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的零部件,都是原有的供应商提供,但是过去几年,我们有了新需求,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他们都没有跟上,怎么办?要么我自己来,要么与合作伙伴一起开发。”梁伟强说。中国人对新事物强烈偏好,对新鲜事物接受是最快的,但是原有的供应商都是按照他们的步伐在走,广汽不得不采取“自研+合作”的策略。
这种策略,无形中推高了新兴供应链伙伴的位置,而随着供应链与车企一起在创新上不断突破,实现了用户体验上的飞跃之后,差异化乃至领先性的变革,自然而然就发生了。
2023年,中国车企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新能源车在国内的销量,从2014年的不足10万辆跃升至突破900万辆,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出口量达到120.3万辆。在新能源车的助力下,国产品牌车2023年上半年在国内市场占比首次突破了50%大关,同时,汽车出口总量突破491万辆,同比增长近58%,继2022年超越德国后,再次超越日本,中国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
在整个产业努力了几十年之后,历史性的一幕,突然就这么降临了。梁伟强并不感到意外,在他看来,这个过程在燃油车时代就在进行了。新能源时代,中国的“三电”低成本、高质量、领先性毋庸置疑,而这背后,离不开整个产业链创新体系的支撑。
“广汽一直有创新管理的基因,例如,我们把创新的业务做了一些区分,业务层面主要分技术创新、平台开发、整车项目三个领域,每年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创新。”梁伟强说。
广汽自成立以来就建立了创新研发体系,不仅会对车的每个领域(如车身、电器、底盘、智联等)进行短、中、长期的规划,每年还会根据“五看三定” 原则进行阶段性的更新,进而确定哪些技术应该怎么发展,如何进行布局。
这种模式,更类似风险投资,在容错、试错的机制下,很多技术路线未必都能落地、都能做得非常好,但是,一旦某项技术创新取得了成果,就会进行平台开发,继而进行整车搭载。全新的“车云一体”星灵架构,就是这么演进过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引入互联网的理念和能力非常重要。“除了产品、平台的合作,更多是学习了互联网的一些思想,包括开发的流程中,‘敏捷式+瀑布式’的开发双结合,赋能广汽的产品力。”梁伟强说。
星灵架构
而在李博看来,这种相互学习的过程,他们摸索了六七年的时间,“我们去帮车企做数字化转型时,很明确地把自己定位为‘助手’,但是落地过程中,切入口并不好找”。
比如说,在互联网公司里,大家都习以为常的统一的用户账号(ID)体系,在车企内部则散落在各个车型、App(应用程序)上,这个梳理过程非常漫长,但又必须去做,如果不能建立统一的ID,不可能具备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能力。
正是从这种基础功能入手,逐项梳理下来,李博发现,车企数字化是个系统过程,比如,统一的线上社区服务体系,支撑经销商服务体系、呼叫中心能力、业务运营能力、互联网运营能力等等,以及智能座舱系统OTA 、系统安全的能力,都需要一个一个功能、产品去打造。
“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从产品到平台,最后是支撑整个研发、开发体系的系统能力,也变成了落地的数字化产品或功能。”
李博说。双方的团队,以前是互联网人讲互联网,车企人讲车企,很难对话,最终随着双方人员的能力成长,实现了融合,找到了默契,“看到互联网公司数字化管理方式、方法在车企里落地,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就是因为广汽有这么多创新的机制,我们才能在几年前开始策划,并持续投入,打造这么多产品和能力。”梁伟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