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高台上的伟构

宫殿是我国古建筑中最重要、最庞大的体系。宫殿直接为最高统治者的工作和生活服务,能得到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所以往往能够集中表现出各个历史时期的最高建筑艺术和技术水准。然而,由于我国古建筑采用的木结构系统比较容易损坏,而皇城宫殿又是朝代更替时军事斗争或权力斗争的主要攻击目标,宫殿造得快也毁得快。像楚霸王项羽攻入咸阳后一把火将覆压数百里的宫殿烧个精光的毁坏事件,历史上是屡有发生的。因此,那些曾经光辉灿烂的历代皇宫都已化作过眼云烟,留至今日的,唯有北京的明清故宫和沈阳的清故宫。让人略感欣慰的是,在古代许多历史与文学作品中,保留了相当一部分有关宫室的资料,与我国其他类别的古建筑相比,这些文学记载称得上详细。另外,地面上的建筑毁坏了,但地下尚有遗迹可发掘。近几十年来古建筑史的研究,使人们对秦汉以来重要的宫殿建筑有了一个比较正确的了解,有些还绘制出了复原图。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宫殿探奇的重要依据。

“高台榭,美宫室,以鸣得意。”这是古代历史学家对先秦宫殿的评语。今天,习惯了传统的沿水平方向建造建筑群体的我们,已很难想象古代高台建筑的模样了。就是西方人,在看遍了中国的传统建筑以后,也得出了“我们占领着空间,他们占据着地面”的片面结论。其实,我国古代建筑,也曾经经历过向高空发展的时代,而且起步要比西方早得多。在建筑文化初创阶段的商代和周代,几乎所有为统治者服务的“高级”建筑均建在高台上。根据考古的发掘,夏、商、周三个时期遗留下的重要建筑遗址,大部分都有高台。例如建在商都朝歌城内的高台,在1930年发掘时有五十多座,现留存三十多座,这些高台经历了数千年风雨,仍有6.7米高,最高的竟达20米。春秋战国时期留下的高台就更多了。据对燕下都(今河北易县)的考古发掘,发现城东部北端的中央,有一座长130~140米、高7.6米的巨大夯土台,这就是当年燕国宫殿的所在地。

燕下都城墙遗址

按照构造和做法分类,古代高台筑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天然台地或者人工夯筑的土台,在其顶部建造宫殿楼阁,土台高度大多在5~15米间,最高可达30米。较早时期的高台建筑都属于此类。另一种不仅在台上造建筑,而且还在台四周的土壁中设立木柱,以土壁为墙,向外扩展,构成围绕中心土台的廊房建筑。远看起来,就像是从地面一直建到台顶的多层巨构,这种式样在秦汉很盛行,如咸阳秦代一号宫殿就是这样处理的高台。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秦始皇扫平六合、统一海内之后,营建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规模空前的杰构——阿房宫。阿房宫用材之多,竟然将蜀山上的林木砍伐殆尽。读了杜牧《阿房宫赋》这几句简约而又不无夸张的开场白,人们便不难想象阿房宫的巍峨壮丽了。实际上,阿房宫是秦始皇渭水南岸朝宫的前殿,按《史记》描述的,它是一组庞大的高台建筑群:“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阁道是架空的道路,复道是上下二层的立体通道,都是高台建筑交通所必不可少的。在大殿前分列着十二个铜人坐匠,通高三丈,重24万斤。这是秦始皇收缴全国兵器熔铸的。为了防止有人带刀剑进宫谋刺,就以磁石为门,如来者身上有铁器,就会被吸引而发现,用心之精巧,令人赞叹。

秦咸阳城一号宫殿复原图

阿房宫的规划是以阿房前殿为中心,“五步一楼,七步一阁”,向东一直伸至骊山,向南可及终南山,向北有复道跨过渭水接通咸阳旧宫,并准备以终南山的最高处作为宫的南阙。如果这个计划全部实现,则阿房宫将“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成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台宫殿集群。但可惜工程开工只两年多,秦始皇就辞世了,他的儿子胡亥也没有能完成父亲的遗愿,没等到竣工,秦王朝就被农民起义所推翻。已建好的宫殿,也被项羽焚烧了。据史籍记载,当时大火一直烧了三个月,可见建筑群规模之大。现在阿房宫只留下长方形夯土台一座,台东西长1000多米,南北约500米,残高7~8米,供后人凭吊。

高台建筑居高临下、宏伟壮观,同时又具有通风防湿、日照充沛,居住安全等优点,十分符合早期封建社会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发展很快。然而高台的施工需要动员成千上万的民夫去堆土,所有的高台建筑都是古代劳动人民花了极大的力量,利用土工技术创造的奇迹。我国古代将工程建设称作“土木之事”,直到今天,许多大学还设有土木工程系,这冠在名称之首的“土”字,就来源于古代的高台工程,而土与木之结合,一直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施工方法。

在古文中,“台”的含义很广,除了高台式的宫殿建筑之外,帝王园林中游乐眺望用的,以及祭祀用的高型建筑都称为台。秦简《归藏》中记载:“昔者夏后启葬享神于晋之墟,作为璿(xuán)台于水之阳。”这里的璿台,大概就是祭祀用的“坛”。苑囿园林中所记的台就更多了。周文王的花园就有个灵台,《诗经·大雅·灵台》中有很好的说明,后来朱熹注解了台的功用:“国之有台,所以望氛祲,察灾祥,时观游,节劳佚也。”台既能游览远眺,又能登高望气,占测灾祥祸福,精神上的需求要明显大于居住上的,这样对高台建筑的艺术追求也渐渐强调了起来。像楚灵王的章华之台,因为“土木之崇高”,雕镂得精巧,被大臣伍举批评为“观大、视侈、淫色”。还有吴王夫差的姑苏台、周灵王的昆昭之台、齐景公的路寝之台等都造得很华美。独立的高台逐渐变成了沿台筑屋、回廊曲槛与殿阁楼台相结合的“台榭”建筑。

与台并存的另一类高型建筑是“观”。据《释名》解:“观者,于上观望也。”所以“观”是为了取得视野及风景面的开阔而建造的高耸建筑,所谓“欲穷千里目”,就一定要更上一层楼。实际上,在古代宫殿建筑中,“楼”与“台榭”,与“观”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常常是楼观联称。而观与宫阙也一直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汉唐宫中有所谓的“两观之制”,就是讲主要宫殿正门前要建一对高耸的角楼,称为两观。汉武帝和秦始皇一样,相信神仙,他听了公孙卿“仙人好楼居”的游说,在长安宫殿中造了不少观,人称二十四观。而在宫殿,周围三百里的上林苑中,建的高耸台观就更多了。

袁江《阿房宫条屏》,清,故宫博物院

据《汉书》《三辅黄图》《西京杂记》等书描述,上林苑北抵渭水,南傍南山,苑中豢养百兽、种植中外奇果异树。大苑共有离宫七十处,观三十五处,水池十多处。其中最大的水面叫昆明池,池中有豫章台,又刻石鲸长三丈,池东、西岸立牵牛、织女石像,俨然是天河形象。苑中最大的宫殿就是建章宫,它的神仙味道更浓。宫内有神明台,台上立有铜制的仙人,举着铜盘玉杯以承仙露(据说凡人喝了仙露拌象牙屑可以长生不老,所以后宫中也常设有仙人承露盘),宫北部是太液池,池中筑三岛,岛上起台榭,象征东海中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还有许许多多的楼观如仙人观、元华观、封峦观、走马观,望鹄台、眺蟾台等。从许多出土的汉墓明器,也就是陪葬品的造型中,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皇城和苑囿宫观林立的景象。

汉代宫殿中的高观、楼台建筑对后世的皇家建筑影响很大。“铜雀春深锁二乔”是人们熟知的故事,《三国演义》中对铜雀台的描绘并不是艺术的虚构。实际上,曹操取得政权以后在邺城兴建新的都城时,确实建了许多台:“西北立台,皆因城为台址,中央名铜雀台,北则冰井,又有西台,高六十七丈,上作铜凤,窗皆铜笼,疏云母幌,日之初出,乃流光照耀。”三国曹魏时,帝王好高台已到了可笑的地步。当时,曾有过一个修筑中天之台的狂想,中天之台就是与天相接,不能再高的台。据《新序》记载:“魏王将起中天之台,令曰:‘敢谏者死!’”许绾负蔂操锸入曰:‘闻大王将起中天台,愿加一力!臣闻天与地相去万千九里,其址当方一千里,尽王之地,不足为台址。’王默然,罢筑者。”这里许绾以魏王的国土面积不够大,容不下天台的建筑为由,聪明婉转地劝说魏王放弃了构筑中天之台的奇想。直到明清时,宫殿中的汉白玉台座,紫禁城的重重门楼及角楼,仍然遗留着两汉高台式宫殿的某些余意。

魏晋之际,高台建筑已经从夯土和土木结合,发展成完全用木构筑。《世说新语·巧艺篇》曾记下了当时曹明帝造凌云台的故事:“凌云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锱铢相负揭。台虽高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倾倒之理。魏明帝登台,惧其势危,别以大材扶持之,楼即颓坏。论者谓轻重力偏故也。”从文字看,凌云台完全是一座木结构的高台了。其精巧之处还在于当时的工匠对木结构性能已经驾轻就熟了,能够对木材的自重和力的平衡做出正确的估计,使高台能像今天的摩天大楼那样随风摇曳而不颓倒。当然,对于贵为天下第一人的皇帝来说,这座刚度稍差、会随风而动的高台似乎有些危险。然而不明道理地加固,却使它失去了平衡而倾倒了。建造这样奇巧高台的建筑技术并没有失传,两晋南北朝以后,佛教盛行,统治者到处造寺建塔,木构高台技术很自然地被应用到高层木塔的修造中去。被称为世界第一高层木构建筑的山西应县木塔,便一直留存到现在,使我们得以窥探到古代高台木结构技术的奥秘。 Uy4I5haOmSb/Swy3QGhlP7EeqA+M+ELZhJOxMA3t4YfsxI93T6qji2mvNj66nBL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