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也有质的差异。决定质量高低的,是父母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
家庭氛围不同,孩子的体验和感受就会完全不同。孩子走向社会后,会不自觉地营造一个和自己从前一样的成长环境,复制父母的一切。
正所谓,原件决定复印件。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元素,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能只有学习。决定孩子幸福的不只有分数,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奥地利哲学家布贝尔在《品格教育》中说:“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
王尔德说:“使孩子品行好的最佳方法,就是使他们感到愉快。”
“人造环境,环境造人”,我希望让女儿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让女儿拥有积极、阳光、快乐、感恩、自律、情绪稳定、乐于助人等优秀品质,所以我会积极地营造有爱流动的家庭氛围,我自己不能消极、自私、情绪紊乱。
我会先去接纳孩子,帮助孩子过滤掉负面情绪,然后再解决问题。
于是,无论室内还是室外,只要是我们存在的地方,除了安静地读书、学习外,其余时候基本上都是“不正经”居多。整个培养过程中,我始终告诉自己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元素,与女儿一起欢笑、一起成长的过程中共享快乐时光更为重要。
场景 1:姚明才比我高 68 厘米
身高 158厘米的我和身高 173厘米的女儿差别很大,我家住的高层前有一个大广场,我和女儿偶尔会在广场上或者到楼前边的滨州湖旁边散步。
有一天,我们正在楼下散步,我抬头瞅瞅女儿说:“你也没比我高多少,你看就高这么一点点。”我用手比划了一下。
“是啊,我没比你高多少。”
我瞬间觉得自己高大起来,正暗自得意,女儿又丢过来一句话:“妈妈,我真的没比你高多少,就连姚明也才比你高 68 厘米,还不到一米。”
“你给我等着,又损我……”
我说这句话的同时,了解我风格的女儿已经撒开我的手,慌忙逃跑了……
抓到女儿的我和她之间又是一场打闹。
场景 2:放学后家中
一般情况下,女儿放学进门后,我的第一句话绝对是:“罗大小姐回来了,今天有什么高兴的事和妈妈分享吗?”
女儿就会说:“张大主任(我是教研室主任,开玩笑时她就是这么叫我),给你亲姑娘做什么好吃的呢?可得多做点儿。”
“做那么多干什么?有十个、八个菜就得了。”
“确实,十个、八个就够了。数量上凑合一下,质量上可不能马虎,我可要好好地试吃一下。”
随后,她就洗手来到饭桌前愉快地进餐。实际上哪有十个、八个菜,一般情况下是四个菜,最多再加一个汤而已。
场景3: 80岁?18岁?
我和女儿的感情再好,也有彼此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如果是大事我们会心平气和地沟通,对事不对人。如果是小事,有时我逗逗她,有时女儿逗我,气氛一缓和也就没什么事了。
有一次,因为她做事不太利索,我就说了她一句。
她打趣道:“妈,你真让我自豪,身材这么好,你的背影就像 18 岁。”
可是,当我转过身后,她就会快速地说:“但是从前面看就像 80 岁。”
此时我就会追着她,假装要教训她。
我们谈论的话题很广、很深,时事、政治、新闻中的内容都在讨论之内。
有时女儿会跟我说她刚学会的新歌曲,演唱歌手是谁;有时她会跟我说一部特别感人的电影,主角是谁;有时我会在她面前展示一下歌喉,她就会说:“妈,你可别唱了,别人唱歌要钱,你唱歌要命,幸亏是我当了你的女儿,命大,要是别人做你女儿早没命了。”
女儿了解的歌星,基本上我都不知道,女儿就会告诉我,这个歌星为什么会受欢迎或者励志的故事。比如周杰伦,原来我并不喜欢他,可是听女儿讲了他勤奋的故事后,我对他的态度 180 度大逆转。五月天的歌是女儿的最爱,她给我讲《倔强》,讲《你不是真正的快乐》歌词的意义;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一直是女儿特别喜欢的歌曲,这首歌让女儿有了自己的一个梦,现在她正在法国过着她当时梦中的生活。
女儿在初中时就会监督我:“妈妈,你去做护甲了吗?”“妈妈,形象很重要,哪怕下楼倒个垃圾你也一定要化妆好再去。”
每当此时我就会和她说:“大小姐,你不觉得自己像个老妈子吗?烦死了!”
她就会回应说:“我就愿意给你当老妈子,给别人当我还不愿意呢。”
女儿高一暑假,我们特意到沈阳看了五月天的演出,我站在女儿身边和年轻人一样挥舞着荧光棒,尽管整场演唱会我只会唱三首歌……
工作、生活有时很单调,我尽量创造一个和谐、有爱的环境,让自己有趣,让自己热情洋溢,这样才可能让孩子有趣、积极、阳光、快乐和健康!
生活很简单、平凡,但,基调是温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