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对王阳明的“不安分”着实有些头疼,而且儿子也老大不小了,给他娶房媳妇或许能让他安下心来。
娶媳妇是非常高明的一招,王华确实省了心,可是岳父大人却开始闹心了。
对王阳明来说娶个媳妇不难,状元儿子要结婚,保媒拉纤的还不得踩烂了门槛。官宦子弟结婚,最低层次也要讲求个门当户对。高官重臣子弟的婚姻通常会掺和一定的政治因素。但是,王华没有因为自己当年考中了状元,又在京城做官,就借着儿子的婚姻去攀高枝。王华的未来儿媳妇是诸养和的女儿诸氏。
诸养和与王华乃至交好友,他也是绍兴府余姚人,与王阳明论起来还是他舅舅。王阳明小时候,诸养和在吏部工作,主会试那一年到王家串门,见王阳明活泼可爱,细眉凤目,怎么看都有种贵人相。在听说王阳明出生的各种祥瑞之后,以诸养和的阅历,他认为这孩子以后肯定是个出息人。
诸养和酒酣耳热后,当即口头表示把女儿许配给王阳明,定了娃娃亲。酒醒后,诸养和有那么一丝后悔:嘴咋就那么欠,王华尚在复习功课,他日能否榜上有名尚属未知,允诺似乎有点过早。结果没想到,王阳明九岁时,王华高中状元,一鸣惊人。诸养和暗自窃喜——当年的话说对了。眼瞅着王阳明一天天长大,也不知今日王华是否还记得当年孩子们的婚约。诸养和派人去催婚,都被王华以孩子年幼打发了回来,他心里七上八下的,正愁没辙,王华找上门来了,要求给孩子们择日完婚。诸养和喜出望外,聘礼啊什么的都不用带,人到即可。
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七月,王阳明到了南昌。
南昌有两大标志性建筑,一是坐落在赣江东岸的滕王阁,另一处是位于今星火路的宁王府。
这一年,王阳明十六岁,宁王朱权四世孙朱宸濠九岁,三十一年后,宿命让两人在这里一决高下。
此时,岳父诸养和已做到了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参议,正四品大员。
承宣布政使司,意思是“朝廷有德泽、禁令、承流宣播,以下于有司”,是明朝国家一级行政区,前身是元朝的中书行省,明朝避讳称“行省”,而是简称为“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就是我们今天的省级行政区。明朝一个省设有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指挥使司,三权分立,共管一省。布政司主要管理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等;按察司掌管刑狱诉讼等;指挥使司为军事管理单位,掌一省兵权。
合卺之日,诸府上下,张灯结彩,宾朋络绎不绝,比过年还热闹。结婚当天不如过周末,除了疲惫,只有疲惫。王阳明见这些高谈论阔举杯痛饮的宾朋,感觉结婚也就那么回事儿吧,淡然无味,毫无令人心潮澎湃之感。
诸养和与众位同僚宾朋一醉方休,婚礼圆满成功,女婿人才一表,简直太有面子了,这可能是诸养和生平最高兴的一天。
再热闹的宴席也有散的那一刻。诸养和晃晃悠悠送走最后一位客人,回到屋子里,呷了口茶,叫了声:“伯安(王阳明的字)……伯安呐……”
不见王阳明回话,诸养和忙命人把王阳明叫来,这小子怎么这么不老实,话说还没到送入洞房的程序。仆人找了一圈不见王阳明,诸养和一下子酒醒了——坏了,王阳明丢了!诸养和派出所有家丁仆人,叫上老哥几个,玩命似的找,就算是翻遍全城,也得找出来。
洪都新府,豫章故郡,南昌对王阳明来说真的是人地生疏。他是外地人,黑灯瞎火的万一跑丢了,迷路了,或者出点别的事儿,那可怎么办?诸养和冷汗涔涔,坐立不安。女儿结婚当夜,女婿丢了,传出去已成笑柄,这都无所谓,关键是若找不到王阳明,怎么向京城的王华交代?
天已经亮了,诸养和老泪纵横,疲惫至极,靠在柱子上,眯了一会儿。正当这时,王阳明大摇大摆地回来了,见状急忙走上前去问安。诸养和百感交集,祖宗啊,你可算回来啦!
原来,昨晚王阳明童心大起,偷偷溜出了诸府,走着走着见前面有一处庙宇,匾额上写着——铁柱宫(即今南昌万寿宫,始建于晋朝永嘉六年(312年),北宋时期江西文化名人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等捐钱修葺。宋宁宗时,赐匾额“铁柱延真之宫”,简称铁柱宫。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赐名“妙计万寿宫”,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改名万寿宫,沿用至今。近代饱经战火,万寿宫被焚毁,原址处现为南昌市第二十一中学及万寿宫商城)。王阳明看着看着,信步走了进去,见一名道士端坐榻上,长得鹤发童颜,道貌岸然。
王阳明问道:“道长何处人?”
道者对曰:“蜀人也。因访道侣至此。”
“今年高寿?”
“九十六岁。”
“不敢问道长名讳。”
“自幼出外,不知姓名。人见我时时静坐,呼我曰无为道人。”无为道长问他,“你脸色不好。”
王阳明回道:“自小有肺病,以至于此。”
于是无为道长向王阳明传授了养生导引之术。至次日天明,王阳明离去。无为道长说:“珍重珍重,二十年后,当再见于海上也。”
当然,此事件传奇的成分较大。
王阳明是有惊无险地回到了岳父家,但是按照习俗,王阳明要在南昌待上一年半载,这对他来说,实为一种折磨。于是,王阳明找到了消磨时光的好办法——书法。
练字,属于修身养性的一种良好方法,能陶冶情操,让身心安静。习练书法的基本法主要是临摹,而后临写、背临、创临,经过三种过程才能达到一定水平。至于能否自成一家,只能看天赋了。王阳明天赋异禀,对于书法颇有心得,他曾说过:“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开始练习书法时,对着古帖临摹,纵然临摹得非常相似,但只是形似而已,缺乏神韵。后来为打破这种僵局,每次提笔时都会凝神细想,想一想这个字究竟该怎么写,并不草率下笔,想好了再写。凡经过此种方法,不断实践历练,必出自家风格。凡事皆在心上求索,此为心学之道。
就书法而言,“晋书尚韵,唐书尚法,宋书尚意,明书尚态,清书尚质”,王阳明之书法为当世冠杰,后世多有评价。诸如王阳明书法代表作《矫亭说》,徐渭曾评其书,“翩翩然凤翥龙蟠也”。清人王育将王阳明与朱熹书法对比评价,更为中肯,“朱子之书,骨劲老练,有苍松怪石壁立千仞之势。阳明之书,骨挺神骏,有鹰击长空之态。二者书法骨格清奇,实乃二人功业德行使然。”客观而论,王阳明书法的确很有态度,但与同时代的书法宗师文徵明、祝允明等相比则是“情有余而巧不足”,有一定的差距。
次年,王阳明带着新婚夫人诸氏回余姚省亲,路过广信府上饶,闻听娄谅在此讲学,“做圣贤”的想法又冒了出来,特意去拜访娄谅。今江西省上饶市水南街劳动路娄家巷30号,为当年娄谅、娄性父子讲学之地,是上饶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一年,娄谅六十七岁,王阳明十七岁。
娄谅,字克贞,别号一斋,明代著名理学家。娄谅大有来头,师从崇仁学派的吴与弼。他有一名孙女嫁给了宁王朱宸濠。
吴与弼,号康斋,今江西省崇仁县东来乡小陂村人,明代著名理学家。吴与弼没有师承,没人教他,完全“闭门造车”,好在天资聪颖。传说吴与弼经常后半夜睡不着觉,常常哭泣,久而久之哭出了心得,自学成才,创立崇仁学派。吴与弼教出的学生,非常厉害,一下山就名动天下,主要有陈献章、娄谅、胡居仁、罗伦、谢复、胡九韶、周文、杨杰等。清代著名思想家黄宗羲著作《明儒学家》一书中,将《崇仁学案》位列第一。
吴与弼收娄谅为徒,学习时间一长,吴与弼发现娄谅乃是性情中人,豪迈之士,不屑于凡俗事物,油瓶倒了不扶的主儿。对于做学问而言,没有严谨的精神,事事不关心,岂非成了空谈,这种态度非常危险。于是某次吴与弼带领学生们在田间劳作,对娄谅说:“学者须亲细务。”天性聪明的娄谅一下子顿悟了,此后洗衣扫地亲自为之,不劳僮仆。这一切,吴与弼都看在眼里——孺子可教也。果不其然,后来娄谅成了吴与弼的关门弟子。吴与弼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与他。
娄谅在吴与弼处学习几年后返回上饶。景泰四年(1453年),娄谅乡试中举,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全家都很高兴,唯独娄谅反应平淡,因为他志不在此。他觉得科举与做学问相比,简直不值得一提。为了做学问,娄谅又跑到吴与弼处学习。如此往返十余年,娄谅的父亲强烈要求他去科考。父命难违,娄谅于天顺七年(1463年)去南京参加进士考试。于是收拾行囊,向南京进发。
娄谅走到浙江衢州,忽遇逆风,船无法起航,前去赶考的举子们坐等天晴。娄谅望望天,转身就走,回到了上饶。众人不解其意,娄谅解释说:“此次科考非但不能中举,会反遭奇祸。防微杜渐,是以我才回来了。”家人无可奈何,正当家里人满腹狐疑时,南京考场传来了消息——贡院失火!
天顺七年(1463年)二月九日,南京考场发生特大火灾,烧死举子九十余人。朝廷对遇难的贡士皆赐进士出身。经过此事,众人对娄谅极其佩服,娄谅则认为此乃研究理学、“静久而明”之结果,也就是常说的“天人感应”。
天顺七年(1463年)癸未科会试,因考场失火,改至当年八月举行,殿试推迟至次年(甲申)三月。为了满足家里人的殷切期望,娄谅再次上路,结果名列乙榜,没有进京参加殿试的资格,但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官职通常比较小而已。娄谅对此并不在乎,去成都上任待了两个月就申请病退,回家研究理学,终成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