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货,不是行货的货叫做水货,学名叫赝品,俗称假的。这词儿放在荆轲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荆轲在《史记·刺客列传》中笔墨占的最多,他是春秋战国影响力最高的刺客。据此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不计其数。究其历史原因,不过是因为刺杀的对象是后来统一全国的秦王嬴政,所以名声响亮罢了。如果刺杀的是某位村长,绝对不会名垂后世。
荆轲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卫国人称呼他庆卿,到燕国后,燕国人称呼他荆卿。职称倒是不老少,可惜实力很一般,完全是靠炒作起家。来看下他是怎么炒作的。
荆轲的爱好有两点,一是读读小人书,二是练习击剑,没准发展好了还能参加奥运会,为国争光。
荆轲的剑术有两下子,仅限于理论平面上,凭着剑术游说卫国总统——卫元君。人家卫元君能当上卫国总统,还是很又能力的,一眼看穿了荆轲是个纸上谈兵的料,所以没信任他。
荆轲心想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卫元君你个老眼昏花,不识英才,大爷还不在你这里干了,卷行李——走人。
去哪儿呢?这是一个问题。拜访名人借此提高自己的名声,这一条成名的捷径。于是荆轲到了榆次。(今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地区)榆次地方不大,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也,榆次有位仙,当时巨牛无比的剑术名家盖(gě)聂,名震天下,剑术了得。
荆轲慕名而来,与盖聂论剑。远道而来不为别的,大家都是剑客,切磋切磋,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论剑有两种意思,一是论剑道,开个座谈会,大家在理论上阐述下各自的观点见解。二是干脆比试比试,谁赢了谁的剑道就是真理。
前提说了荆轲喜欢读书,也算是个读书人。读书人的本事在嘴上,不喜欢动武。荆轲海阔天空云山雾罩的侃了一会儿,什么南山打过虎,北山杀过狼之类,惹的盖聂很生气。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盖聂人家是成名剑客,很有绅士风度,没反驳他一句,只是白眼斜视着他,放着冷冷凶光。这是一种很不友好的举动,当然荆轲也看得出来。荆轲也不是一般剑客,从盖聂凄厉的目光中,得知盖聂绝不是普通的剑客。自知不是他的对手,灰溜溜地走了。可能走了很远了还说了一句,你等着!
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得出来,盖聂非比寻常,而期盼已久的两强对决,荆轲令人大失所望。
有人劝盖聂把荆轲叫回来,人家不远千里前来,别管来干什么,我们总得尽些地主之谊,请人家吃顿饭。盖聂说话了:“刚才他说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不靠谱。我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在说一句,小心大爷在你身上刺个透明的窟窿。小学还没毕业!敢跟我来论剑。去找找看吧!他应该走了,还敢留在这里。”派人到旅店处询问房东,得知荆轲已打车跑了。(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看来荆轲逃跑的功夫倒是很有造诣。
派去的人回来报告,荆轲果然走了,这是为什么呢?
盖聂沉声道:“很简单,刚才我用眼睛瞪他,他害怕了。这种靠炒作起来的伪劣产品,本就没有什么本事,还敢来跟我论剑,切!”
荆轲离开了榆次,来到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荆轲没事瞎溜达,见树下有一群人在下棋,闲着没事凑过去看看。开始是支招,后来干脆自己上。
荆轲与地头蛇鲁句践下棋,因为谁先手谁后手的问题发生争执。本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可是放在民族之间就会成为冲突,放在国与国之间就会引发战争。事无大小,关键是看放在什么样的背景条件下。两个人之间的事,最多是抄起扁担干了,然而荆轲能忍常人不能忍。
鲁句践心里不舒服怒而叱之,“哪儿来的山炮,滚远点……”
该出手时就出手!好汉豪杰当由此风骨,荆轲没有,嘿而逃去,就是嘿嘿一笑跑了。本来可以出手的,太令人失望。或者是荆轲剑术登峰造极,怕一出手见血封喉吧!出门在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这一天,阳光明媚,碧空如洗,荆轲梦游到了燕国。这里的父老乡亲那般的和蔼可亲,就在这儿不走了。
荆轲在这条街上住了下来,渐渐地与一卖狗肉的交上了朋友,又和擅打击乐手高渐离称兄道弟。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荆轲能和一个狗屠结交为友,是因为他们都身怀利器,臭味相投。至于高渐离,人家好歹是个乐手,有一技之长,为人豁达与荆轲合得来。
他们三人没事就在街上吃烧烤,喝点酒,然后侃大山。喝多了,开始耍酒疯。
我把喝多的人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一是酒后无德型,打爹骂娘,天下老子最大,皇上二大爷都不放在眼里。二是亢奋型,滔滔不绝,醉话连篇,将他那点光辉事迹翻来覆去的讲了八百六十遍,唯恐村里的男女老少不知道。三是抑郁型,典型表现是睡觉。喝多了,我什么也不说,表情呆滞,倒床上呼呼大睡,火星撞地球跟我也没一毛钱关系。最后就是情绪失控型,或哭或笑,或喊或闹,或唱或跳,这个类型表现比较复杂,呈现多样化发展,根据酒量的多少可能爆发如跳楼、喝药、裸奔等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荆轲他们三人喝醉了,显然是最后一种类型。
谁让人家高渐离有手艺,会击筑。(筑:古代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有说有笑,或哭或闹,高渐离击筑,荆轲唱歌,在大街上旁若无人肆无忌惮。
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为人深沉稳重,喜欢读书(沉深好书),城府很深,游历多个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重的人相结交。这样一来,荆轲给自己发迹提供了良好的人脉关系。他与狗屠夫、高渐离在街市上旁若无人的自娱自乐,无非是在吸引别人的注意,尤其是当地著名人士的目光,所以说这是古代版的炒作。
炒作的很有效果,对布衣平民来说,成名发迹需要有个机会。
田光给了他这个机会。
田光,燕国著名隐士。(其实也是水货)喜欢在家里憋屈,就是眼神不太好,也难怪岁数大了难免有些老花眼,所以他没看出荆轲是水货。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田光懂得,所以他隐藏在闹事中,别人以为他是普通公民,殊不知他却有着很深的政治背景。田光凭借多年的人生阅历感觉到荆轲是不甘于平庸的人。(知其非庸人也)
荆轲见到田光那一刻,醉酒忽然清醒,在他面前是个道貌岸然双目灼灼的老人。
老人举止不一般,田光问道:“你是荆轲?”
“在下正是。”
“老朽田光。”田光郑重地说,“燕国非著名隐士。”他不是平庸的人,早晚有一天他会干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来。田光默默地告诉自己,所以友好的善待荆轲。(善待之)
是英雄,必要有光辉事迹,得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才算得上英雄,没事儿拳打敬老院脚踢幼儿园,这些人只能归类为人渣。
没过多久,适逢在秦国作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这是铸成“荆轲刺秦王”的导火索。
太子丹出生在战国时代是宿命的悲哀,他的主要工作是做人质和不停地做人质,最后被杀。
燕太子丹曾经在赵国做过人质,与秦王嬴政是发小,关系不错,他们两个也可能发过“苟富贵,不相忘”之类的誓言,然而誓言说起来很容易,通常很难实现,等到嬴政做了秦王,太子丹又到了秦国做人质。
都是哥们,怎么的嬴政你不得照顾照顾我。燕太子丹这般想着。嬴政很讲究,非常照顾太子丹,一日三餐,粗茶淡饭,睡的地方也很好,冬冷夏热,采光良好,遇到下雨天还得到外边去避雨。
秦王的性格极端,他对人没有感情可言,少恩,而有虎狼之心。可想而知一个在娘胎里就遭受蹂躏的人,长大成人后对人该是种怎样的态度。
太子丹非但没有得到照顾,秦王反倒是对他冷嘲热讽,这令太子丹深深地感到世态炎凉,种下了仇恨种子。“都是道上混的,没必要对我一个弱国太子这般绝情吧!嬴政我算是看透你了,不杀你难消我心头之恨。”燕太子丹心中暗想。
于是逃回燕国,当了多年人质逃跑的功夫早已练就的炉火纯青。
太子丹是个有思想有头脑有报复有理想的四有新人,回国后开始致力于刺杀秦王的计划。燕国弱小,力不能及。此后秦国出兵山东,攻打齐、楚和三晋,蚕食诸侯。战火将要波及燕国,燕国君臣唯恐大祸临头。
分析天下局势后,太子丹得出了高明的结论:眼下,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打败秦国。为此深为忧虑,特地请教他的老师鞠武。
鞠武说:“秦王不可动!”鞠武这老头不糊涂,分析了一通,秦国势力遍及天下,太子你因为被欺负就去触动秦王,蚂蚁吃恐龙,你这不是找死吗?
“那你说我们能怎么办?”太子丹有些怒。
鞠武不愧是太子的老师,胸有丘壑,城府很深,想了良久,沉吟道:“容我在想想”。(请入图之)老头很有心计,“请入图之”这句话弦外之音是在点着太子丹,只是没有言明,太子丹也不弱智,他当然知道——除了刺杀秦王,别无他策。
过了不久,秦将樊於(wù)期(jī)得罪了秦王,知道点儿秦王的隐私,怕被杀灭口逃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并让他住了下来。鞠武见事情不妙,劝太子丹说:“这可不行啊!”
“为什么?”
“太子你想想!秦王生性凶暴,他若听到樊将军住在这儿,难免要造成秦国攻打燕国的借口,后果不堪设想。我建议赶快送樊将军到匈奴去,以消除秦国攻打我国的借口。然后向西与三晋结盟,南联齐、楚,北与单(chán)于和好,形成合纵之势,以抗秦国。”鞠武说得很有道理,他的担心也是有必要的。然而太子丹却反驳说:“时间太长了,我等不了。樊将军穷途末路投奔于我,我总不能因为迫于强秦而抛弃朋友,那样做人不地道。不知老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没有!”鞠武回答得很简洁,“太子,你这样做太危险了,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安危,我无话可说……”
不论鞠武怎么劝太子丹并不感冒,一副“我就这样你爱咋咋地”的神态。鞠武也没招,他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当你想不出更好的方法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这个问题抛给别人。鞠武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向太子丹推荐了隐士田光。
经过一番交涉,田光前来拜会太子丹。
太子丹对他很客气,退为引路,跪下拂座,给予燕国最高礼遇。“燕国与秦国势不两立,老先生,您看有什么好办法吗?”
田光明白太子丹的言下之意。“我都一把年纪了,精力衰竭,大事做不成。况且,我已不做大哥好多年……”
太子丹说:“眼下如此,作为燕国公民不能不为国家着想!”
田光说:“还是机会留给年轻人吧!”
当你办不成大事的时候,最后好的方法就是把这事转交给别人。
田光向他推荐了勇士荆轲。至此荆轲终于有用武之地,真正的踏上了政治舞台。
太子丹感慨万千,临行前说出一句要了田光性命的话:“国家一级机密,勿要泄露。”
田光心想,“我一把年纪了,混了一辈子,口碑不错,不能令人怀疑我的人格。”田光把事情的原原本本告诉了荆轲,之后横剑自刎。他用鲜血诠释着人世间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田光死了,他是整个刺杀计划中牺牲的第一人。
第二个是樊於期。
荆轲是有勇有谋的人,他知道达成一件事,需要有计划策略。
太子丹的谋略是:重利诱惑秦王。
荆轲犹豫了一下,容我想想。想想是对了,荆轲没想到刚一出道就接了这么大的活儿。荆轲总不能听说要刺杀秦王,就像影视作品中演的那样,慷慨爽快,义愤填膺,好,发给我个扁担,干了。如果是这样的话,荆轲就不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水货。虽然是水货,但他也是水货中的行货。荆轲说了些才能低劣,不能胜任的客套话。毕竟那是掉脑袋的事情,不能不设身处地的为自己考虑考虑,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太子丹见状好言说了三千六百句,没甚效果,最后竟然跪下。
这招太狠了,换了谁都会同意的。
荆轲答应了。
此后荆轲过上了小康生活,住别墅,开小车,有吃又有喝,美女随便选,此地人生安乐窝。过了很久,没见荆轲有行动的意思。(久之,荆轲未有行意)
其时,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入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当时的形式兵临城下。
盲人骑瞎马——处境相当危险。
太子丹急了!
《史记》中对荆轲性格概括为“深沉好书”,荆轲迟迟不动那是有原因的,只是缺少条件,其性格深沉可见一斑。荆轲道出了其中原委。“在我看来太子‘重利诱惑秦王’的谋略固然很好,但还缺少一个人的头颅。”
太子丹一怔:“谁?”
“秦将樊於期。”
“什么?”太子丹以为听错了,没有的确是樊於期,太子丹脑际嗡的一声一片空白,“那怎么行,这不行,绝对不行!”
荆轲解释道:“重利诱惑秦王,固然很好,可是天下都将是秦国的了,秦王在贪,还在乎这点蝇头小利吗?秦王悬赏千斤封邑万户来购买樊於期首级,足可见他不是一般人物。如果得到樊将军的脑袋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一并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高兴接见我。”
太子丹不忍,“还是想想别的办法吧!”
“好的!我在想想!”荆轲知他不忍心也没有跟他争辩,私下找到樊於期。
樊於期原为秦将,知道秦王私生活的事儿,被一路追杀,弄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的下场,迫害的惨不忍睹。樊於期对秦王恨之入骨。(痛于骨髓)
“现在我有一个可以帮你报仇的方法。”荆轲胸有成竹地说。
“什么办法?”
“我去刺杀秦王。不过,得借你身上的东西一用。”
“什么东西?”
“你的头颅。”
“好,给你!”樊於期是个被仇恨逼疯了的人(日夜切齿腐心),只要能杀了秦王报仇,死又何憾?于是饮剑自刎,刚烈之人也,他是刺杀计划牺牲的第二位仁兄。
事实已成为事实,纵然太子丹极其悲哀,有一百二十个不愿意还是无法挽回,樊将军已经死了,无奈只有将首级封于匣。
刺杀的基本条件已具备,眼下只剩下寻求利刃。
刺杀是大事,何况对象是秦王,所以匕首的质量一定要有保证,绝对不能拎着西瓜刀就上了。
匕首出自名家之手——赵国徐夫人。
徐夫人,姓徐名夫人,不是姓徐的夫人,他是个地地道道的男人,有手艺的爷们儿。他打造的这把匕首甚是了得,不仅锋芒毕露,而且淬有毒液,经过人体科学试验,见血立毙。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行李都收拾好了,准备出发吧!
太子丹怕不保险派上十三岁就杀过人的勇士秦舞阳给荆轲做助手,这个秦舞阳十三岁就杀过人,真是了不得,莫非把他弟弟推井里了。可惜了秦舞阳居然做了炮灰,在整个刺杀事件中,他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人。
然而迟迟不见荆轲行动,太子丹有些坐不住。一天两天还好,战前心里紧张,缓解下压力可以理解,一连等了很久,荆轲还是不行动,并没有视死忽如归的意思。
日久天长,恐怕有变。
太子丹催促荆轲,“时日不多,要不然派秦舞阳先行一步?”
荆轲被激怒了,再也装不了深沉的性格:“你派秦舞阳先去,你什么意思?看不起我你直说。我之所以不去,那是在等一位朋友同去,你知道个什么?”
将死之人的愤懑,太子丹可以理解。
荆轲在等谁呢?
纵观《史记-刺客列传》全文,会不会是在等盖聂,也未可知。当年你看不起我,不如咱们一起去刺杀秦王,盖聂,你有没有胆量跟我一起去?这也不是不可能的,此乃个人猜想。
既然催促,那就诀别吧!
易水边,风萧萧。
荆轲兀立,秦舞阳在他身边。
我在留恋这里的天,这里的风,还有这里的朋友。他们都穿着白衣为我饯行,知道我不会活着回来,这或许这是命运,历史的使命降到我的头上,我还能说什么。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高渐离慷慨激昂的筑乐,震荡着燕国碧青如洗的天空。
荆轲上了车,头也不回的扬长而去。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后来的结果是荆轲刺秦失败了,有没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是这个结果,所以也没有必要在写下去。
这样留给了我们两个问题:第一荆轲是水货吗?第二,荆轲为什么失败了?
《史记-刺客列传》中从头到尾也没记载荆轲出手,所以很难知道荆轲的剑术如何?通过分析来看,他不及专诸,不及聂政,结论是剑术相当的垃圾。“与盖聂论剑”“鲁句践怒而叱之”两件事,荆轲都应该仗剑出手,那是扬名立腕的机会,可是荆轲灰溜溜地跑了,说他胸怀宽广,未免有些牵强。太子丹之所以重用他,主要还是由于隐士田光的推荐。太子丹也没实际考察荆轲的剑术,反倒是好吃好喝的供着。由此可见,太子丹确实具备长期做人质的潜力。
《荆轲刺秦王》那段大家都知道,不必过多解释。荆轲到底是不是水货,我们分析一下自然明了。
首先,“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还算机警,一句话“农村人没见过见世面,大家别笑话。”搪塞过去。接下来是“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也就是图穷匕见,致命一击。“左手把秦王之袖”证明距离很近,然后荆轲致命一击,不说来个见血封喉,这么近的距离换了普通人也能把秦王扎成重伤。然而“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秦王轻易的躲开,这里“未至身”可见荆轲没掌握出手时机,不是职业刺客应该做的。这一击,丝毫没看出荆轲剑法高明。
第二,“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秦王挣脱后绕着柱子跑,荆轲在后面紧跟着追,绕着柱子跑了好几圈之后,居然没追上?(荆轲百米的速度可真够快的!)
第三,秦王由于剑太长没拔出来,可算是拔出来,回身一剑砍向荆轲。这时荆轲不说飞起一脚将秦王的剑踢飞,也至少也来个侧闪。然后给他一刀,匕首淬有剧毒,刮破点皮儿,秦王都有性命之虞。荆轲居然没躲开秦王这一剑,反而砍断了大腿,秦王这一剑力度够大的。紧跟着又连被劈了七剑。
完了,彻底完了!
最后,荆轲还有个机会,就是投掷匕首,可惜投中。不仅剑术不行,标枪技术也不怎么样。
——由此可见荆轲的剑法并不高明。分析的结论是荆轲是的水货,十足的赝品。
当初我在学《荆轲刺秦王》时问老师,荆轲是个游侠杀手,秦王养尊处优,他为什么没有杀了秦王?(当时被荆轲大义凛然所感动,没有想到荆轲剑术不行。)老师说历史上难道就不能有偶然的事情发生吗?
历史上偶然的事情可以发生,一次可以理解,但是在一个人身上连续发生四次就很难解释了。
至于《荆轲刺秦王》中那段惊心动魄的打斗,也未必是事实。
荆轲的生卒年:?——前227。按照生卒年推算,荆轲刺秦王是在公元前227年。公元前104年太史公开始撰写《史记》,与“荆轲刺秦王”事件相隔120多年,难免以讹传讹,所谓七分史实,三分为虚,由此可见,个中细节,未必就是事实。
秦王被刺杀这等大事,自然要严守秘密。如今的刺杀也很难知道事情的真相,新闻不过是在混淆视听罢了,何况当初的社会。笨方法也想象得到,难道他们在打斗的时候,旁边有个目不转睛的书记官在纪录,只见秦王使出一招“老树盘根”,荆轲还一招“猴子偷桃”,有点不太契合实际,然后再把资料流落到民间,供大家欣赏,这种可能性比较小。
分析出荆轲是水货之后,来看第二个问题,荆轲为什么失败了?
剑术太烂,没掌握最佳时机等等都是原因。除此之外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史记》记载荆轲与其他四位刺客不同的是,他是唯一好读书的人,《史记》中不止一次提到过。
书看的多了,自然就明白一些道理。
张艺谋导演的《英雄》中梁朝伟最后写的“天下”二字,或者能给我们一点启示。
总而言之是,荆轲失败了,但瑕不掩瑜,这并不能淹没荆轲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反抗秦王的高大形象。
中国文化很奇怪,并不崇尚成功的强者,反而同情那些失败的英雄,比如说荆轲,比如说项羽,乃至后来的岳飞。他们在各自的事业上都没有取得成功,却名垂后世,光耀史册。或许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之一。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陶渊明《咏荆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