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祈求神灵保佑可以体现出一件事情的重要性,比如一场战斗、收割庄稼或建造新居。
婚礼也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新人并不是互相立下誓言,而是在向神灵发誓。他们死后,神灵会做出审判。宗教帮助我们认识到婚礼的分量和特点。
今天,婚姻的宗教色彩已经淡化,这也使我们陷入困境。想要凸显婚礼的特殊,只能采用宗教仪式,但我们又对宗教不感兴趣。我们想要抓住婚姻的本体意义,但其深埋在宗教仪式之下,难以发掘。
我们目前面临的难题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可以称之为“糟糕的世俗化”。传统上,宗教做了两件与众不同的事情。第一,对死亡和宇宙起源进行解读。第二,在人生的重要时刻举行盛大的仪式。洗礼、婚礼、葬礼和宗教节日——宗教不断引领我们进入关注本体的时间。凭着独到的艺术形式和建筑风格,宗教让我们暂时脱离了日常生活,纵观整个人生。
世俗主义通过质疑神学主张而获得发展,但与此同时,世俗主义也抛弃了可以安慰人心灵的宗教仪式。神学就像洗澡水,宗教仪式就像孩子,世俗主义就是把孩子与洗澡水一起倒掉。世俗主义认为,宗教是仪式的守护者,抛弃了宗教之后,在人生的重大时刻,我们就不再需要盛大的仪式。但从本质上来讲,离了宗教信仰,仪式也可以存在。探究本体——也就是说宏观地审视人生——没必要扯上摩西十诫或者鬼魂亡灵。
理想的世俗化要在摒弃神学思想的同时,保留宗教仪式的精华之处。宗教之中确实有许多有益的、具有创造性的奇思妙想,不应该只留给那些碰巧相信神学的人。当务之急,是从看似一切都不再可信的东西里,拯救出仍具有启发性的那部分。
在这本书里,我们将详细描述一场婚礼仪式,通过非比寻常的话语、行为和规矩,洞察婚礼的本体——关键是,其中不包含神学思想。我们相信婚礼上要字斟句酌;举行婚礼的场所(最好)代表着天长地久;司仪应该有点权威;大家不能穿平时的服装;新人要承认自己的不足,并认识到对方的不足(但依然愿意与之共度一生)。总之,我们得意识到婚礼的重大意义。从长远来看,婚姻有益于我们自己,也有益于社会和后代。尽管,婚姻确实有它的可怕和沉重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