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序

2009年以来,随着创意写作的理念与方法不断被介绍到中国,“如何像作家一样阅读”成为该方面的热门话题。

普希曼的这部著作既是一部讲稿,也是一门课程,它围绕“如何像作家一样阅读”从类型、叙事、结构、角色、设定、场景、语言等十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讲解。在选择的文本方面,包括小说、诗歌、散文诗、摄影随笔、非虚构等不同类型的作品,适合写作爱好者提升自己的创作方法和磨炼阅读技能,也适用于不同层面的写作课堂,帮助读者了解何谓“作家阅读”,以及如何从这类具有创造性的阅读中转向自己的写作。

在第1课中,普希曼对类型做了讲解。在本书中,类型(genre)是文体层面的一种划分,比如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诗等,相当于写作的体裁。对不同类型的作品,读者会有不同的心理和阅读预期,阅读的方式、心态也会有很大不同。普希曼揭示了读者对不同文体的心理预期特点,提出了“类型内阅读”(reading inside genre)的概念,即充分体会到某一文体作品的基本特点和创作规律,在阅读中带着这种理解去解读文本,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内容和创作特点。

在第2课中,普希曼对混合体和多类型作品的阅读方法进行了讲解。混合体与多类型作品(hybird and multi-genre)是指某一作品兼具了两种或两种以上文体,比如摄影随笔,是摄影艺术和散文混合的产物,散文诗则是诗歌与散文的混合体。这些混合了多种类型的作品,在表达方式、创作构思方面都与传统的单一体裁作品有所不同,普希曼的讲解填补了当前主流出版物中的空缺,某种程度上她的理念更接近一种“多模态阅读”,用作示例的文本已经不限于文字。

第3课中,普希曼对短篇写作和数字媒体有所关注。其中数字媒体方面发表的内容,包括闪小说、以博客或多种社交媒体为平台发布的内容,这些都是数字化写作中较为常见、容易操作的内容,可以作为基础练习模块,上手比较快。

第4课,普希曼分析了情节、叙事弧线、冲突、主题、意象。如果你有过打网球、打乒乓球的经验,就不难理解,所谓叙事弧线,是在创作活动中呈现出来的。我们在比赛中能打出优美的弧线吗?如何才能打出优美而具有威胁的弧线?这些就是普希曼本部分讲述的重点,它是基于创作过程、创作方法和创作规律的探究,目的是揭示其中的方法和策略,为我们的创作提供启发和借鉴。

第5课讨论的核心概念是结构。我们知道结构的重要性,我们对三幕剧、五幕剧或者情节分析图例等,已不再陌生。但普希曼的分析不止于此,她还引导读者去关注文字在不同界面(包括印刷的纸张、数字媒体界面)的排列、呈现方式。普希曼选择的文本片段本身很多样化,关于图像叙事、散文诗等作品的结构讲解是本部分的亮点。普希曼还特别讲到了关于结构的阅读策略(reading strategy for structure),帮助读者在面对不同类型作品的时候,能够灵活应对。

在第6课,普希曼讲解了角色塑造所需要的核心要素,包括身体特征、情感特征和心理特征等多个方面,对角色的习惯、交流互动的特点、反应等都有解读,并没有重复当前创意写作教学中关于人物弧线的内容。普希曼结合多个作品片段对角色发展、角色变化的问题进行了拆解,对学习者来说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在本书的第7—9课中,普希曼的讲解分别聚焦了视角、设定和场景。这几个角度同样是“像作家一样阅读”的基本要点。普希曼对视角的解读富有趣味性,她对不同人称具有的不同视角、经验和局限,分别进行了讲解。普希曼把视角比喻为“镜头”,视角切换就像镜头被移动到另一个角色手中,读者是通过不同角色的镜头来“观看”故事的。在讨论设定的时候,普希曼侧重对其中的时间、地点、基于地点的环境等进行了介绍,特别关注了混合图像的作品。

在本书的第10课,普希曼讨论了语言。普希曼的讨论重点是细致示例和分析语言的结构、形状、长度、声音等,而不是大而化之地讲解作品的语言风格。普希曼注意到了语言表达的细节问题,例如:某些停顿、感官语言,某些打破了常见规则的用法,以及如何借助文学直觉观察语言的长度、结构,作品的标点符号和形式。

从上述十个角度来看,普希曼所主张的“像作家一样阅读”已经比较清晰了。总体上,“像作家一样阅读”,其方法和理念侧重揭示作者如何进行构思、如何进行创作,而不是揭示作品的价值立场、主题思想、文化意义等。它总体上更偏向于探讨怎样从阅读中领会作者的创作方法、素材选择、构思过程和修改技巧等,关注作品是怎样写出来的(how),而不是在文本的符号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层面揭示它是什么(what)。

“像作家一样阅读”,不仅对写作爱好者、创意写作学科很重要,而且对广义的文学教育也很重要。它是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借鉴、不断转向文学原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磨炼的是学生的原创思维,而不仅仅是技巧层面的借鉴。在表层,我们学到的是作者的创作方法,例如,小说的结构设置、故事中间的冲突和场景的设定。而在深层,我们关注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情感、直觉、思想融汇到创作中去,从作者创作的角度出发。

从实际的教学层面来看,“像作家一样阅读”所提倡的理念和方法有特定指向。史蒂芬妮·范德斯利曾经指出,创意写作教学中重要的指向之一是,通过教学来实现创意写作的“去神秘化”。当我们尝试像作家一样阅读时,所做的是不断揭示创作方法、规律、原理,创意写作研究所做的则是不断想办法把创作中未能讲清楚的地方努力说清楚。如果我们把创作比喻成生产面包,那么我们教学的重点在于讲清楚制作面包的基本流程、方法,让学生有自己动手做出面包的能力,获得真实的制作面包的经验。

当然,创意写作或阅读过程是比较复杂的,任何一种创造性艺术实践,它涉及的细节、要素和创作心理都异常繁复,我们不可能把它全部讲清楚。普希曼的这部著作所涉及的“像作家一样阅读”的方法、策略只是该领域的一部分内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从“创意写作”“像作家一样阅读”这样的理念出发,不断深入作品,从不同角度理解和分析作品。

在当代文学中,“像作家一样阅读”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经常认为有些作家是依靠天赋获得成功的。但是,他们就算拥有天赋,也需要有一个逐步发展、不断被激发的过程。在激发和释放个人潜能的过程中,阅读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认为写作是天才的事情,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其中一个环节,那就是本书的主题:像作家一样阅读。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下莫言、余华、博尔赫斯等人的与阅读和创作相关的访谈、文章,就不难理解。每一位作家的成长背后,都有一段阅读史作为支撑,而他们的阅读就是我们这里讨论的“作家阅读”。

实际上,对许多作家来说,把自己的阅读经验、阅读方法或阅读心得详细陈述并加以总结,乃至进行理论化提炼,这本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也不是那么容易完成的。希望通过阅读普希曼的这部作品,我们能够逐步总结出一些方法、规律,在获得某些启发的基础上,提升我们自己的阅读和创作能力。

“像作家一样阅读”,不仅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理念,是创意写作学领域的一个细分方向,它值得我们一起深入去探究。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像作家一样阅读”将会在写作课程、创意教育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由于版权原因,本书按合理引用原则节选了原书引用的部分文本,在此对作者表示感谢。

刘卫东
温州大学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中国创意写作研究》编辑部
2024年1月31日 HRbU35SqKZLPdx7Fv56TkKA/419pD9qXuEk6OBkHlOpPcP7GVuFqMkC7C180Fur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