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是古代封建社会代表“天”来统治全国的至尊者,因此他所生活的宫殿也必须是京城的中心。宫城不是一个孤立的建筑群,它严格按照宗法礼制思想的要求建造,处于主宰城市的重要地位上。这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最大奇观。
最早记录京城和皇宫布置的典籍是《周礼·考工记》,其形式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是说王城每面长九里,开三座城门,街道呈“井”字形棋盘格式。而在中央大道的交叉中心上,便是皇宫,一般皇宫占全城面积的九分之一。
《周礼·天宫》中对皇室的组织结构也有明确的规定,即“六宫六寝”的制度。“寝”是高级住宅的意思,“六寝”是供皇帝本人生活起居用的房屋;“宫”是古代妇人对“寝”的称谓,“六宫”也就是宫殿的后院,是由皇后掌管的地方。《周礼》还规定了帝王的“三朝”之制。三朝是指大朝、日朝、常朝(也称外朝、中朝、内朝),外朝是行国家大礼的地方(如接见诸侯等);中朝是接见群臣、处理朝政的地方;内朝是帝王与少数权臣商讨国家大事,或会见亲信的地方。这在中轴线上排列的三朝、六寝、六宫图,便是周代宫殿布置的标准设计,亦是后世皇宫建设时的重要参考资料。
我国历史上还出现过与周礼制度完全不同的宫廷布局方式,这就是秦制。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很有点革新精神,他一方面很重视前人的经验,《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称道:“秦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一方面秦又打破传统,创造了宫殿的新制式。秦宫布置是“二元构图的两观形式”——中轴线的正南方向是主要入口处,两宫分左右立于两侧,其他宫廷建筑也分成两组,立于干道两旁。两汉宫室基本上沿用了秦制,宫殿入口处两边往往立有类似门阙作用的高观。张衡在《西京赋》中说的“览秦制,跨周法”,正表明了汉宫并没有受周朝制度的影响。一直到宋朝宫殿创立了“前三朝,后三朝”之后,周制才为封建统治者奉为正规的宫殿制度。
七世纪的中国,出现了在当时在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最合理、宫殿最完美的大都市——唐都长安。
宏伟壮丽的唐长安城,是在隋代大兴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兴城的主要设计师,是“多技艺、有巧思”的著名建筑家、太子左庶子宇文恺。尽管城市街道的规划有点周制的余味:东、南、西三边城墙上各开三门;正南正北的朱雀门大街宽150米,是城市的中轴线。但是宫殿的布局却没有受周制多少影响,皇城和宫城没有占据城市的中心,而是被挪到了北边,使东西向的主干道畅通无阻,这一点,无论如何也比恪守祖制的北京城高明。长安城中的街道完全是东西或南北走向,将市区划分成方方正正的棋盘形街坊。里坊多为市民住宅及寺观,亦有少量官署,里坊实行夜禁制度。在东西向的金光门、春明大道两头,集中设立了东市、西市。一些手工业、商业的店肆都安排在其中,以便管理和平准物价。宋代以前,我国古都多采用集中设市的做法。据记载,在西市内有不少外国商店,是唐代对外贸易的窗口。
同北京一样,长安的宫城和皇城也组成了一个略成方形的城中之城,面积大约占到全城的九分之一。但它们又被一条宽220米的大街一分为二,宫城在北面,皇城在南边,要比宫城宽约400米。皇城是唐代政府机构和宗庙的所在地,南北各开有三座门,东西各二门,城中主要有太庙、太社等礼制建筑和六省、九寺、一台、四监、十八卫等官署。
宫城的正中是太极宫,名字很带有点道教色彩。这是因为唐家天子姓李,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李耳是同宗,所以唐天子崇尚道教,宫殿取名“太极”也很自然了。太极宫呈横向矩形状,与我国传统的纵向矩形的宫城正好相反,宫内建筑布置也是以左右两宫分立为主,比较分散自由。宫城的正北门叫玄武门,门外便是郊外的皇家花园——禁苑。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先下手为强,铲除李建成、李元吉的“玄武门之变”,就发生在这里。当时,秦王得知建成、元吉要趁在城西昆明池宴行之际谋害自己,便预先带领少量将士埋伏在玄武门,待建成等人走过门楼时,射杀了建成和元吉。秦王所部与东宫和齐王府卫队发生了激战,结果李世民得胜,李渊也于三日后被迫让位,李世民登基,改年号为“贞观”。
玄武门和皇城的正门朱雀门一南一北,遥相对峙。它们的得名和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有很大关系。阴阳五行说和风水堪舆说结合在一起,对我国古建筑的选址、定位、起名都有很大影响。如五行各自代表一个方向,而且还各有一种神化的动物与之相对,并且还有固定的色彩搭配:东方属木,木为青,相对应的神物便是青龙;南方属火,火为红,神物是朱雀;西方属金,金为白,是白虎;北方属水,水为黑,所以神物称玄武(黑色的乌龟)。今天南京的玄武门,北京故宫的神武门(因避康熙名讳由玄改为神)等亦都与此有关。中央属土,土是黄色,象征着权力,所以帝王的宫殿要居中,并覆以黄色琉璃瓦。这些习俗,虽从五行说而来,但已与礼制发生了关系。
唐长安城模型
长安城内的皇宫原来只有太极宫一处。公元643年,李世民在宫城外东北边皇家苑囿的龙首原上又修了一座永安宫殿,它便是大唐帝国最主要的大明宫。
大明宫在长安的北面偏东,它的南墙就是长安都城北墙的一段,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这些都说明唐代的君王比较豁达大度,他们并不计较“王者必居于中土”,并不硬要把自己的宫室建于城市的中心。宫内建筑的布置则又吸取了周制的一些优点,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其中以轴线南端的外朝最为宏丽。由南向北纵列着大朝含元殿、日朝宣政殿、常朝紫宸殿。在这三组宫殿之外,又在两侧对称地造了若干殿阁楼台。宫区的后部是皇帝及后妃居住的内廷,宫的北部又在低洼地开凿了太液池,池中造了蓬莱山,周围布置了楼台亭阁,并用回廊相连,构成大明宫的园林区。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它利用龙首原做殿基,显得高大壮观。现在残存的遗址仍高出地面10余米,台基东西长近76米,南北宽42米。大殿东西面阔共十一间,在左右两侧,又有翔鸾、栖凤两座高阁凸在前边,并以曲尺形的廊庑与大殿相连,使含元殿平面呈冂形,一如明清宫城的午门。从大明宫正门丹凤门到含元殿,有一段较长的距离,在距大殿75米处,大道便渐渐升高,变成一条长长的台阶,称为“龙尾道”,是直接耸立在高台上的伟构。这殿、阁,和龙尾道高低前后的配合,表现出一种历代宫殿从未出现过的雄浑气势,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建筑的典型风格。
含元殿是大唐帝国举行外朝的地方。每逢国家大典,如更改年号,大赦罪犯,元旦、冬至的仪式,欢迎国外重要使者,以及检阅出征得胜归来的将士、接受俘虏等,皇帝均要亲临含元殿举行大会。唐代诗人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所描绘的就是这里举行大会的盛况。
大明宫内另一座有名的大殿叫麟德殿。它建在宫区北部太液池西边的高地上。这里东临园林风景区,西边又离西宫墙上的九仙门不远,出入比较方便,是皇帝召见贵族亲信、饮宴群臣以及观看杂技舞乐和做佛事的地方。有时也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臣,公元703年,武则天就在这里接见并宴请了日本执节大使粟田朝臣。麟德殿的最大特点是大,它由前、中、后三座殿阁连成一气,共面宽十一间,进深十七间,总面积约等于明清故宫最大建筑太和殿的三倍。在殿的东西后侧,各建有一楼,楼前还有亭,以此来衬托中央的大殿,这种做法,还是保留了秦汉高台宫殿和楼观的余绪。
大明宫麟德殿复原效果图
长安城内,还有第三处宫殿,是唐明皇李隆基即位后将自己在兴庆坊的旧居改成的兴庆宫。兴庆宫的布局更为自由,它的正门兴庆门开向正西,这在帝王宫殿中是很少见的,宫内也只有兴庆殿一所正殿,而且兴庆殿同宫内其他建筑大同殿、南熏殿等,都是楼房。宫内有一个很大的人工湖叫兴庆池,景色美丽。“东沼初阳疑吐出,南山晓翠若浮来”“向浦回舟萍已绿,分林蔽殿槿初红”,这些唐人诗句,都写出了当年兴庆池一带的如画风景。兴庆宫经常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联系在一起。相传当年唐玄宗带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内赏牡丹,一时高兴,即命李白为杨贵妃写新歌词。结果因为“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两句,被高力士进谗言,得罪了杨贵妃,致使李白一生仕途不得意,这也称得上是文学史上颇有趣的故事。
唐长安的宫殿设计大胆而灵活,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已有的样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唐文化的本质,处处表现出一种勇往直前、兼收并蓄的气概,这是一种国力达到甚为兴旺的时候才能表现出的时代精神,是其他朝代所难与之相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