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大规模商用,近年来,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6G)成为学术界与工业界研究的热门方向。6G将在移动通信的广度与深度上全面改变人类社会。
在通信广度方面,6G的终极目标就是以地面网络为基础,以空间网络为延伸,覆盖太空、空中、陆地、海洋等自然空间,构建由天基网络(卫星通信网络)、空基网络(飞机、热气球、无人机等通信网络)、陆基网络(地面蜂窝网络)、海基网络(海洋水下无线通信网络+近海沿岸无线通信网络+远洋船只/海上平台等构成的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组成的空天地海一体化信息网络体系。
目前,SpaceX 公司推出的 StarLink 低轨道地球卫星通信网络,被普遍认为是6G天基网络的雏形之一。该网络预计2027年前在低中高3个地球轨道上部署12 000颗卫星,建设100万个地面站和6个卫星网关站,整个计划预计投资100亿美元,提供覆盖全球的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
放眼未来,6G将在2024年启动标准化,2030年前后开始商用。在2030年后,人类可能重返月球乃至登陆火星,拉开星际移民的序幕。因此,6G的通信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地球,而应当放眼星际,实现近地行星之间无死角全覆盖通信的宏伟愿景。
在通信深度方面,6G的终极目标是将泛在连接的真实世界扩展到虚拟世界,构建由人(全体人类用户)、机(真实世界的计算设备)、物(真实世界的传感设备)、灵(虚拟世界的智能代理)构成的万物智联、多场景融合的全连接信息网络体系。
张平院士于2019年年初提出6G将实现从真实世界扩展至虚拟世界的愿景,通信服务将从5G的人-机-物三类实体拓展到6G的人-机-物-灵四类对象。论文发表后,在业界引起了良好反响。实际上,由智能代理——灵(genie)组成的虚拟世界,与近年来工业界流行的数字孪生概念完全契合,并且与元宇宙(Metaverse)概念高度吻合,都需要引入无线智能通信的新观点。
具体到技术层面,人工智能与无线通信的融合,成为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共识。作为代表性的关键技术,张平院士提出的语义通信框架可能成为6G 的基础技术。前瞻6G未来发展趋势,以语义驱动的人-机-物-灵通信,通过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万维连接,将广泛深入地满足人类物质与精神需求,实现人类全方位感知世界的瑰丽图景。
6G上述目标对物理层传输技术提出了重大挑战。以编码调制为核心的物理层技术在5G 时代已经逼近理论极限。为了满足低时延、高可靠、大容量、高谱效、大连接等6G 的诸多系统需求,需要传输技术在基础理论、算法设计、工程应用等各个方面取得全新突破。
本书主要对6G无线传输技术进行前瞻性总结与预测。全书分为10章。第1章概述6G的应用场景与技术指标,对无线传输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第2章面向低时延高可靠需求,介绍了以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与Polar码为代表的先进信道编码技术的基本原理。第3章和第4章探讨了6G中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与巨址接入技术,前者有望满足大容量接入需求,而后者可能应用于大连接场景。第 5 章和第6章讨论了6G中的信号波形设计,新型多载波技术有望提升系统频谱效率,而以FTN、OTFS为代表的新型波形信号技术有望拓展6G系统的适用范围。第7章和第8章集中讨论了提升频谱效率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大规模MIMO技术在5G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是6G系统满足高频谱效率传输的基础技术,智能表面技术是改善传播条件、提升6G系统频谱效率的新型技术。第9章介绍了广义极化信号传输技术,从通信系统整体优化出发,介绍了基于广义极化变换的新型信号处理方法,可以提升6G系统容量与频谱效率。第10章介绍了智能信号处理技术,详细讨论了深度学习在无线信号处理中的应用,并简要介绍了语义通信的理论框架与实现案例。第9章和第10章为6G无线传输提供了系统优化的新方法。
本书作者来自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长期从事无线通信领域的教学、科研与标准化工作,对无线传输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有着深刻理解与认识,对信道编码技术、多址接入、MIMO信号处理、语义通信等无线传输的关键技术有着深入的研究。牛凯负责全书统稿并撰写了第1~2章和第10章,戴金晟撰写了第3~9章。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张平院士、吴伟陵教授、林家儒教授的关心和指导,也得到了董超、司中威等老师与张德鑫、李元杰、薛秋林、李青青、孟祥锐、易建忠等同学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的出版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92067202)、面上项目(No.62071058)、青年项目(No.62001049),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8YFE0205501)的大力支持。由于作者才疏学浅,书中难免出现错误以及不当之处,敬请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