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库布其模式的形成

一、库布其模式的形成:市场化力量治沙

1988年,年仅28岁的王文彪被任命为杭锦旗盐场的场长,该场位于库布其沙漠腹地。作为场长,摆在王文彪面前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不让流动的沙丘掩埋盐场。企业生存的压力,使亿利人不得不直面库布其的治沙工作。此后长达30年的沙漠治理历程由此展开,后来被联合国有关机构认可、写入联合国决议的“库布其模式”也由此处发轫。

搭建沙障的工人们

1.沙漠基因

王文彪出生在沙漠边上的村庄。童年给他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就是饥饿和沙尘暴。在王文彪的印象中,瘦弱的母亲想尽各种办法让兄弟三人填饱肚子,但他们还是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吃饭、睡觉时周围都是沙子,沙子甚至能吹到首都北京。小时候的王文彪有两个梦想,甚至是幻想:一是像愚公那样搬走这片沙漠,让这里变成绿洲;另一个是不再挨饿。由于骨子里的沙漠基因,在王文彪眼中,沙漠还没有那么可憎,相反王文彪认为它甚至是一种财富,是有价值的东西,不是敌人,不是祸害,可以把问题变成机遇。

2.生存需要

老百姓要生存,企业要生存,就必须把沙子治住。1988年,王文彪到杭锦旗盐场当场长后,第一个场长令就是“5元钱治沙”,从每吨盐的利润中拿出5元钱来种树,这是为了遏制风沙吞噬企业盐湖,保住企业职工的饭碗。后来亿利人修穿沙公路,也是为了生存。不修路,产品就运不出去,修了路才掀开了沙漠神秘的面纱,让亿利人对开发、利用沙漠,并实施绿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最初进行沙漠治理完全是被逼迫的,那时候并没有生态建设的意识,更没有想到一干就是30年,而且创造了世界瞩目的库布其模式。

3.产业思维

王文彪从来没有当首富的雄心壮志,就是想守着这片沙漠,让企业能活下来,能造福家乡人民,想法就是这么简单,当然,现在还想造福中国和世界上更多的沙区人民。要想活下去,就得搞产业。亿利集团就利用沙漠光热资源丰富、土地广阔的优势,发展绿色产业,通过产业带动治沙。

4.家国情怀

杭锦旗库布其在20世纪80年代是非常贫穷的,人均年收入只有两三百元。王文彪是在库布其北缘出生的,人都是有情怀的。王文彪有沙漠的情怀、沙漠的基因,王文彪对沙漠的理解和别人不一样,他总是把沙漠当作一种财富,把沙漠的问题看作机遇。库布其是沙漠,也是王文彪的家园,王文彪就想尽一切办法去改变自己的家乡、建设自己的家园。再后来,亿利人把家门口的沙漠治理好,又走进祖国西部的几大沙漠,努力让祖国大地上的沙漠越来越少,绿洲越来越多。

现如今的库布其水肥草美,吸引仙鹤翩翩而降

二、库布其模式的形成:生态为先导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先导,通过“绿起来”带动“富起来”,既是库布其模式的起源,也是库布其治沙扶贫的必要途径。

46岁的库布其农民张喜旺,是亿利集团的治沙民工联队的队长。微创气流植树法是企业无偿传授给像张喜旺这样的治沙民工的专利技术。采用这种方法,两个人一天能种树2.67 hm 2 ,相比传统植树技术,效率提高了10倍。随着植树面积增长的,还有张喜旺的收入。原来种一天树,收入二三十元,现在企业出钱让他们种树,种一天树收入一百五六十元,加上原来固有收入,一年的收入有十几万元。如今的张喜旺,不但住上了楼房,还开上了轿车,这在20年前,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在治沙过程中,亿利集团先后组建了232个民工联队,5 000多人成为生态建设工人,人均年收入达3.6万元,实现了一人治沙、全家脱贫。

亿利集团治沙民工联队代表张喜旺,他因为种树成了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的男主角

沙拐枣

亿利集团库布其治沙团队在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和当地群众的参与下,敢于向沙漠“亮剑”,累计投入治沙资金超过38亿元,建立了全球第一所企业创办的沙漠研究院,建成了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耐旱、耐寒种质资源库,研发了200多项生态种植与产业技术,培育了1 000多种耐寒、耐旱、耐盐碱的生态种子,成为全球拥有治沙专利技术最多、技术最先进的企业。新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治沙效率。1/3的库布其沙漠得到绿化,沙漠的绿植覆盖率大幅度提高,沙尘天气明显减少,降水量逐年增多,沙丘平均高度降低了50%左右。多种野生动植物重现沙漠,生物多样性正在恢复。

生态修复带来的生态环境改善为沙区农牧民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沙丘的固定彻底消除了沙漠边缘农田、草地和房屋被侵蚀的危险,降雨量的增加使农作物和牧草产量提高。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带动了基础设施的提升,沙漠里修了路,有了水,通了电,具备了发展沙漠产业与绿色经济的基础,为扶贫工作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三、库布其模式的形成:“产业强”带动“百姓富”

59岁的吴直花,是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杭锦淖尔村村民。2008年,黄河发生凌汛,吴直花的房子被河水冲毁,她无处居住,只得四处租房,成为国家级贫困户。为了帮助吴直花这样的国家级贫困户脱贫,在政府的指导下,亿利集团给她分了2 hm 2 沙地种植甘草,企业包种苗、包培训、包收购。在沙生经济作物中,甘草固氮量大,改善土壤效果明显,1棵甘草就是1个固氮工厂。亿利集团自创了让甘草躺着生长的“甘草平移法”技术,可以让1棵甘草的治沙面积扩大10倍,并把这项技术无偿传授给像吴直花这样的农民。通过种植甘草,吴直花一家摆脱了贫困,住进了新居。牧民通过甘草根固氮治沙改土,打造生态农庄和有机田,减少沙层,变废为宝,用甘草的“甜根根”拔掉黄沙里的“穷根根”。截至目前,库布其沙漠的甘草种植面积累计超过14万hm 2 ,每0.067 hm 2 甘草可创收400~450元,甘草种植带动了1 800多户、5 000多人成功脱贫。而且甘草种植两三年后,沙漠土质得到了改良,可以种植西瓜、黄瓜、葡萄等无污染有机果蔬。现在当地农牧民搞起了电子商务,沙地里出产的有机果蔬无污染,在网络商店里供不应求。

当地还充分利用沙漠充足的阳光资源,大力开展沙漠光伏发电扶贫。亿利集团创造了“板上发电、板间种草、板下养殖”的方式,也就是利用光伏板发电,光伏板间种草来防风治沙,光伏板下养殖牛羊,形成循环经济。并且聘请当地农牧民进行光伏设备维护与种养殖劳动,增加农民收入。

甘草种植

亿利集团通过“板上发电、板间种草、板下养殖”的方式,发展生态光伏产业

36岁的村民赵瑞是杭锦旗独贵塔拉镇的村民,负责在生态光伏基地清洗光伏发电组件、养护光伏板间种植的农作物。他表示,之前种地每年收入2 000~3 000元,光伏生态示范区建成后,优先解决当地像他一样的贫困户的就业问题,一年收入2.4万元,同时也不耽误种庄稼。在库布其生态光伏示范区,每个贫困户平均承包4 MW光伏板清洗和板间种植,每兆瓦收入可达1 500~2 000元,每年清洗4次光伏板,每人增收3.5万元,已带动1 000多人脱贫。

更可喜的是,库布其光伏扶贫模式正在走向全国。在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亿利集团依靠自有技术,按照“板上发电,板下育苗,企农合作,绿富共兴”模式,建成了50 MW集中式扶贫电站,在沽源县建成8个2.4 MW村级扶贫电站。亿利集团还将在张北县小二台德胜村建成的0.4 MW村级扶贫电站无偿捐赠给了村里。2017年初,德胜村0.4 MW村级扶贫电站项目建成发电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前往实地进行了视察,对该光伏扶贫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2018年,该项目通过与世界领先的柔性变电站相连,使光伏发电扶贫进一步落到实处。

光伏板下养殖

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农牧民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可能。很多农民在发展沙漠特色旅游上动起了脑筋。在库布其沙漠腹地,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村的牧民斯仁巴布,曾经以在沙漠里养羊和挖野甘草为生,每年收入只有两三万元。随着沙漠绿了、路通了、游客多了,他在牧民新村开了一家“草原请你来饭庄”,单餐能接待80人的旅游团。巴布的邻居高娃家,凭借研发改进的菜肴“高娃手把肉”,吸引了很多游客,牧家乐饭庄红红火火。现在,沙漠地区农牧民饭庄和沙漠旅游生意越来越好,斯仁巴布趁热打铁,购买了20多辆穿沙摩托车出租给游客,一年收入保守计算也有二三十万元。在库布其,有1 303户农牧民发展起家庭旅馆、餐饮、民族手工业、沙漠越野等服务业,户年均收入10多万元,人均超过3万元。

牧民斯仁巴布的饭庄 dudRDDF24SDZbm+b/4GhcimGRArLfzEEUiFYbnRMEJX8Ng2NPiIzYIEuLISO0gU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