亲,裴元庆虽然历史上不存在,但裴仁基确实后来投靠了瓦岗军。
于是秦琼又成了瓦岗军的战将。李密得到秦琼特别高兴,简直是意外之喜呀!李密喜欢秦琼到什么程度?他竟然让秦琼留在了自己帐内的护卫队里,可见对他有多么信任!而秦琼呢,也非常尽职尽责。李密与宇文化及大战于黎阳,这一战让瓦岗军大伤元气,李密赢得十分惨烈。李密在大战中为流矢所中,从马上掉了下来,差点气绝,他左右又没有护卫,而且追兵将至,这时秦琼站了出来,他以一当十,保护李密,李密终于得救。在任何一个团队,有这样一个忠于自己的手下,谁又会不喜欢呢?
然而李密和瓦岗军毕竟大伤元气,在与洛阳王世充的中原争夺战中终于败了下来,瓦岗军溃散。李密投靠了李渊,而秦琼很不幸,又流落到了王世充那里,成了王世充的龙骧大将军。但是秦琼发现王世充这人非常奸诈,所以他和程咬金、牛进达(你没看错,是牛进达,不是《隋唐演义》里的发音相似的尤俊达)等数十骑辞行王世充。想想这个画面就觉得蛮有趣的,秦琼、程咬金骑马西行百步,然后一起下马拜离王世充,说:“虽然我们受到您特别的厚待,但是我们确实不能在您手下工作,所以就此辞行。”明明是炒老板的鱿鱼,却这样义正词严,不愧是浑身正气的秦琼秦叔宝啊!对此,史料的记载特别有趣,“(王)世充不敢逼”,于是秦琼投靠了李渊。
投靠了李渊,秦琼算是遇到了明主,李渊让秦琼在李世民的秦王府做事,秦琼从此再也没有跳槽到别的集团。话说李世民有个毛病,一看见对方阵营中有敌将炫耀武力就不开心,就令秦琼去刺杀。秦琼呢,也是真给力,立马骑上马,带上枪就去执行任务。你知道秦琼有多厉害吗?史书说他“必刺之万众之中”,这可真是于万人之中取上将首级呢!所以唐太宗李世民特别喜欢秦琼。
不仅李世民喜欢秦琼,李渊也很喜欢他。比如美良川一战,此时身在刘武周、宋金刚阵营的尉迟敬德,被李渊阵营的秦琼击败,秦琼功劳最大。李渊派遣使者赐秦琼以金子做的瓶子,并慰劳说:“爱卿不顾妻子、儿女,远来投靠我,又立了大功。我的肉如果对你有用的话,我就割给你吃,还望爱卿勉励。”
那么,秦琼在李唐集团具体立了什么战功呢?从史料上看,在大唐开国的大多数重要战役中都有秦琼的身影。
在巩固李唐龙兴之地的战斗中,秦琼随李世民破宋金刚于介休。
在讨伐王世充的决战中,秦琼是前锋。
在歼灭窦建德的虎牢关之战中,他率精骑攻入敌阵。
窦建德被灭,刘黑闼再起河北,秦琼又随军平定刘黑闼。
玄武门之变,秦琼参与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也正因为秦琼一生征战无数,晚年落下很多伤病,他曾亲口对人说:“我少年、成年戎马一生,所经历的战阵二百余次,屡屡受伤。如果把我流过的血加起来,也有数斛了,怎么能不得病呢?”所以我们看玄武门之变后,秦琼没有像其他战将那样继续征战疆场,而是光荣退休了。
正因为秦琼功勋卓著,我们在史料里看到他被“赐黄金百金、杂彩六千段,授上柱国”“进封翼国公,赐黄金百斤、帛七千段”“赏物千段”“食实封七百户”,最终他获得了最高荣誉——陪葬昭陵,形象被图画于凌烟阁。
如果有机会去唐太宗的昭陵旅游,你会发现昭陵的附近葬有很多唐太宗时代有名的大臣、武将。能够陪葬在皇帝身边绝对是一种荣誉,比如我们熟悉的卫青、霍去病也是陪葬在汉武帝的茂陵的。
陪葬昭陵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则是图画凌烟阁。中国历史上有两次著名的图画功臣的活动,一次是东汉的“云台二十八将”,另一次是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能够进入凌烟阁,在唐朝将近三百年的历史中是对一个人最高的奖励。
直至今天,秦琼的故事仍在继续,秦琼和尉迟敬德作为门神始终守护在每个中国人的家门口。重新翻一下《隋唐演义》《说唐全传》,以及那些记录唐代历史的史料、遗迹、文物,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秦琼秦叔宝。
思考
(一)秦琼先后在多少个人手下做事?
(二)秦琼为什么能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隋末百姓流离失所,人口减少得厉害;皇帝易主,从隋炀帝杨广变成了唐高祖李渊;隋朝官员自然换成了唐朝官员,当然也有从其他“军团”过来的官员。
那么该如何管理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呢?
李渊的做法很简单,除去残酷的一面,其他的都按照隋朝的制度做就行了。隋朝留下了什么?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府兵制、大运河、长安城……很多很多,对于这些,李渊照单全收。
李渊认为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对决策和执行十分有用,便原封不动继承下来;觉得科举制能够选拔出国家需要的人才,也原封不动继承下来;认为隋朝开放的文化很好,唐朝便也实行这样的开明政策;认为隋朝的大运河利于南北东西的交通,也继续利用起来;他连隋朝的官员都继续任用着,比如我们熟悉的书法家欧阳询就是隋唐两朝官员……李渊的改朝换代,除了改了个名字——由隋到唐——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
这其实是大智慧,唐承隋制成了李渊最得人心的举措,这也是我为什么在前面要讲隋朝的原因。
唐朝国都还是选在长安,因为洛阳在中原大战后相当破败,而隋朝的大兴城没有经受多少战事,又建设得十分辉煌壮丽,继续沿用就是了。李渊将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城,将大兴宫改名为太极宫,其他的基本不变。如果翻开唐长安城的地图,你会被这座城市的整齐有序深深震撼。长安城大概分为108个坊,中间靠北的地方是宫城和皇城,宫城就是皇帝、太子、后妃等居住的地方,皇城是官员们办公的地方。在皇城的西南、东南设有两个超级大的市场,一个叫东市,一个叫西市。宫城、皇城、两市之外就是百姓、达官贵人居住的坊了,这些坊整整齐齐排列在长安城中,白居易曾有诗说:“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他把长安城形容成围棋盘,可谓非常贴切。
然而李渊做皇帝的时间太短暂,他的年号“武德”仅仅用了九年,而这九年里有七年都在征战,历史并没有给他太多抚慰百姓的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下一章我们要从玄武门之变说起。
思考
(一)“唐承隋制”都包括哪些方面?
(二)你对唐长安城有哪些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