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其”为蒙古语,意思是“胜利在握的弓弦”,因为它处在黄河边,像一根挂在黄河“几”字弯上的弦,所以得名。库布其沙漠地处鄂尔多斯高原北部与河套平原的交接地带,黄河“几”字弯南岸,西面有贺兰山和桌子山,北面有乌拉山和大青山,南面和东面为黄土丘陵及沟壑区。沙漠区的地理坐标为E107°-111°30′,N39°15′-39°30′。在行政区划上,这一区域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库布其沙漠总面积为1.86万km 2 ,是中国的第七大沙漠,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一度还是北京沙尘暴最大的源头之一。
治理前的库布其沙漠(一)
史载,3 000年前,库布其沙漠曾是森林覆盖、水草肥美的宜居宜牧地区,养育着猃狁、戎狄、匈奴等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商王曾在这里筑朔方城来抵御猃狁的入侵。2 000年前,汉武帝北逐匈奴,在这片土地上设朔方郡,修葺朔方城。400多年前,这里开始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加之无节制、无约束的放垦开荒,大大加重了土地的荒漠化,大片的良田变成荒漠,朔方城也逐渐荒废,被人遗弃,繁华一时的胜景终究湮灭在了漫漫黄沙之中。最终,草原沉沦,风采与荣耀随之而逝,水草丰美的宝地退化为“死亡之海”。
治理前的库布其沙漠(二)
据科学研究,库布其沙漠绝大部分覆盖在第四纪河流沉积物之上。因下伏地貌、沉积物厚度等不同,沙丘高度、形态和流动程度等也有差异。在河漫滩分布着一些零星低矮的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高度多数在3 m以上,移动速度较快;一级阶地沙丘高度5~10 m不等;一级与二级阶地之间沙丘高大,高度为10~20 m,最高达25 m;二级阶地上的沙丘高一般在10 m以下;二级与三级阶地的过渡区,沙丘更高,可达50~60 m,形态为复合型沙丘;三级阶地上多为缓起伏固定沙丘,流沙较少,呈小片局部分布。库布其沙漠的流动沙丘占沙漠总面积的61%,形态以沙丘链和格状沙丘为主,其次为复合型沙丘;半固定沙丘占12.50%,有抛物线状沙丘和灌丛沙丘等;固定沙丘占26.5%,形态为梁窝状沙丘和灌丛沙堆。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多分布于沙漠边缘,并以南部为主。
治理前的库布其沙漠(三)
库布其沙漠位于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东部水分条件较好,属半干旱区;西部相对较差,为干旱区。沙漠年降雨量为150~400 mm,年蒸发量为2 100~2 700 mm,干燥度为1.5~4。沙漠年平均风速为3~4 m/s,大风日数为25~35天/年。该区年日照时数为3 000~3 200 h,年平均气温为6~7.5℃,气温高、温差大,年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3 000~3 200℃,无霜期为135~160天。
库布其沙漠东部为淡栗钙土、松沙质原始栗钙土,西部为棕钙土,西北部又有部分灰漠土。河漫滩上主要分布着不同程度的盐花浅色草甸土。土壤质地粗,结构松散,受到大风、强降水、过度利用等外部条件影响,就会发生风蚀沙化、草地退化等情况。
治理前的库布其沙漠(四)
库布其沙漠东、北、西三面紧靠黄河,中、东部有发源于高原脊线北侧的季节性沟川10余条,纵流期间具有沟长、夏汛冬枯、含沙量大等特点。沙漠西端和北部的地下水受黄河影响,埋深较浅(1~3 m),水质较好。
库布其沙漠内植被区域性差异较大。东部为草原植被,西部为荒漠草原植被,西北部为草原化荒漠植被。主要植物种类为东部的多年禾本植物、西部的半灌木植物、北部河漫滩地碱生植物,以及在沙丘上生长的沙生植物。30年前,库布其沙漠地区由于缺乏自然与矿产资源,发展产业的基础薄弱,经济极度落后。像库布其这样生态严重恶化的地区,也是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贫困与生态恶化相伴相生。在库布其沙漠地区,流动沙丘区域占61%,生活着74万沙区人民,他们过着靠天吃饭、绕着沙漠不断迁移的生活,世代饱受沙害之苦。20世纪80年代,这里的植被覆盖率仅为3%~5%,农牧民人均年收入仅有300多元,库布其也成为中国“沙漠”和“贫困”的代名词。这里风沙肆虐、缺水、无电、无路、缺乏基础设施;农牧民在沙漠里靠着一点儿沙生植物,艰辛游牧,生活极端贫困。这些贫困人口是贫中之贫,这些地区的扶贫工作是难中之难。
最早的亿利集团林工队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主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战略思想的指引下,库布其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如今的库布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