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55岁的家庭主妇。
我的母亲今年83岁,我正为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感到烦恼。我的母亲从上小学开始,直到从药科大学毕业一直都成绩优异,父亲开设的私人诊所也生意兴隆,经济方面取得了成功,所以她一直对自己怀有绝对的自信心。她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家长和老师的夸奖,从来没有被任何人训斥过。所以她养成了一个坏习惯——认为自己是绝对正确的,不管我说什么都不相信我。
那是2010年的夏天,我和母亲吵了一架之后,母亲读到8月21日刊的“烦恼树洞”,便笃定地说:“你向上野千鹤子老师投稿咨询了吧?”即便回答“我没有”,她依然说“肯定就是你”,怎样都不相信我。( 编辑部注:那是一则30多岁主妇的投稿,题为“我讨厌母亲”。上野老师回答道,既然无法喜欢上母亲,那就不用逼自己去喜欢,问题在于如何从女儿无法爱母亲的自责感中解脱,让你感到痛苦的是“想当一个好孩子,想回应母亲的期待”,“把她当成性格差、需要人帮助的邻居老太就好了,用温柔的心情来对待”,等等。 )
分明已经过去5年了,而就在前天,一直认定是我向“烦恼树洞”投稿了的母亲又因为这件事训斥了我。她还清清楚楚地记得投稿内容,对我说:“你就是把我当作邻居老太了吧。”投稿的人并不是我。请帮帮我吧。
确实有人会产生这样的臆想。不单是烦恼咨询栏目,还有人会一口咬定某本小说的登场人物就是自己,还大闹着说这是名誉毁损。不管旁人怎么否定,他都绝不相信。抱歉,看来是我的栏目给你添了麻烦,就让我负起责任来写下这则答复吧。
你给母亲看这期栏目的时候,请对她说:“因为妈妈非说是我投稿的,这次我真的投稿了哦。”啊,就算你不特地告诉她,她肯定也一期不落地读着吧。对于您这五年间的捧场,我深表感谢。
母亲斥责说“肯定就是你”,这是她对烦恼咨询的内容存在自知之明的证据。性骚扰和虐待的最大问题,在于被害者和加害者之间的认知差异。 加害者丝毫不认为自己做了坏事——亲子关系和男女关系这类非对称关系的特征就在于此。 这么看来,你母亲看到那则投稿的时候怀着“心里有数”的自省意识。这对于充满自信的人来说是相当少见的。 一定是“无法爱母亲的女儿”这则投稿深深刺痛了你母亲的阿喀琉斯之踵吧。
总之,先说“虽然投稿的人不是我,但世界上有着和我经历相似的人啊”,“不光是我家,别人家也有同样的情况呢”,以此摘掉嫌疑吧。然后试着问问她:“那么,这篇投稿里的什么内容把妈妈你给惹恼了呢?”也许母女之间的对话就以此为契机开始了。
83岁的母亲,即便她的人生充满了自信,到了这个年纪,内心也会有阴霾、脆弱的时候。也许正是内心的不安让她说出了那样的话。从你的投稿内容来看,你似乎也怀着乖孩子意识。“你原来这么看我啊。”“对,就是这一点让我感到很痛苦。”“居然把我当成邻居老太。”“就算是邻居老太,我也不会丢下你不管的,你就放心吧。像我这样责任心强的女儿,可是你一手培养起来的。不过,既然说了是‘邻居’,就让我稍微和你保持一点距离吧。 存在一定距离的关系,会让我们有余裕对彼此更加温柔, 上野老师也是这么说的。”——既然你母亲一定会读到这则投稿,要是能实现这样的沟通就好了。
越是亲近的关系,越是难以直面。也许正是像我这样的第三方介入其中,才能让成年人之间的对话得以实现。我从心底里期望这一则回答能够帮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