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劫后余生的古刹

除了祭祀天地及祖先的坛庙类礼制建筑,洛阳的白马寺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正规的宗教建筑。《魏书·释老志》上说,汉明帝曾派郎中蔡愔(yīn)等人出使天竺(印度),“写浮屠遗范”,后来蔡愔等人便同天竺僧人竺法兰、迦叶摩腾一起东还洛阳。因为由白马驮经归返,就在洛阳雍西门建了白马寺。当时的白马寺是“犹依天竺旧状重构之”,当然这里的“重构”并不是直接按天竺的搬抄一座过来,而是用中国传统的祭祀方式消化过的一种新形式。但是它的原始形式到底是何种样貌,因年代久远,实在无从查考。有的说“重构”就是下面重叠的方形楼阁;有的说《后汉书》曾记述,汉代宫中也“立黄老、浮屠之祠”,所以佛寺(浮屠祠)的形式当和一般祭祀建筑的“祠”很相像。不管怎么说,那时的白马寺和今天我们看到的寺肯定很不相同,它受印度佛教建筑的影响很大。

据记载,初期的佛寺没有大殿,主要建筑是从印度借用过来的塔,内藏高僧舍利子。为了表示敬重,塔位于寺的中央,四周围以僧房,供学经、生活之用。后来出现了供奉汉化佛像的大殿,大殿形式要比一般民居高大壮观,可能有点类似当时官府建筑。但殿仍然从属于塔,在中轴线上的排布位于塔之后。历史上很出名的建于北魏洛阳的永宁寺就是这一时期佛寺布局的典型:寺前建门,门内建塔,塔后建佛寺。从南北朝到唐代,供奉佛像的大殿才逐渐成为寺院的中心建筑,塔被挪到了侧院或者干脆不造塔了。佛教建筑完全地中国化了。

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支持,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寺庙建筑非常辉煌的年代。据记载,北魏时仅洛阳一地,便有寺一千三百多所,南朝的建康(今南京)也有寺五百余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当时寺院风貌的真实写照。但佛寺建设过于繁杂又会影响到国家的赋税和劳役,因此就发生了皇帝宣布灭法的事情。在北魏、北齐佛教大盛之后,北周武帝不得不取缔佛教,拆毁国内寺院,组织僧尼还俗从事生产,输课纳租。由于劳动力增多,赋税良好,北周经济开始好转,国力大盛。

永宁寺塔复原图

隋朝文帝和炀帝又提倡佛教,佛寺极盛。唐立国之后,佛教也一直兴盛,统治者大兴土木,建造寺院、佛塔和石窟,到唐中叶时寺院的数量之大、所占用的土地以及僧人之多,已损害了皇帝的利益,导致了“会昌灭佛”。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下诏灭佛,共计毁掉官立大佛寺四千六百多座,小寺院四万多座,还俗僧尼二十六万多人;没收了大量的土地,并将拆下的寺院建筑材料用作修建官署驿站;用寺院的铜像、铜钟等来铸钱币。这也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灭法。但下诏后一年武宗便死去,唐宣宗继位后,佛教又渐渐兴盛起来。到后周显德二年(955年),上距会昌灭佛不过一百年,世宗柴荣又一次灭法,废毁寺院三万多座,还俗僧尼六万一千多人。

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比较容易遭受破坏,再加上一次又一次的灭佛,致使唐代以前的佛寺几乎毁灭殆尽。劫后余生、比较完整留存到今天的唐代佛教殿堂只有两处,它们是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正殿。

南禅寺位于山西五台县城西南22公里处的李家庄西边的山沟中,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正因为它是山区偏僻地方的一座小殿,所以能躲过会昌灭佛等巨大灾祸,留存到今天。大殿平面广深均为三间,单檐歇山顶,殿中无柱,屋顶曲线平缓,出檐深远,比例优美匀称,具有典型的唐代木构风格。虽然小,但因为是我国目前保留的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其历史文物价值很高。殿中的塑像也是唐代艺术品,与某些敦煌的彩塑一样,很有点世俗的生活气息。大殿进门左手边有一组彩塑,站在最前面的是一位菩萨和一位力士,菩萨身着梵文化系统的衣装,袒胸裸臂,力士身穿甲胄,两尊佛像比肩而立。最有意思的是菩萨的左手向力士伸出,状作兰花的细长手指被力士的手轻轻握住,两尊佛像的面部表情也颇有神采、十分生动。与宋代以后佛寺大殿中供奉的那些正襟危坐的佛像相反,南禅寺唐代佛像表现出的是一种活泼的、富有生活气息的美。

五台山南禅寺模型

五台山南禅寺中的唐塑佛像天王和侍女菩萨像

五台山在唐代已成为闻名遐迩的佛教中心,唐代敦煌壁画中有多幅描绘当时五台山佛寺香火的场景。佛光寺是当时五台山十大寺院之一,初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至唐代已名播长安、敦煌,且远及日本,佛教典籍中多有记载。佛光寺建在五台山台外豆村佛光山向西的山腰上,依山势建造、布置殿阁,所以建筑均为坐东向西。寺内院落宽广,为适应地形划分成三个平台,全寺共有殿、堂、楼、阁一百二十余间。现存我国最大的唐代大殿——佛光寺大殿便坐落在最高的第三层平台上。据《法苑珠林》等经籍所记,殿前原有一座高达九十五尺、三层七间的弥勒大阁,后在会昌灭佛时,同全寺一起被毁。宣宗大中复法时,遂诚和尚在旧殿后的山坡上构筑了此殿,于大中十一年(857年)建成。

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由内外两周柱网组成,建筑坐落在一个朴素的台基上,单檐庑殿顶,正面中间五间是板门,西端尽间与山墙的后部开有直棂窗,其余墙面均用厚实的夯土墙围绕。大殿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成方形,两侧的柱略略向里倾斜并逐渐升高,这在古建筑上称为侧脚和升起,这样就给人以非常稳定的感觉。柱上和开间中又置以形制庞大有力的斗拱,其高度相当于檐柱的一半,上面挑出深达4米的出檐,使人感到屋顶非常雄壮有力。屋面坡度平缓,微微向上反曲,屋角也和缓向上起翘,屋顶的正脊较短,只有三个开间的长度,使屋顶上造型刚劲有力的鸱尾正好落在左右第二道梁架上,这不仅有结构上的意义,同时在构图上也使正脊、斜脊、鸱尾、屋面和殿身构成庄重和谐的比例。

五台山佛光寺模型

佛光寺大殿的木结构也很有特点。首先是它的内柱和外柱一样高。外柱又称外檐柱,在它的柱头和柱脚都有枋子相连,内柱柱头也有枋子联系,再加上柱上的斗拱等联系构件,将这两圈柱架捆成一个长方形的空间筒体,非常坚固。而屋面的坡度则完全依靠一层层斗拱的出挑和梁栿(fú)的叠加来形成,这在古建筑上称为内外槽制度。其次,大殿室内的梁架分成两个部分,中间以平闇(àn)分隔,所谓平闇就是用木条组成的方格式天花。平闇上的梁架称草闇,仅起着结构作用,不经过装饰加工。平闇下的梁架称明闇,除了承受力之外,还要求整齐美观。正殿的内槽供有佛像,是殿内主要空间,所以平闇做得很高,但在接近内柱处有许多粗大木构件,为了不妨碍构件的承力,这一部分的平闇便做成了斜面,从下边向上看,整个天花宛如一个漏空的覆斗,达到了使用功能、结构技术与艺术效果的统一。

总之,整个大殿无论是外形轮廓还是室内处理,都十分匀称、简洁、稳健。它的柱、梁、斗拱、门窗等全用土红涂刷,不施彩绘,格调古朴,集中反映了唐代木构建筑的特点。

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内的平闇和梁栿 2AsFUeytoggFV9RzR76eZTrMzQhuxAoMxhUdEX2o98FIhItKrJPA17QHFs1WqCy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