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物构成的关系,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人来读,为什么他们不会在阅读过程中,被那深深的哀伤冻伤,至少没有被逼退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显然很多人读下去了,而且还愿意口耳相传呼唤别人也来读,这本书才成为一个社会现象,乃至社会事件。
难道是因为小说中另外一个角色,那个常常疯疯癫癫做出大胆行为、讲着别人不一定能理解的话的小林绿?只有她,身上没有沾染那份莫名其妙掉入井中的慌乱、失序与哀凉。
然则,在这样一群陷入井中挣扎着的人之间,小林绿是什么?或说,她有什么力量,不只介入他们的世界,还进而改变了这个世界原本的架构呢?
我相信书中有一段话,藏着重要的答案,那是收到玲子姐告知直子状况恶化的信之后,渡边在心中对着死去的朋友说的:
喂!木月,我想。我跟你不一样,我是决定活下去的,而且决定尽我的力好好活下去。……为什么呢?因为我喜欢她(直子),我比她坚强。而且我以后还要更坚强,更成熟。要变成大人喏。因为不能不这样。我过去曾经想过但愿永远留在十七或十八岁,但现在不这么想了。我已经不是十几岁的少年了哦。我可以感觉到所谓责任这东西。木月你听好哦,我已经不再是跟你在一起那时候的我了。我已经二十岁了哦。而且我不得不为了继续活下去而付出代价。
“我可以感觉到所谓责任这东西。”这正是看来疯疯癫癫的小林绿身上最珍贵的东西。她从来没有逃避过活着应该要承担的责任,不管这责任看来多么不吸引人。她和姐姐两个人轮流看店、照顾病中的父亲。她很累,也很寂寞,会对渡边说:“我,现在真的累得要命,希望有人在旁边一面说我可爱或漂亮,一面哄我睡觉。只是这样而已。”但她没有逃避,也不是要逃避:“等我醒过来时,就会恢复得精神饱满,再也不会任性地要求你做这种无理的事了。”
相较于小林绿,小说中的其他角色,都缺乏这份活力,这份勇气,这份认定并选择坚强活下去、愿意为了活下去而付出代价的精神。这份精神感染了渡边,应该也就是这份精神撑住了这部哀伤的小说,让读者能不绝望地、保持兴味地一直阅读下去吧。
《挪威的森林》结束在这样一句话上:“我正从不能确定是什么地方的某个场所正中央继续呼唤着绿。”
我们谁都不能确定生命走到这一步究竟是哪里,没有把握下一步会不会就掉进那个草原的井里。我们需要勇气,我们也就自然地羡慕像小林绿这样理直气壮坚决活下去的人。《挪威的森林》写出了我们的懦弱,以及我们想要呼唤的勇气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