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沙漠腹地的杭锦旗盐场,生产条件简陋,生活条件更是艰苦,再加上流动沙丘的威胁,企业随时都有可能因为被沙漠掩埋而停产,甚至发生安全事故。作为一个企业,安全生产是最基本的要件。盐场人治沙的初衷就源于这个朴素的意识。
1989年,杭锦旗盐场领导班子描绘治沙蓝图
当时企业的效益并不好,并不具备大规模治理沙漠的能力,但是还是决定建立常规的沙漠治理团队和稳定的投入机制:组建了一个有27人的林业工作队,并从每吨盐产品的利润中拿出5元钱(当时每吨盐的利润为10多元)作为治沙基金。解决了治沙的人力和资金问题后,盐场工人开始打造防护体系,建立厂区的防护林,并对周边地区的流动沙丘进行固定。这个时期的治沙规模基本在每年133.33 hm 2 左右,规模相对较小,但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保证,而治沙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治沙过程中教训的不断总结,对盐场工人治沙技术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
随着周边沙漠环境的改善,生产得到保障,企业的经营状况开始好转,产量不断提高,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开始成为制约当时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杭锦旗盐场到最近火车站的直线距离大约为65 km,但是由于没有直达道路,杭锦旗盐场产品的运输不得不绕道350 km,且运输时速仅能达到10 km。更有甚者,这些没有铺设的路面,也时常遭受风沙的危害,在流动沙丘的影响下,不断改道,运输卡车经常由于道路的影响而无法按期送货。运输成本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这样的情况下,盐场向地方政府提议修建一条穿沙公路(总体投资大约为7 000万元),从盐场直达最近的火车站。这一提议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当时,盐场人并没有修建沙漠公路的经验,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要推平高达10多米的沙丘来打通路基,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为复杂的情况是,由于沙尘暴的掩埋,即使打通路基,也会在筑路工人第二天醒来时找不到了。为了杜绝沙尘暴对沙漠公路的危害,公路两侧的固沙治理就成为沙漠公路修建中的必要条件,势在必行。盐场人开始时采用了植物材料网格固沙的方法,后来则是公路防护林固沙,以保证沙漠公路的正常通行。
1999年,65 km的穿沙柏油路建成通车
在沙漠造林,树种的选择是关键。当进入较大规模的公路防护林建设时,由于没有成熟的、可借鉴的技术,即便是耐旱树种,成活率也极低,甚至亿利人从国外引进了20多个树种,都没有成功。总结失败的教训,亿利人发现,防护林所需的植物品种不仅要耐旱,还要能够抗寒和耐盐碱。亿利人开始进入沙漠腹地寻找并发现了许多适合库布其沙漠的乡土树种,包括甘草、柠条和沙柳等;同时,探索和改进种植方法,如用废弃的玻璃酒瓶盛水后插入沙柳插条,埋入沙漠来提高存活率。在这个过程中,亿利人在树种选择和种植技术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经过3年的努力,在65 km的道路两边,形成了4 km宽的绿色保护带,道路得到了良好的防护。道路贯通,进一步提高了企业产品运输的效率。
这一阶段,每年植被的恢复面积达到了666.67 hm 2 左右。
前两期的治沙项目无论是厂区防护(改善工厂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还是道路防护(修建穿沙公路以提高企业的运输效率),都是企业出于应对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面临问题的现实需要,都是被迫而为之,属于被动治沙的阶段。
通过厂房和道路周边防风固沙项目,亿利人尝到了防沙、治沙的甜头,增强了治沙成功的信念,积累了治沙的经验。亿利人进一步意识到治沙也存在规模效应,只有在更大范围内改善生态环境,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冲破短期的、直接的利益束缚,变被动为主动,在更大范围内改善生态环境。
大漠彩虹
亿利人将这一阶段的治沙项目确定为黄河沿岸沙漠的“锁边林”建设,以保护黄河,避免汛期黄河泛滥。这一项目的目标是通过规模化沙漠植被的恢复,重塑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从被动保护企业财产的沙漠治理到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规模化治沙工程,亿利人的目标无疑已带有鲜明的主动性和公益性。
这一阶段,亿利人继续依靠技术创新提升治沙效率,尝试使用了包括飞机飞播在内的各种治沙技术。这个时期也面临诸多困境,包括树种单一、生长情况不佳、大面积的纯林带来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等问题。因此,虽然这个时期的造林工程量大,耗费人力财力多,但效果并不理想,造林规模在年均400 hm 2 左右。
在这一时期,锁边林继续向沙漠腹地推进,深入沙漠20~30 km的范围开始纳入治沙区域。这是亿利集团产业化治沙的关键期。
随着国家不断在土地和林业方面推出一系列鼓励政策(土地流转、林子“谁种谁有”等)和治沙技术的不断进步,产业化治沙的趋势开始初露端倪。亿利人感觉到治沙不再是一个不敢考虑收益的“公益事业”,而是可以运营的产业,并且,以长期发展的眼光来看,这还是一个极具前景的产业。通过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和租赁经营,亿利集团与当地农牧民开始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从此,政府、以亿利集团为代表的民营企业与当地农牧民间也开始围绕治沙产业探索新型的扶贫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阶段后期,亿利人引进了甘草等颇具经济价值的治沙型作物品种,更易形成商业化链条,从而成为亿利集团产业化治沙的开端。
甘草种植大户聂海旺在库布其沙漠种植甘草,年收入超过20万元
亿利人在这个时期的治沙中更加注重经验总结,提出了“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治沙原则,确立了“锁住四周、渗透腹部,以路划区、分块治理,科技支撑、产业拉动”的治沙方略,推行“路、电、水、通信、网、绿”六位一体的治沙规划方针(即沙治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水、电、通信就通到哪里),建立了“乔、灌、草(甘草)”相结合的立体生态治理模式。在技术方面,不再是传统的用锹种树人工造林方式,而是广泛采用了机械造林的方式。
得益于国家政策鼓励以及亿利人在生产实践中的技术创新和经验总结,这一阶段的年均造林面积约为3 333.33 hm 2 。
在这一时期,亿利人治沙的范围不断向库布其沙漠腹地推进。以“甘草治沙改土扶贫”为主要内容的库布其治沙模式日臻成熟;通过加强和政府、当地农牧民、国际社会的合作,亿利集团的生态修复产业运作模式也日渐成型,生态修复产业和集团其他产业的融合度不断提升,形成了包括生态修复、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农牧业、清洁能源和绿色金融等为支柱的多元化绿色产业体系。
这个时期也是亿利集团从传统经济运营模式走向平台经济运营模式的阶段。凭借已有的高水准的工业园区以及包括“亿利有机田”等在内的成熟商业平台,亿利集团开始尝试打造生态修复产业的要素集聚平台,通过吸引更多有志于生态修复产业的企业参与并促成各类交易,打造“平台+插头”的网络化经济体系。特别是平台经济体系的构建,催生了亿利集团的绿色金融业务(为各种针对沙漠治理的环保技术设计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即“基金+技术”)。
通过总结库布其沙漠治理的实践经验,亿利人开始走出库布其,走向全国,在包括我国河北、新疆、甘肃、青海、西藏等在内的广大地区大力推广库布其的沙漠治理经验,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库布其沙漠逐渐变回水草丰美的模样
这一时期,亿利集团每年的沙漠治理面积近5.33万hm 2 。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伟大战略思想,成为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
自2012年起,亿利人的治沙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在生态文明战略的引领下,通过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机制创新,创新运用生态大数据平台,创新无人机植树技术、精准浇灌技术和“微创”植树技术,亿利集团建成了中国西部最大的“耐寒、耐旱、耐盐碱”种质资源库,同时大大提升了种质资源和引种驯化的输出效率。借助“平台+插头”模式,亿利集团已在库布其沙漠构建了三产融合互补的千亿级的沙漠生态循环经济体系。
自2012年至今,亿利集团的沙漠修复面积已超过了过去25年之和。
2015年库布其沙漠卫星遥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