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纲》的写作中,打开一个新的笔记本常常促使马克思重新聚焦。这就是这里发生的事情。马克思的焦点一下子转向了财富,这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它在物质上以货币形式实现,“货币实体就是财富本身,后者既作为财富特殊存在方式的抽象,又作为财富总体” 。马克思在其他地方明确区分了财富和价值,但在这里,这种区分还隐而未现(我觉得部分原因是价值理论尚未得到充分发展)。“交换价值构成货币实体,交换价值就是财富。”同一切与商品的特殊性相联系的财富相反,货币“是财富的一般形式”,即便特殊商品构成财富的实体。因此,在货币的第一个角色中,货币本身就是财富;在其他角色中(与商品的关系中),货币是财富的一般物质代表。“因此,货币是商品中的上帝。” 当《福布斯》列出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的资本家名单时,它不仅通过他们控制的货币数量来衡量他们的财富,还通过他们所拥有的财产或资产(股票和股份,房地产,商品,知识产权,以及一整套无形资产如声誉等)的货币价值来衡量他们的财富。这就是马克思把直接财富(货币)同商品形式的财富的货币化表现结合起来所得出的总财富。
马克思这里的分析语言是完全不同的。它实际上关乎与货币拜物教有关的人类学、心理学,以及这种拜物教意味着什么。马克思的语言有些复杂,所以我试着把其中的要点分离出来。马克思说,货币代表“商品的天上的存在,而商品代表货币的人间的存在。每种形式的自然财富,在它被交换价值取代以前,都以个人对于对象的本质关系为前提,因此,个人在自己的某个方面把自身对象化在物品中” 。另一方面,货币在流通之外有一种独立的存在。“作为个别化的可以捉摸的对象,货币可以偶然地被寻求,被找到,被偷盗,被发现,因而……被单个的个人所占有。”它从充当流通中的尺度和中介这样的“奴仆”角色,“一跃而成为商品世界中的统治者和上帝” 。虽然它同个人的最初关系表现为纯粹偶然的关系,但是由于这种性质,它仍然“赋予个人对于社会,对于整个享乐和劳动等等世界的普遍支配权” 。
金钱成为欲望的物神崇拜对象。这一思想可以回溯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在那里对资产阶级社会中的货币权力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货币代表了我权力的范围。我很丑,但如果我有钱,我可以“购买”漂亮的女人,这样我就不再显得丑了。我是坏的、不诚实的、无良的、愚蠢的,但是钱是尊贵的,因此,有钱人也是尊贵的。我缺乏才能,但是我可以花钱让聪明人为我服务,所以我显得很聪明。马克思在这方面做了详尽的论述。
“因此,货币不仅是致富欲望的 一个 对象,而且是致富欲望的 唯一 对象……致富欲望本身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欲望,也就是说,它不同于追求特殊财富的欲望,例如追求服装、武器、首饰、女人、美酒等等的欲望,它只有在一般财富即作为财富的财富个体化为一种特殊物品的时候,也就是说,只有在货币设定在它的第三种规定上的时候,才可能发生。” 然而,这种对货币的欲望是“一定的社会发展的产物,而不是与 历史产物 相对立的 自然产物 ”。马克思强烈反对那种普遍的常识性观点,即人的贪婪是自然的,因此是不可避免的、铭刻在我们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中的、无法被消除的。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他指出,古代人是如何鄙视货币的,认为它天生就是邪恶的,常常把它称为万恶之源。马克思注意到,对货币的贪婪同享乐主义或吝啬具有历史性的区别。他还指出,对货币的贪婪“必然导致古代共同体的没落” 。这种敏感度在马克思的历史观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货币本身就是 共同体 ,它不能容忍任何其他共同体凌驾于它之上。” 马克思注意到了货币化对古代世界的破坏。货币越是作为第三种角色发展起来,越是作为生产资料,“就越是表现出他们的共同体的没落”。或者正如他在后面所说的那样,“凡是在货币本身不是共同体的地方,货币必然使共同体瓦解” 。
万物的货币化,似乎是资本作为一个总体的无声的演进规律。新自由主义时代见证了这一规律的作用发挥所取得的令人敬畏的成果。诸如健康保障、教育一类的权利,已经转化为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的商品。它们已经被货币化了。“货币欲或致富欲望必然导致古代共同体的没落。” 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货币不可避免地突然出现在它的第三种规定上,而且货币在这种规定上越发展,就越是表现出他们的共同体的没落……货币的简单规定本身包含着这样一点:货币作为发达的生产要素,只能存在于 雇佣劳动 存在的地方” 。在这种条件下,货币成为“发展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主动轮……古代意义上的货币占有者已被工业的发展过程所瓦解” 。
“作为 一般财富的物质代表 ,作为 个体化的交换价值 ,货币必须 直接 是一般劳动的即一切个人劳动的对象、目的和产物。劳动必须直接生产交换价值,也就是说,必须直接生产货币。”请注意,马克思将雇佣劳动直接与交换价值(货币)而不是价值联系起来。“因为每个人都想生产货币,所以致富欲望是所有人的欲望,这种欲望创造了一般财富。因此,只有一般的致富欲望才能成为不断重新产生的一般财富的源泉。” 货币形式的利润显然是推动这种财富创造的主要动力。但实现它的主体是雇佣劳动,因此,货币化进程与雇佣劳动的历史性形成联系在了一起。这引导马克思构建起如下的试探性表述。
“资产阶级社会的基本前提是:劳动直接生产交换价值,从而生产货币;而货币也直接购买劳动,从而购买工人,只要后者在交换中让渡自己的活动。因此,一方的 雇佣劳动 和另一方的 资本 ……” 在这里,马克思终于开始把资本和劳动的阶级关系纳入视野。但他坚定地坚持自己先前的主张,即在他的研究的这一点上,他不想“涉及”这一关系。他仍然完全专注于货币形式的矛盾:
死抱住货币的一种抽象规定,而无视这种规定中所包含的矛盾,——这种幻想在个人的背后赋予货币以这种确实神奇的意义。实际上,货币由于这种自相矛盾的、因而是幻想的规定,由于货币的这种抽象,便在社会生产力的实际发展中成为如此强大的工具。
马克思总结道:
所以,货币同时直接是 现实的共同体 ,因为它是一切人赖以生存的一般实体;同时又是一切人的共同产物。但是,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在货币上共同体只是抽象,对于单个人来说只是外在的、偶然的东西;同时又只是作为孤立的单个人的个人满足需要的手段。古代共同体以一种完全不同的个人关系为前提。因此,货币在其第三种规定上的发展,破坏了古代共同体。
生产方式从一种向另一种的转变(这就是我们在这里所看到的)包含着复杂深远的创造性破坏。
马克思没有研究阶级关系,而是回到了对货币作为财富表现的确切形式的关注。铸币作为一种流通手段,发挥着很好的作用,但它带有国家性、地方性特征。货币的普遍形式在于金银货币商品。“只有这样,它才是 一般 财富的物质代表。因此,在重商主义那里,金银被当作是衡量各个不同共同体的实力的尺度。” 尽管重商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已被抛弃,不再是一种恰当的资本经济理论,但时至今日,“尽管现代经济学家自以为比重商主义高明,但在1857年普遍危机时期也和在1600年一样,金银又完全出现在这一规定上” 。
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停了下来,简要地思考了一下他已写的一切如何与他心中的计划相结合,从而写出一部关于古典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运动规律研究的巨著。显然,他把在这里已搜集到的材料作为他设想中著作的第一部分的基础。
生产的内部结构构成第二篇。[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上的概括构成第三篇,[生产的]国际关系构成第四篇,世界市场构成末篇;在末篇中,生产以及它的每一个要素都被设定为总体,但是同时一切矛盾都展开了。于是,世界市场又构成整体的前提和承担者。于是,危机就是普遍指示超越这个前提,并迫使采取新的历史形态。
这是《大纲》中的第二个计划。很明显,关于国家和国际关系的著作不见了,世界市场状况作为《资本论》的背景出现,而不是出现在英国产业资本的前景中。但是,有趣的是,对总体、它的要素和它的矛盾的关注,牢牢地构成了马克思研究的框架。
《大纲》中“货币章”的剩余部分讨论了这样一些小问题:铸币和货币商品的关系,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如何保持稳定,货币如何在世界舞台上发挥职能。同时,马克思注意到了货币如何依赖其作为价值尺度和交换手段的职能,即便当货币跳出这些角色、否定这些职能,并扮演其作为资本的第三种角色时,它仍然依赖于这些职能。马克思还讨论了货币囤积(作为一种虚假的积累形式)与货币流通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已经为分析货币复杂性和围绕货币用途而形成的拜物教奠定了基础。当今时代推动了万物的货币化,宣告了资本演进的加速,资本的要素甚至在马克思的时代就已经有目共睹了。
几年前,我和一些大学生坐下来,问他们获得学位后想做什么。他们的答案都是:想赚到足够的钱,过上好日子。没有人表示有兴趣或雄心去做任何特别的事情。货币限制了他们的雄心。凯恩斯曾经评论过导致这一切的心理机制。他期待有一天“财富的累积已经失去了高度的社会重要性”,到那时“社会的风尚也将发生重大变化。有许多伪道德原则已经使我们受累了二百年,在这些原则下,我们把人类性格中某些最可厌的成分抬举了起来,看作是最高品质;到那个时候,就可以把它们推翻。对金钱的动机,那时我们就可以有胆量按照它的真值来评价。同样是对金钱的爱好,有的由此造成了占有欲,有的则以此作为享受与维持现实生活的手段,两者是大有区别的;那时对前者的真相就可以有所认识,那是一种可憎的病态,是一种半属罪恶、半属病理的性格倾向,是人们要在怀着恐惧的心情下交托给精神病专家处理的。凡是要影响到财富分配、经济报酬以及经济处分的那些社会习惯和经济设施,不管它们本身是如何地使人憎恶、如何地有欠公道,只是由于它们对资本积累的推进极端有利,我们即不惜以任何代价来加以支持;到那个时候我们将无所顾虑,把它们完全摈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