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化

人类在认识社会自然以及事物和对其改造的过程中,把融入其中、用心观察、动手改造的这个过程叫作文化。

“文化”这个词语在甲骨文中的“文”字的象形结构构造像一个站立着的人。金文中的“文”字像画了个人的形状,再在人的胸口画一个心,它的含义是用心观察世间一切事物的变化,他体现在人的用心上。

解释“文”这个词的含义?自媒体上有一段话,很能形象地解释“文”的含义。他是这样描述的,“我学徒的时候,师傅对我说:‘手艺是偷来的,不是学来的,这里是工厂,不是学校,我不可能手把手教你,我慢点干,你用心看着,一个星期以后要是一点都看不懂,就去干别的吧’”。这一段话,用“偷”和“用心看”来描述的就是“文”的含义。也就是说,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但要用耳闻听声音,鼻子闻味,还要用心“文”(“文”的过程就伴随着“动脑”的过程)事物的机理与联系。

而“化”字的甲骨文结构构造是一个刀和匕组合而成的化字(在一些文献中,认为是由一个头向下和一个头向上的人组成)。

为了把“化”字解释清楚,我们先了解一下刀和匕的甲骨文。刀和匕的甲骨文写法,分别是画了个刀刃向下的刀的图形和匕首尖刃向上的匕的图形。刀和匕不但画出了它的物理形状,同时也画出了在使用刀和匕的过程中习惯性的用法,刀是向下砍的一个姿势,而匕是向上刺的一个动作。

“化”字分别把刀字的图形和匕字的图形调换方向,刀由原来的刀刃向下,转换成刀刃向上。匕由原来的尖刃向上,转换成尖刃向下。然后把它们组合到一块,这表示着在部落间争斗或者在狩猎过程中,部落成员在使用刀和匕的用法上的转换。也就是根据使用过程中情况的变化需要刀和匕在使用的用法上不断变化的,这就形成刀和匕的配合,组成了甲骨文的“化”字。

也就是说,“化”字代表了刀和匕在使用过程中上下位置的移动变化和组合。这就是“化”所表示“刀”和“匕”之间的机理与联系的关系。

由此,可以推断文和化的含义,就是在深刻察看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除了自己要用心“偷”“用心看”外,还要融入其中,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掌握事物的机理、结构的变化等实际情况。只有通过融入其中、亲自动手,才能真正领会事物在变化过程中的精髓本质,这就是“文化”这个词语的本身真正含义。

我们国家纯粹“文化”形的代表人物是国务院前副总理陈永贵。

陈永贵是山西省昔阳县人,1914年出生,逝世于1986年3月26日。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陈永贵成为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的党支部书记。

陈永贵识字不多,却有着丰富的改造自然的文化经历以及积累的知识。他通过用改造自然积累的文化经验和知识,带领大寨人民战天斗地,改变了大寨贫穷的面貌。

有关资料文献上是这样描述大寨解放前的贫穷,以及1949年解放后陈永贵任党支部书记期间,带领大寨人民战天斗地改变贫穷面貌的:

大寨地处太行山腹地,土地贫瘠,自然资源少。自然环境相当恶劣,穷山恶水。在1949年解放前,大寨人是用三穷、五多来描述大寨的。三穷:是指人穷、地穷、村子穷;五多:是当长工打短工的多、负债欠账的多、讨吃要饭的多、卖儿卖女的多、寻死上吊的多。

就是在这样的大寨,陈永贵在1952年担任党支部书记以后,制定了十年规划,向贫穷宣战。

大寨位于当地一座虎头山的斜坡上,解放前全村有800亩土地,64户共190多口人。亩产粮食140斤就算丰收高产。就这样的地,还是零散的。因为虎头山是一座石头山,就谈不上建设水利工程。土地是典型的三跑田。要是一下雨,就会跑土、跑肥、跑水。村民在石头缝隙中种粮食。当地人这样描述虎头山的土地,“三天无雨苗发黄,下点急雨地冲光”。

虽然陈永贵没有什么学知(通过读书得到的是学知),但也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1953年冬,他带领大寨村民从虎头山白驼沟,也就是最小的一条沟开始修起。全村劳力齐上阵,连70岁的老人也忙活在工地。忍受着零度以下的严寒,吃的饭都是冰碴子饭,用肩抬、手搬修梯田(那个时候祖国刚刚解放,一穷二白,物资匮乏。我们国家连火柴、钉子都不会生产,用大型机械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到了1956年冬1957年春,二战狼窝掌,修筑了一个七亩大小的一个水库。当年一场暴雨导致大坝被冲垮,还冲毁了一些修好的、已经播种了的土地。

在这种情况下,村民们怨声载道,埋怨、悲观,种种负面情绪蔓延整个村庄。但陈永贵不气馁,他鼓动村中干部和村民再次鼓起勇气继续干。开工那天,全村17对夫妻、7户社员全家上阵。本来只有60左右劳动力的大寨,竟然有70多人出工。在冰天雪地奋战27天,战胜了狼窝掌,抗住了当年的雨季,为大寨带来了丰收。

从1953年到1962年,经过十年奋斗,陈永贵带领大寨村民彻底改造了七沟八梁一面坡,建起了180多条大坝,制服了总长度15公里的山沟,修了两条盘山渠,两座水库,3000多个蓄水池。300多亩坡地变成了水平梯田,4700多块零散地被拼成2900多块,新增80多亩。三跑地变成了三保田,保土、保肥、保水。

大寨由亩产130斤粮食,增加到387公斤,78户村民有了余粮、存款,还向国家卖粮80余万斤。

这就是陈永贵带领大寨村民在文化洗礼中不断地战胜自然,从文化中求得发展、进步,求得丰收,有效地在文化中丰富战胜自然的知识,在文化中不断改善着生产生活环境,使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要想改造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必须亲自参加融入到对社会、自然的改造之中。才能文化到正确的社会,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用文化到的知识经验进一步加深对社会自然的认识和改造。

如果陈永贵和村民都坐在家中,只是想着改变村中贫穷的面貌,怕吃苦,不愿意融入其中亲自参加到对大自然的改造中。想一想,那一定是不可能了解大自然,也不可能对大自然进行有效的改造。

(“文化”是动词。虽然有时在文章中或者口语中把它用作形容词或者名词,但后面的含义是动的意思。理解了这层意思,也就改变了在文章与口语中出现“文化”时,对“文化”这个词语的认识。)

什么是哲学?简单地理解就是,对于地里面播种的粮食种子,哲学探讨的就是它是先长根还是先发芽的问题,把它从理论上搞明白,这就是哲学问题。想要从理论上搞明白,就要到生产中去文化(实践)。

哲学从理论上的解释就是:哲学是探索和理解世界本质、意义和目的学科,它涉及对自然、社会和人类动脑领域的深入思索和系统化的理论探索。

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宇宙的基本性质、自然现象、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的脑洞活动等。哲学致力于探索和阐述最高原则和真理,帮助人类更好的理解世界和自己。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实践论》第282页,有这样一段话,“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毛主席说的这一段话,实际就是文化的过程。就是说人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就要融入自然界中亲自动手文化。在从对大自然的文化过程中,才能学习到知识。

今天人类搞大量的城市集群化建设,人口无节制地增长,矿产资源没有计划地任意开采,这些都是对地球的大气循环、自然环境的破坏,是给人类带来灾害的诱因。

我们把搞大量的城市化建设,人类居住区过度集中,比喻成一个硕大无比的火罐。我们都知道拔火罐的原理。当人哪里不舒服需要拔罐时,就把燃烧的纸放入火罐内腔,火罐内腔的温度就会升高,空气排出,火罐内腔形成真空产生负压。这时候把火罐的口径快速按在人需要拔罐的部位,当火罐按在人的皮肤上后,由于火罐内腔缺氧,火熄灭,拔火罐内腔气压降低,拔火罐就会牢牢地吸附在人的皮肤上,致使肌肉深深地镶嵌在火罐之中。

近年来我们国家连年高温天气、暴雨、台风频繁发生,就是这个原因所致。我们姑且称作“拔火罐效应”。这也就是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称呼的“厄尔尼诺”现象。这些都是由于人的动脑形态混乱的缺陷,喜欢向西方学习、搞城市化大集群建设带来的灾害。

蓄水池的大坝在决堤之前,人类的一切生活都不受干扰,可以平静、安逸地生活。但当大坝决堤的那一瞬间,排山倒海的自然力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无法承受的。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影响和大坝蓄水是一样的道理。

“文”的过程是认知的过程,是通过看在人头脑中留下影像,使人知道事物的存在。“化”的过程是认识的过程,是通过融入其中动手,识别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机理的过程。是在“文”的认知基础上给“化”的过程提供了进一步认识上的条件。

事物就是在这种不断、反复的文化中加深认知与认识的。

“文化”的过程是人类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的手段,是深刻认识事物必要的操作过程。是人类要深刻认识事物的必要的途径。文化并不像书本一样现成放在那里,在你想学习时自己拿来熟读便可(书本是别人通过文化实践、积累的知识,不是文化)。

文化的过程是需要人自己到自然界以及生产生活劳动过程中用心捕捉、亲自动手的。

文化的过程是获取知识的先决条件,不去融入社会自然中文化,也就不会有起码的知和识,更不会产生更深层次的知和识。

也就是说,在学校书本上学习的知识,是别人通过文化后总结的知识,是通过文字形式描写出来的知识,不是文化。文化只能是与大自然的亲身接触、融入其中动手操作过程或科学实验中进行的文化学习。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任何办法进行文化学习。

科学实验只能文化到具体事物的知识。要想掌握大自然的运动规律。还是按照毛主席说的,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还是要到社会生产生活中才能获得。除了这个办法,再没有其他任何办法可以获得。

我们只知道西方世界的繁华,却不知道西方世界将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毁灭性的灾难。

我们盲目地向西方学习,搞城市化集群建设,就是缺少到社会自然生产生活中文化并于之联系,这是人类动脑形态上混乱的结果。

文化具有社会自然属性,需要人类亲自到自然中去亲身体验实践,在劳动中用心捕捉。是不可能通过阅读书本,或者听人说,坐在家里或者办公室就可以文化的。

我们往往把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经过长期文化,总结形成的固定的动脑形态,当成文化来讲,这是不对的。比如说中国文化,实际是中国人民长期对社会自然反复实践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固定的动脑形态。

西方文化,指的是西方人长期对社会自然反复实践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固定的动脑形态。不要把人类经过长期的文化实践,形成的一种固定的动脑形态混同于文化。

固定的动脑形态是形容词,是形容人类长期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并形成的固定的动脑形态。文化是动词。

比如,我们可以把西方“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文化”冲击,描述为西方世界固定的动脑形态与中华民族固定的动脑形态形成的动脑形态冲击。

所以,文化是指人类亲身融入参与对社会自然的改造、科学实验从认知到认识的过程。是在对社会自然有限的改造过程中,获得社会自然内在的组成变化与本质联系信息的过程。人类把文化到的这些信息在人的头脑中经过人的思索,形成个人的思想。个人把自己文化后总结的思想用口说出或者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就成为了知识。

通过用眼睛观看,也就是“文”到的社会自然事物,称为“知”。对“知”的认“识”需要通过融入其中亲身动手,也就是“化”来认“识”。这就是文化与知和识之间的联系。 TNFazSd/XQz4iTbKQSNlKr0GjmE211PZP+YInCo78hkUC+L/uQwVn8/IFato2G2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