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温室
Wintergarten

罗兰·巴特的《明室》也继承了这种形而上追求的衣钵。这是一本哀悼的书,是对丧恸的疗愈,是对与他一起生活了一辈子、已经死去的母亲的呼唤。这本书围绕一张照片展开。巴特对这张照片是那么魂牵梦萦,却并未让它出现在书中。通过这种缺席,照片焕发出光辉。那是一张母亲5岁时在温室里的照片。

母亲就站在温室中靠后的地方,她的脸模糊不清,有些褪色。我顿时激动了起来:“是她,是她,那就是她!”

巴特区分了摄影的两个要素:认知点(studium)和刺点(punctum)。认知点是我们可以从照片中读出的信息,因此具有可研究性。刺点则相反,它不提供信息,从字面看,它的意思是被刺之物,源于拉丁文pungere(刺)。它击中并震撼着照片的观者。

对我来说,《明室》的刺点是书中未出现的、他唯一的所爱——母亲所处的温室。我看出了温室的双重意义。它既是一个象征死亡与重生的地方,也是一个形而上的疗愈丧恸之地。《明室》在我眼中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园,是暗黑冬日里的一道“明亮的光”,是内在于死亡中的生命,是已逝生命之今日重生的庆典。一道形而上的光将暗室转化为明室,转化为一个明亮的温室。

罗兰·巴特喜欢浪漫歌曲。他还去上了歌唱课。我很想听他唱歌。我常常想象,巴特创作的时候会边写边唱,抑或边唱边写。《明室》本身就是一种浪漫的组歌,共有41首歌曲(章节)。其中第29首歌题为《小女孩》。

在我看来,《明室》是另一种形式的《冬之旅》。罗兰·巴特踏上旅程,穿越“亡者国度”,去追寻母亲,追寻他所爱之人。为了寻找母亲的真理,他开始了无尽的漂泊。

在我的观察中,还有一点不能被忽视,那就是我用重回先时(Zeit) 的办法发现了这张照片。希腊人走进死亡的时候是倒着走的:在他们面前的,是他们的过去。我也以这样的方式穿越生命,不是我自己的生命,而是我所爱之人的生命。

温室的照片“就像舒曼陷入精神错乱之前谱写的最后乐章——《拂晓之歌》,其中第一曲与我母亲的心性,也与母亲去世带给我的痛楚发生了共鸣”。《拂晓之歌》是由5首小型钢琴曲组成的套曲,是罗伯特·舒曼一生最后的钢琴作品。在企图自杀的三天前,他曾称这部作品为“描绘清晨即将来临、天逐渐明亮起来的感受”的“歌曲集”。对于这部作品,克拉拉·舒曼起初不知所以:“这又是一组饱含作曲家个人风格但不太好理解的作品,一种完全舒曼式的情绪蕴含其中。”

《拂晓之歌》充满对生命再次觉醒和重生的憧憬。它们是哀悼之歌,听者可以感受到深深的忧郁,它们关涉死亡与重生。舒曼的《西班牙艺术歌曲集》已经唱出了人们对清晨的渴望,对生命觉醒的渴望。

清晨何时,何时到来。

何时,到底何时啊!

那将我的生命从这些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清晨?

她的眼,因为痛苦而如此浑暗,

只见爱的情凄,

不见一丝欢意。

只见新伤摞旧伤,

旧苦续新愁,让我

在漫长的生命中

没有一刻欢愉。

如果最终有那么一天,

请让我看到那一刻欢愉,

我从未见过的那一刻欢愉!

清晨何时到来,

将我的生命从这些束缚中解放出来。

神秘的光晕笼罩着这首《拂晓之歌》。无尽的忧郁到头来要靠谵妄拯救。从不露声色的欢快时刻中,在容光焕发与心醉神迷的瞬间里,慢慢地有一道道光芒射出,它们打破了黑暗,阻断了忧郁。

这里的拂晓,是置于一般意义上的时间之前的“先-时”(Vor-Zeit)。在那里,倏忽的时间、生与死的时间都不复存在。《拂晓之歌》激发并限定了我对花朵盛开的冬日花园(温室)的想象,也奠定了本书的基调。 dwN2W4DU7xCcw1A9kJq94M0CBSZB6zVm9yYOlzmQ8UhduRBBJgHIrtlwbHDCp6m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