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要多一些仰望天空的人才会有希望。只关注脚下,就没有未来。
王阳明是仰望星空的人。
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庚午,发丧至越,每日门人来吊者百余人,还有更多的人陆陆续续赶来吊念。能为国家经非常之变,立下非常之功,勒之鼎彝,著之竹帛,勋业气节,皆居至伟,所以他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但在当时明朝人看来,却不是的。
消息传到京城,朱厚熜勃然大怒。
一个人的震怒,一家人的灾难。
朱厚熜,年号嘉靖,明代第十一位皇帝,以刻薄寡恩、喜怒无常、耽于道术、乾纲独揽著称,也英明、也变态、也伟大、也操蛋,总之是一个神奇的复合体。
内阁首辅杨一清、武英殿大学士桂萼上疏,参奏王阳明擅离职守,藐视君上。
推荐王阳明去平思、田之乱,乃是张璁、桂萼的意见。桂萼为人好大喜功,要王阳明出兵安南被拒,这就结下了梁子。此前,詹事锦衣佥事、南京礼部右侍郎黄绾上疏建议嘉靖要恩师来北京入阁。以王阳明的文治武功,一旦来京城,必然是内阁首辅,那么杨一清就会位置不稳。
两人一拍即合,阴了王阳明一次。
嘉靖下诏廷议。
嘉靖的愤怒源自他的自信,方从“大礼议”事件中得胜,逼勒四朝元老杨廷和致仕、谪戍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杨慎于云南永昌卫。弱冠之年,超绝智慧,从老臣手里抢班夺权,他当然自信爆棚,这一年他只有二十二岁。在他的眼里,王阳明与杨廷和等正德朝老臣别无二致,无非是倚老卖老、以功相挟,以资历胁迫君上。看来,正德老臣还有死灰复燃之态,就拿王阳明再次开刀!
黄绾上疏抗辩:“今萼毁师,臣不敢阿友以背师。”
黄绾总结了王阳明四大功绩:平定赣南匪患、宸濠之乱、思田之乱、八寨乱贼。为国除患,孤忠耿耿,这是不可以随意抹杀颠倒的。又总结了王阳明的三大学问:“致良知”“亲民说”“知行合一”。此为孔门正统,不可须臾废离。
疏入,不报,没信儿了。
但就王阳明擅离职守一事,结果却很快出来了。
嘉靖下诏,停新建伯爵位世袭(王阳明因军功被封为“新建伯”,其后代世袭),禁其学术传播。
对王家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这年的十一月,王阳明葬于洪溪。
当日,门人会葬者千余人,麻衣蓑屦,扶柩而哭,四方来观者莫不交涕。
洪溪去越城三十里,入兰亭五里,是王阳明生前亲择之地,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兰亭镇以南二里许的仙暇山庄。这个地方过于隐蔽,行路艰难,不太好找。
王阳明虽然被追随者们盛大地埋葬了,但是他的爵位被剥夺,人心便撕开伪善的华丽露出了丑恶的狰狞——地方官吏与之划清界限,周遭地痞无赖欺凌王家。王阳明一辈子提倡良知学,存天理,去私欲,谆谆教谕人一心向善,可尸骨未寒,家乡父老竟然如此落井下石,多么大的讽刺。
这引发了黄弘纲、王龙溪等弟子的担忧。在王龙溪、钱德洪的撮合下,黄绾赡养了王阳明遗孀张氏及子正亿,并让女儿与正亿定了娃娃亲,以资保护。
王正亿及长,嘉靖的怨气也消解了,同意王正亿荫袭了父亲平定宸濠之乱后的功绩,即锦衣卫副千户,从五品。锦衣卫是皇帝亲军二十六卫之一,掌管刑狱,行巡察缉捕之权。锦衣卫是特务机关,但不是被后世渲染出来的职业杀手,它是皇帝笼络功臣元勋的一种手段。
但是,朝廷明确下诏禁王阳明学术传播,这就带来了比生身性命更重要的讨论——名节。
王阳明是不是“圣贤”,该不该传播心学?
此为当时明代理学界的焦点,为此争论了长达五十五年。
朝廷的诏书是冰冷的,百官的行动是热情的。
热情,是心有余热和崇拜之情的结合。
挽联、祭文如云。
薛侃、王龙溪、钱德洪、欧阳德、方献夫、谢迁、湛若水、邹守益、罗钦顺等,我们能想到的那个时代的名士纷纷写下祭文,好像不写王阳明祭文都不好意思在士林厮混。
嘉靖九年(1530年)五月,门人薛侃在杭州府建立天真精舍,祭祀王阳明。
嘉靖十三年(1534年)正月,门人邹守益在江西吉安府建立复古书院,祭祀王阳明。
三月,浙江士人王玑邀请王龙溪、钱德洪讲学,学习王阳明遗训。
五月,贵州巡按御史王杏在贵阳府建立王阳明祠,祭祀王阳明。
嘉靖十四年(1535年),南直隶巡按御史曹煜在九华山建立仰止祠,祭祀王阳明。
嘉靖十五年(1536年),浙江提学佥事徐阶,重修天真精舍,祭祀王阳明。
嘉靖十六年(1537年),浙江巡按御史周汝员、绍兴知府汤绍恩建立新建伯祠,祭祀王阳明。
嘉靖十七年(1538年),浙江巡按御史傅凤翔在余姚建立王阳明祠,祭祀王阳明。
嘉靖十八年(1539年),江西提学副使徐阶,建立仰止祠,祭祀王阳明。
……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朱厚熜驾崩,庙号世宗。
太子朱载垕即位,年号隆庆,庙号穆宗。
内阁首辅徐阶上《辩明功罚疏》、浙江提学徐渭上《为复请新建伯封爵疏》、薛侃上《请恤典赠谥疏》……
隆庆为收天下士人之心,对于病故大臣应得抚恤赠谥未能履行的,准许部院科道官议奏定夺。隆庆对王阳明的不幸遭遇,一生的坎坷,不禁感叹唏嘘地说:“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隆庆元年(1567年)五月,争论终于有了结果。
诰命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竭忠尽瘁,固人臣职分之常;崇德报功,实国家激劝之典。矧通侯班爵,崇亚上公,而节惠易名,荣逾华衮。事必待乎论定,恩岂容以久虚!尔故原任新建伯、南京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守仁,维岳降灵,自天佑命……兹特赠为“新建侯”,谥“文成”,锡之诰命。于戏!钟鼎勒铭,嗣美东征之烈;券纶昭锡,世登南国之功。永为一代之宗臣,实耀千年之史册。冥灵不昧,宠命其承!
隆庆二年十月十七日
王阳明被追封新建侯,有了谥号,便是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王正亿承袭爵位,是为新建伯,当时他已经四十二岁。
恢复爵位,王阳明正名有望,薛侃上《请从祀疏》,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阳明与其他三位明代理学家薛瑄、胡居仁、陈白沙从祀孔庙。
一个人的伟大在于精神的不朽。半个世纪后,经过无数人的前赴后继的努力,阳明心学终于得到了朝廷认可,学界公认,真理从而显扬后世。
王阳明主要弟子及粉丝有:徐爱、冀元亨、王龙溪、钱德洪、黄绾、王艮、刘宗周、聂豹、王栋、朱恕、颜钧、王襞、罗汝芳、何心隐、李贽、焦竑、周汝登、贺麟、徐阶、徐渭、海瑞、张居正、徐光启、汤显祖、黄宗羲、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孙中山、宋教仁、陶行知、蒋中正、中江藤树、佐久间象山、西乡隆盛、吉田松阴、高杉晋作、河井继之助、东乡平八郎、岩崎弥太郎、涩泽荣一、渡辺祐策、三岛由纪夫……
《明史》赞曰:
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矜其创获,标异儒先,卒为学者讥。守仁尝谓胡世宁少讲学,世宁曰:“某恨公多讲学耳。”桂萼之议虽出于媢忌之私,抑流弊实然,固不能以功多为讳矣。
人的才有高低之分,但人的心没有轻重之别。
王阳明说:“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
余姚,古为越州,明属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今属宁波市,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1°09′、北纬30°30′,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南有四明山、天台山,西南有会稽山、姚江贯穿而过,故而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此地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严子陵、虞世南、谢迁、朱舜水、钱德洪、黄宗羲、叶宪祖等,当然,最负盛名的是王阳明。
王阳明,名守仁,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尊称王阳明。
王阳明的出生伴随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母亲郑氏怀胎十四个月,不见临产迹象。
祖母岑氏万分焦急,一天夜里梦到众仙家鼓乐吹箫,一名绯衣神仙脚踏祥云而来,将怀中男婴送与岑氏。
岑氏说:“我已有子,儿媳终日孝敬公婆,请将此子送伊。”
神仙说:“可矣。”
话音方落,岑氏忽闻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之声,王阳明就这样神奇地诞生了。时间为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公历纪年1472年10月31日,属龙。
岑氏将这个浪漫的梦告知王阳明的祖父竹轩翁王伦,王伦觉得妙不可言,孩子既是从云中来,遂取名为王云。故事迅速传遍乡里,乡亲们尤感神奇。而王云出生的那座房子被称之为“瑞云楼”,成就了“瑞云送子”的美丽传说。瑞云楼今在余姚市,原址焚毁于清乾隆年间,现为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十四年后,王阳明的重要弟子钱德洪亦出生于此。
不过,出生得神奇归神奇,但是,一直到五岁,王阳明还不会说话。
虽然民间有“贵人语迟”的说法,来自“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的延伸。但对于大人们来说,这终究是对孩子说话晚这一问题的蕴藉之说——五岁的王阳明尚不能开口说话,渐渐地成了一家人的心病。
竹轩翁整日坐愁城,愁眉不展。
某次,王云与一群小伙伴们嬉戏,有个和尚路过,后经过证实那是一名得道高僧,机锋不可触。
和尚仔细端详王云,叹息道:“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此话恰好被竹轩翁听见,不由得心中一惊,灵光一现:云者,说也!给孙子取的名字道破了天机,泄露了他的生辰秘密,他还如何说话?
于是,竹轩翁给王云改名为“守仁”。
“守仁”一名,语出《论语·卫灵公三十三》:“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大概意思是说,利用聪明才智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倘若不想方设法去维护巩固既得之物,即便得到,早晚也会失去,这与治理百姓的道理大致相同。
接下来的剧情想必大家都已经猜到了,王阳明神奇地说话了。
关于王阳明的“神奇出生”与“开口说话”,按照我国古代史官的记载习惯,很明显是“天生异象”。
在中国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史上,似乎但凡名人出生皆有各种神迹,无论是哪国,当然,中国尤甚。帝王将相等各种牛人的出生往往伴随着各种异象,以此说明此人与众不同,必能成盖世之功,必能留千古之名,好像出生不伴随异象都不好意思留名青史,王阳明也未能免俗。
当然,说“天生异象”是无知愚昧也不尽然,公认的东西不是迷信,而是民俗,民俗是文化。从这一层面可见,“天生异象”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产物,只不过问题在于,它一旦混杂在官方史料中就显得不伦不类了。
《尚书》《史记》等历史文献中均有此种记载,之后世代相袭,陈陈相因,逐渐形成了传统历史的记叙习惯,在当时的中国,几乎所有人对此都深信不疑。那些多多少少确实有些匪夷所思的经历的记载,难免让人认同“天生异象”的正确性。
当然,后世不少人认为这种历史记叙笔法是中国文化的糟粕所在,是历史记叙手法中的一大败笔,证明历史记叙并未做到客观翔实,是历史记叙不健全的体现。
而探究“天生异象”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哲学分离得不彻底。
商人尚鬼,周人尚文,龟甲卜筮,流传至今,说破了天,哲学是从信奉鬼神向唯物客观方向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阶段必然会有这样的产物。自古哲学是从巫术中脱离出来的,经过几千年漫长的发展有了神学与哲学之分,今日唯物客观逐渐占据主流意识,但在民间分野中仍可见巫术与哲学并未完全分离,若不然为什么会有“南方善蛊术、北方跳大神”的说法?
“天生异象”沿袭了信史时代的神话信息,又处在巫术与哲学混为一体的时代中,这就造就了这种奇特的记载。
所以,“天生异象”的记载,不必深究,只是对圣人来到世间的一种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