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到了北京,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
在私塾里,王明阳表现乖巧,一旦放学立刻显出原形,与外面的小伙伴们玩“军事游戏”,他是大将军,指挥一众“士卒”,与其他小伙伴们“火拼”。
王华知道后,怒斥道:“吾家以读书显,你搞这些旁门左道,以后如何是好?”
王阳明反问道:“读书有何用处?”
“读书能做大官,像你爹我一样中状元。”
王阳明想了想,又问:“父中状元,子孙世代就都是状元吗?”
“止我一世。你若做状元,还得去读书。”
王阳明说:“看来状元只有一代,不能世袭。也不过如此,我不稀罕。”
诚然如王阳明的见解,古今上下,状元无数个,真正成大事彪炳史册的寥寥数人而已:
郭子仪(中兴名将,唐玄宗开元年间武状元)
柳公权(著名书法家,唐宪宗元和三年状元)
吕蒙正(宰相,北宋太宗丁丑科状元)
文天祥(民族英雄,南宋理宗宝祐四年状元)
谢迁(明代重臣,明成化十一年状元)
李春芳(内阁首辅,明嘉靖二十六年状元)
焦竑(著名思想家,明万历十七年状元)
翁同龢(光绪帝师,军机大臣,清咸丰六年状元)
但父子对话永远不会是那么简单。王阳明即便说得再正确,只要父亲不理解,那一切都是白搭。果然,王阳明此言一出,气得王华痛打儿子一顿,父子之间在思想上出现了隔阂。
中国的父子最有意思了,总结为“父亲像儿子,儿子像父亲”。
父亲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教育儿子,希望儿子以后成为他意愿中的形象,所以不遗余力地管教儿子。儿子有了思想之后,不希望成为父亲意愿中的样子,又不遗余力地反抗父亲。当儿子长大成人,父亲理解了当时他为什么反对自己,也就释然了。儿子有了儿子之后,有一日忽然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越来越像当初的父亲,就将父辈的思想加在了他的儿子身上,这就陷入了“父亲越来越像儿子,儿子越来越像父亲”的“中国式父子”怪圈。
父子之间的怪圈,说来说去还是教育问题给闹的,孩子应该如何去教育,如何去培养?百年树人是最棘手的事情。
根据孩子的人生阶段,大致可分为:孩提练身,少年培心,青年持志。
孩提、少年、青年的人生阶段相对应的教育阶段是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阶段,着重培养孩子的身体,把身体练好是首要的,至于其他知识带着学就可以了。中国目前的教育主要是知识积累、信息化扩充而已,只要你想学,有个一两年足够了,学习不等于教育。而孩子自幼若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将是一生的痛苦。
少年阶段也就是到了中学,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所以这一阶段着重培养身心的健康,特别是心理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命运。这是极端重要的,无论学什么知识,前提必须要身心健康,懂得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不能为世俗所累。否则累得要死好不容易考了个好大学,上大学一失恋,想不开自杀了,学那么多知识又有何用?
青年阶段也就是到了高中,着重培养孩子的志向,这一阶段要确定孩子将来要做什么。中国的孩子到了青年阶段还没有梦想的不在少数,这是一个群体的悲哀。绝不能让孩子浑浑噩噩度日,此时孩子该显现的能力显现了,该感兴趣的也有了,所以必须要树立人生目标。
王阳明的懵懂思想在少年时便开始逐渐散发。
有一次,他很严肃地问先生:“人生何谓第一等事?”
先生说:“读书登科,高中状元,显亲扬名如尊公。”
王阳明道:“读书登科时时有,恐怕未必是读书登科。”
“那你认为何为人生第一等事?”
王阳明认真地说:“做圣贤!”
王阳明说的话恰好被父亲王华听见了,他鄙视道:“汝欲做圣贤耶?”就你那德行还要做圣贤,你可消停点吧!
懵懂少年王阳明,还不清楚圣贤是什么概念,从父亲揶揄的话里听得出来,圣贤看来没那么容易做。但他觉得没啥了不起,将来长大了,一定朝这个方面努力。有这份心足矣了,很多人从小立志如何如何,说得天花乱坠,冠冕堂皇,但并不朝这个方向努力,结果人生完全不是那个样子。成大事者,通常把志向放在心里,融入血液,成为一体,外界条件一旦成熟,自然会迸发而出。
需要强调的是,自宋代以降,理学皆提倡做学问的目的是成为圣贤,但强调“立志”是做圣贤的必要条件是王阳明首次提出。
持志如心痛。
王阳明曾对立志有一个经典比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不能像死猪肉一样,不知痛痒。
后来王阳明在龙场讲学时,为龙岗书院立下了教条《教条示龙场诸生》,其中第一条便是“立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立下志愿,树定志向,关于立志问题,古往今来,中外贤达,对此说得太多了。但作为校规来说,王阳明还是破天荒头一次。立下什么样的志向,则会有相应的成绩。
诸公在此,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若茫茫荡荡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得痛痒,恐终不济事。回家只寻得旧时伎俩而已,岂不惜哉!
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良知上留得些子别念挂带,便非必为圣人之志。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我此论学,是无中生有的工夫,诸公须要信得及,只是立志。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干能大。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
王阳明特别强调“立志”,要求“持志如心痛”“立志贵专一”。
基于“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来看,在立志与学习之间,立志是重要的,志向一旦立下,学习反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盖因使用的是“知行合一”的力行哲学的思想,自然而然会朝着“立志”的方向努力。学习不过成了实现“立志”愿景的方式或工具。王阳明的“立志说”承载了《尚书》的内容,在治学成圣方面,注重“精”和“一”,也就是《尚书》中讲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