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公元前500年前后,发生了一次人类思想大爆发,出现了希腊文明、希伯来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这一人类文化突破现象被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命名为人类的“轴心时代”。该时代各个文明分别孕育出了希腊哲学、犹太教、印度教与佛教、中国哲学,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在世界各地分别成为了智慧的象征。
孔子提出“仁、义、礼”,初步构建了儒家道德体系的价值观。《大学》(传为曾子所作)提出了个人的修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及个体的价值观(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子思所作《中庸》,在道德修养方面展开论述,深化了儒家的道德观。
孟子继承先贤,将儒家道德观延伸为“仁、义、礼、智”,所提出的“仁政”对儒家的经世致用(方法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另一位儒家集大成者荀子,继承孔子的“礼”,并融合法家的思想,形成了“隆礼重法”,对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再次丰富了儒家的方法论,成为儒家思想史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至此,儒家思想由道(核心价值观)、学(道统学派)、政(方法论)三大方面组成,儒家思想体系得到了完善。
孟子继承了子思《中庸》思想,提出了“良知”(《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成为儒家心学的肇端,学术上将子思、孟子这一脉称之为“思孟心学”,其核心价值是——善性。
儒家思想几经沉浮来到了宋代,此时中国思想史上儒、道、佛三家并立。儒家思想出现了短板,其核心价值观讲不通了,缺少终极的人文关怀。如道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与道冥和”;佛家是核心价值观是“彼岸性”,也就是“立地成佛”。
儒家原有的“道”,本是拿来主义,借用了道家的概念,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无法由一个概念统一,也就无法上升为核心价值观。于是,宋儒学者如周敦颐、程颐、程颢等对儒家进行了改造,提出核心价值观为——理。这样一来,与道家直接区别开来,“理”能统一其他道德概念,“仁义礼智信”等都是“理”在不同方面的表现。
其后的儒家思想出现两大分支,一派以朱熹为主,讲的是外在的“天理”(存天理去人欲),称之为“程朱理学”,属于主流学派;另一派以陆象山为主,讲的是内在的“心即理”(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后由王阳明继承发展,称之为“陆王心学”,属于非主流学派。
王阳明确定“心即理”为儒家核心价值观,他认同陆象山所说的“理”是内在的,同时肯定了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他发展了孟子的“良知”为“致良知”。知善恶、明是非、识对错,是人理性的根本,所以良知是人类最伟大的力量。“致良知”也成为阳明心学区别于其他儒家学派的标志。他又提出“知行合一”,是心学在道德修养及道德实践方面的重要方法论。
阳明心学对我们今日社会有哪些启示?
阳明心学重视个体的认同与价值。
若干细胞构成组织,再构成器官,再组成一个人。人若失去了健康,器官必然衰竭,细胞必然成群坏死。成群的坏死细胞也必然从一颗细胞最先坏死开始。人作为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就好比是一颗细胞,其作用不言而喻。《传习录》中王阳明曾说,“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这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儒家仁道是一脉相承的。阳明心学强调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中的价值,个体如果做不好,会危及整个社会,如同水污染必然会引起社会环境的改变。同样,个体做好要推己及人,循着儒家伦理圈向外波及,亲人、朋友、社会、民族,乃至整个天下。
王阳明历经“刘瑾弄权”、“武宗怠政”、“宸濠之乱”,根据自己的经历感受到了,人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自我道德必须更新,从而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如果人的道德原地踏步,而科技与日进步,那么则是科技愈进步人类就愈危险。
对于今日,阳明心学的启示尤为重要。重视个体价值与道德自我更新,是作为个体的人生长“必需元素”,这也是今日学习阳明心学的意义所在。
一日。
学生萧惠问死生之道。
王阳明答曰:“知昼夜,即知死生。”
明嘉靖七年(1528年)七月十日,王阳明以羸弱之躯,提万众弱卒,偷袭了八寨、断藤峡贼巢,大破之,轻而易举地剪除了流毒多年的匪患。这是王阳明继赣南剿匪、南昌戡乱后再次上演的军事奇迹。
奇迹就是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别人不行的,他行。
别人不能的,他能。
剿抚并施,地方安定,广西平。
王阳明上疏乞归乡。
消息传到北京,朝廷集体沉默了,久久无回音。
王阳明等之不及,此时他的身体情况极其糟糕,遍身肿毒、咳喘不息、饮食难进、不能坐立,这种情况通常用四个字形容——病入膏肓,他的人生已没有那么多时间供他挥霍了。圣学常说“人伦之外无学矣”,父子相聚,承欢膝下,世上纯粹真挚的感情莫过如此,他好想回乡抱抱牙牙学语的亲生儿子王正亿。但今日看去,唯这人伦一念变得遥远不可及,似要断了。
王阳明先后两次上疏请求回乡,未得朝廷批复。
继续等待,却等来内阁大学士桂萼的命令,要求他进军安南(今越南),进一步扩大战果。
王阳明断然拒绝。
他已感到来日无多,什么命令都是扯淡。
回家才是人性。
王阳明下定决心回家,这一走,为王家带来了四十年的政治灾难。
十一月,王阳明从广州府出发,途经韶州府、南雄府、梅岭关,二十五日进入江西南安府。
南安府的冬天是南方的冬天。
寒冷伴着江水的湿气往骨头缝儿里钻。
船舱里生着炭火,却暖不了众人的心。
王阳明时昏时醒,时醒时昏,眼神迷离。醒时望向外,侍者打开窗,远处是一座山,山的旁边还是一座山,瞥了眼,又昏睡去了,如此反反复复,咳喘日甚。
周积,王阳明的学生,时任南安府推官,正七品,掌推勾狱讼之事。
周积久立,见老师这般模样,惊诧愕然。他想到了先生有病,但万没想到已至病危。此外,他发现侍者竟然瞒着先生随船带着寿木,以备临期手忙脚乱,而观之这一日愈发近些了。
一阵剧烈的咳嗽,像四处漏风的老风箱,伴着尖锐的哮鸣,王阳明悠悠转醒。侍者扶他坐起,王阳明见是周积,徐徐乃问:“近来进学如何?”
周积说学得挺好的,以政事应对。随后问,先生身体怎么样?
王阳明说:“病势危亟,所未死者,元气耳。”
周积面色沉重,退而迎医。
这一切,当然只是徒劳。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五十七岁的王阳明已达至化境,在他的眼里万物一体,生死如一。这种境界是经过大是大非大起大落,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早在正德三年(1508年)他已然看破生死,也因此方能悟道,继后而有心学。所以此时对他来说尤其轻松洒然——知身已死,只是还没死得只剩下的一口气儿罢了。
二十八日晚泊,王阳明从昏睡中醒来问道:“何地?”
“青龙铺。”
王阳明命人召周积,说罢又昏睡过去,似乎永远醒不过来。
次日,周积早早来到。
王阳明还在昏睡。
辰时。
雾气朝露渐渐散开,一道阳光从浓云的罅隙里不小心地漏将出来,参差裹向大地山川。
风一吹,天地涤荡,碧空万里。
王阳明开目视曰:“吾去矣!”
等待,远比死亡更为碾压人心。
早晚要说这句话,但真到了这一日,谁都无法接受。
周积泣下,问还有什么遗言。
王阳明微微一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淡然无求,只此一念,笑容留给了众生,光明留给了人间。
言毕。
死亡。
在江西一个小山村的平静的早上,一代巨星陨落。
王阳明走完了光辉的一生,终年五十七岁。
地点: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南安府大余县青龙铺(今江西赣州市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
时间: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即公元1529年1月9日8时许
死因:肺结核并发症心肺功能衰竭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最能代表心学精髓,最能代表王阳明的人格宏旨,可惜这句遗言是钱德洪在编纂《王文成公年谱》时后期整理的,来自王阳明的《中秋》诗句:“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王阳明临终遗言最为可信的是黄绾《王阳明先生形状》的记载:“无他所念,平生学问方见得分数,未能与吾党共成之,为可恨耳。”黄绾是王阳明的弟子、铁粉,又是王正亿的岳父,他没有必要说谎。
人之将死是复杂的生理状态,有的恐惧、有的坦然、有的执念。中外贤达,古今俊杰,不管此人生前如何伟大、如何神奇,有一点亘古不变——人在死亡时会褪下神的光环,回归人的本性。所以,有诸多伟人留下了莫名其妙的遗言,这方是真正的历史。
按照黄绾《王阳明先生形状》的记载可见,王阳明的遗言中流露出了与门人共倡圣学的强烈愿望,让他说出这句话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他的两位高足王龙溪与钱德洪的理解不同,心学史上称之为“天泉证道”。王阳明看到了学生对心学领悟的不同,看到了分歧,也看到了心学的分裂,但他已无能为力。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他做到了先知觉后知,启迪众生,匡扶圣学,他的历史任务结束了,阳明心学的接力棒将交给弟子们和万千百世的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