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1
圣人,究竟是什么人?

文/李伟

国家一级导演,代表作《伟大的转折》《辛亥革命》《太行山上》《辛追传奇》《天地人心王阳明》等

圣人,泛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流转于市井与庙堂之间,周游于杏林与江湖之外,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于是,中国人的道德观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有了宏旨。《易·鼎》:“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庄子又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经过诸家的注解与神化,由具象化到抽象化,“圣人”变得高不可攀,玄之又玄。

朝代更迭,世道奇变,然而中国人追求“圣人”的道德境界是不变的。诸子百家的思想不断在交融,智慧不断在迸发,各家学说纷纷开启了独特的“成圣之路”,给出了“成圣”的修炼指南。

“亚圣”孟子说“人人皆可为尧舜”。

孟子鼓励人人向善,人人保有“恻隐之心”,因为它是人与禽兽的区别所在。孟子坚信微弱的“恻隐之心”是击溃一切的力量。无论出身贵贱,只要保有“恻隐之心”,都有成为与“尧舜”圣人比肩而立的可能性。这是一个美好的宏愿,好似刀山火海的尽头是世外桃源,可是更多人选择的是止步不前。

“后圣”荀子反其道行之,他驳斥孟子的“性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是一种灵长目人科人属的物种,通俗地讲是高级动物。是动物它的身上就有动物性的一面,荀子称之为“恶”。人的“恶”会在极端环境下暴露无遗。伪者,人为之,不是天生带来的。荀子要说的是:人有动物性的一面,这需经过后天的学习与教化培养出的“善”(理性思维)去克制“恶”。

基于此,荀子给读书人指出了成圣之路——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

想要成为圣人,需要不断学习与总结,经过日积月累,终有成圣之日。这条道路要求读书人个体觉醒才有可能做到,无形中将“成圣”打上了读书人的烙印。而后世的“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又将道德标准拔高,建立起文化上的“门阀壁垒”,渐渐地将“成圣”变为读书人的专利,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遥不可及,甚至毫无希望。

一千五年后,明朝中期的王阳明破解了千古难题。

少年王阳明曾问老师,何谓人生第一等事?老师不假思索地告诉他唯有等科耳。王阳明却认为做圣贤才是人生第一等事。从此以后,王阳明沿着“成圣之路”艰难前行,历经“两次落榜”、“刘瑾弄权”、“龙场悟道”、“赣南戡乱”,一路风尘仆仆,一路披荆斩棘,一路鲜血淋漓,终于成为了当世敬仰后世追慕的圣人。

有人向他请求“成圣”的经验,他却说: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这是一句道理十分粗浅的话,它的意义在于将神坛上的“圣人”拉到了民间,从士林走向市井,为黎民百指明了道路。“成圣”不在是读书人的独享资源,而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细究起来,上天赋予王阳明的与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也是凡夫俗子,也是红尘过客,也是芸芸众生。他的学说浅显易懂,“成圣”没什么难的,只要你一心向善,心存良知,你就是圣人。

圣人,究竟是什么人?

王阳明的回答是——圣人就是普通人。 hEHeaHe4MM99XfQx03yi/p/GmampxRjVHhhFpvME7zgHQZgXIHORTjibl6cFfi4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