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从理性到本能

“对本能的盲目仰仗实在不利于获得幸福。”

我们真该同情自己。寻找真爱,道阻且长,何况还是条少有人探索、画路标的新路。我们以现在的方式寻觅伴侣,满打满算也不过二百六十年。就如何建立亲密关系而言,我们仍处在探索阶段。踩过的那些坑还都历历在目。

在过去的大部分时间里,亲密关系有两点与现在截然不同。首先,人们结婚并非因为爱情,而是出于地位、金钱、家务技能和颜值等诸多因素的考量。人们更加不指望自己会爱上伴侣,能够做到在婚姻中相互忍受就算是烧了高香。人们所缔交的婚姻关系,可称为理性婚姻。其次,找伴侣一点不需要自己操心,全靠家庭以及更广泛的社会网络代劳。自会有人按照诸多“客观”标准为我们把关,而我们要做的只是静候佳音。

可好景不长,在18世纪中期的欧洲,悄然开始了一场后来传遍世界的思想革命,它就是所谓的浪漫主义运动。浪漫主义宣称,亲密关系唯一的真实基础是强烈的爱。所有现实考量(诸如下一代、地位、财产)要么可以忽略不计,要么与亲密关系无关。理性婚姻从此让位于感觉婚姻。时至今日,我们可以自己选择伴侣而不必顾及别人,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别想左右我们。寻觅理想伴侣如今得靠本能,而不再依赖理性。

“跟着本能走”的观念,也开始在情爱故事中变得举足轻重。曾几何时,“坠入爱河”的感觉被认为是一时发昏,如今则成了度过半个多世纪美满婚姻的可靠向导。连这一感觉的到来都笼罩着神秘的色彩:变幻莫测,说不清道不明,更不受意愿摆布。它只在某人出现时突然降临,至于缘何如此,实非意识所能解。像文学艺术作品中反复描述的那样,爱情降临的征候包括但不限于:心跳加快,感觉像是不偏不倚地一下子堕入“此生唯一”的怀抱,辗转难眠,忍不住(跟几乎所有人)滔滔不绝地谈起所爱之人,渴望和“此生唯一”一起听音乐、亲近大自然。

浪漫主义始终坚信本能的吸引力,这听起来颇令人动容,有时还挺振奋人心,但细细想来又问题颇多。与我们对爱情抱有的期待相比,我们生活的大部分结局往往都极其令人失望。只消看一眼关于婚姻不幸和婚姻破裂的统计数据,我们便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即想要单凭本能的指引找到理想伴侣,实在有些异想天开。我们对本能的盲目仰仗实在不利于获得幸福。我并非主张回到理性婚姻,但我们的确是时候去寻找一个超越本能关系的未来了。在人生学校里,我们期待并且正努力为我们所谓的心理关系创造行之有效之法: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学的精华将被运用到寻找和维持亲密关系的复杂课题中。 Egs1Xu8lWqfx3iHORe66Eqb6qiAeWMjyHdZWbGyXam1/etIxxJPhu/gJKLh0d0Et



一、我们为什么会爱上特定的人

“若想拥有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我们必须学会理性地审视浪漫爱情的召唤。”

将本能地被某类人吸引解读成单纯的神秘,是件挺诱人的事。说真的,对自己的感觉不加分析,只怀着敬畏和任其摆布的心态听凭本能驱使,的确能给人一种很“浪漫”的感觉。

然而,我们的感觉并不像期待的那样睿智而神秘。大多数时候,感觉会将人引入歧途。对某人最初的怦然心动,鲜少预示着令人满意的长期关系。若想拥有高质量的亲密关系,我们必须学会理性地审视浪漫爱情的召唤。这无关乎弃本能于不顾,只关乎如何在本能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说起爱情之本能,最值得玩味的莫过于它那份独特的讲究。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入我们的眼,人往往只被自己的“类型”牵着鼻子走。很多追求者的“硬件”堪称完美,但照样被我们拒绝。我们也说不清楚他们究竟有什么不足之处,只好弱弱地说一句“感觉不对”,勉强以此作为解释。相反,我们会鬼使神差、义无反顾地奔向条件不尽如人意的追求者,至于原因,则完全超出意识可解释的范围。我们竟能挑剔得如此匪夷所思!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爱上特定的某些人?为什么人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类型?又是什么主导着我们的沦陷?答案拆解出来无非有以下三点。 1d7/wrQtosxcAycnsyxRhvMNjHRUaT9vXsLi8QWCZgXAoj+O0MWZXIKYr/BeTe0B



1.完善的本能

爱情中最强大的驱动力之一是完善的本能。归根结底,人都是不完整的。我们的性格欠缺多种品质,既有心理上的,也有身体上的。有人不够心平气和,有人欠缺创造力,有人知易行难,有人不善机变,有人内心脆弱,有人不够敏锐。仿佛我们内心深处认识到了这种不完整性,于是每当靠近拥有这些品质的人时,便会被深深吸引。通过爱与被爱,我们渴求弥补缺陷,完善自我。

由于每个人的短板各有差异,因此有魅力者的特质也不尽相同。某些追求者身上的特质之所以没办法点燃我们的热情,很可能是因为我们自身已然具备这些品质,比如我们大概不会钟情于和自己一样静默如谜的恋人,总没人打破沉默着实别扭,我们可能更需要随时随地能想出新点子且性格不羁的人。我们对恋人的品味会因自身缺陷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爱情中的此种吸引力机制跟设计风格的吸引力机制如出一辙。就建筑与装修设计而言,各风格入各眼的底层逻辑依旧是完善的本能。我们所谓的“美丽”的地方(就如所谓的“有魅力”的人)往往具备我们自身渴望而未得的特质。就拿以下这两座风格截然不同的建筑来说,我们对哪一座更为倾心,通常取决于自己缺乏哪座建筑展现的相应特质。有的人缺乏活力激情与华贵之气,且困于生活的单调乏味中,活得如苦行僧一般,大概率会醉心于维也纳圣彼得大教堂的富丽辉煌;而有些人焦虑于自己沉不住气、静不下心,日子过得杂乱无章,总如上了发条一般不得闲,可能更为奥格斯堡圣莫里茨教堂的大道至简动容。

维也纳圣彼得大教堂,1733

奥格斯堡圣莫里茨教堂,2008—2013 1d7/wrQtosxcAycnsyxRhvMNjHRUaT9vXsLi8QWCZgXAoj+O0MWZXIKYr/BeTe0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