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文化转型与社会科学研究

第一节 全球化、后工业化中的文化转型

第二节 全球化、后工业化中的科学研究

第三节 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思维方式

在近代早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建构竞争文化,即以文化的形式把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竞争行为固定下来。竞争文化以及这一文化框架下的竞争行为,使工业社会获得了活力和发展动力,创造了伟大的工业文明。但是,竞争在总体上对人类社会的共生共在是有害的。竞争文化,在20世纪后期把人类引进风险社会,致使危机事件频发。如今,人类正走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与之相伴随的必然是一场文化转型的运动,即用合作文化替代竞争文化。

合作文化是一种为了人的共生共在的文化,是适应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而必须建立的新型文化。从历史进步的必然性来看,是一种必然选择。合作文化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其中,也会表现出对竞争行为的包容,但在根本性质上,是不同于竞争文化的。对于竞争而言,或者说,人之所以竞争,是根源于人的个体化,是因为发生在历史上的一场个体化运动而把人从自发的竞争引入自觉的竞争之中。人的个体化使得人们可以在自我与他人之间划定边界,进而在边界上开展竞争。所以说,有了边界就有了竞争。工业社会的所有科学研究活动都是为了划定边界和在划定了边界的情况下进行的。应当说,这种科学研究反映了工业社会的要求,具有工业社会的特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划界活动确立了明确的研究对象。这样做,为我们提供了边界清晰的科学门类,充分地诠释了工业社会专业化的精神。

如今,我们正处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科学的发展同样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就是打破领域限制和消除边界。就科学研究而言,这意味着思维方式的变革。工业社会的科学以及科学研究所运用的是分析性思维,在面对后工业社会的时候,思维方式的建构将会走向确立相似性思维的方向。如果图绘分析性思维与相似性思维的话,会看到它们的分化与融合两种不同的特征。就科学必然包含着和反映了特定的思维而言,可能看到近代以来的科学是通过学科分化的方式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在科学的学科分化中,出现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科学门类。在科学研究方法上,为了促使社会研究科学化,更多的学者倡导引入自然科学的方法。

然而,当人类陷入风险社会后,人们突然发现,这种简单地移植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做法并不明智。如果对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背后的思维方式作出适切的评价,我们认为,分析性思维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是成功的,在工业社会中的社会科学研究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风险社会及其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却对这种思维方式构成了否定。在风险社会及其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从事科学研究,所应用的是相似性思维。所以,在我们当前所遭遇的社会变革进程中,建构相似性思维方式,并用以替代分析性思维方式,是一项必须承担的任务。思维方式的变革意味着科学的重建,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者而言,在自己的领域中承担科学重建的使命,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 IsiuiUrkmXLbwxHOgy6je6cgZc/UFpk+JNJoXYI/23fspwLuKxBf22NWhZuumm3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