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寺、道观是佛教和道教进行宗教活动的建筑。在中国封建社会,这两种宗教都有着相当长的发展历史,很自然地,也留下了大量的佛寺、道观建筑。其中有些历史相当悠久,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观赏价值。佛道两教尽管教义不同,所崇拜的偶像也不同,但在建筑上表现出来的风貌却很相像,这也是我国宗教建筑领域中的一个奇特现象。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虽然它正式出现的时间是东汉后期,但是早在先秦就有了萌芽,如秦始皇派人去东海求长生不老之药,在苑囿的水池中建三山模仿东海仙境等。道家经典还将春秋时著名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作为道教的创始人,所以道教建筑沿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也不足为怪了。
但佛教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佛教起源于印度,东汉初年经西域传入中土。按例,随着教义经文的传入,也应该带来宗教建筑的模式。但是,不管从古籍记载还是看实际建筑,我国所见佛寺无论规模大小,几乎都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系统和群体组合方式,体现出中国建筑的风情和神采。对这样一种文化奇迹,中外的艺术史家都做了研究,至今还没有找到一种被广泛认可的答案。有人将它归结为中华文化巨大的排外力量。如美国斯坦福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苏利文认为:“任何外来的观念、形式或技术,都一定要应付中国艺术传统可怕的力量和统一性。”
还有人认为,这是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理性力量的缘故。中国的佛教信徒极少有迷狂者,他们以世俗的眼光来看待佛教,认为寺院是佛“住”的,所以它的格局也要像“家”一样,有前堂后院、花园亭台。于是中国的佛寺就是一所将生人换成佛像的邸宅。在南北朝时北方的北魏和南方的萧梁时期,民间舍宅为寺、皇帝舍宫为寺的记载非常多,这些住宅和宫殿的形式自然对寺院有很大的影响。
在古代留下的宗教建筑中,佛寺数量要明显多于道观,究其原因,还要从最早的佛寺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