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琅琊王氏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的《乌衣巷》赞叹的便是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两大文化家族。

王阳明出生于文化世家,家族是有着“中华第一望族”之称的琅琊王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姬晋天性聪颖,直言不讳,因直谏被贬为庶人,三年后去世。姬晋之子宗敬后来官至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辞官致仕了,时人称呼他为王家,于是以王为姓,为琅琊王氏、太原王氏的祖先。九世孙王翦,以及子王贲、孙王离俱为秦国名将。尤其王翦,战国四大名家之一,为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立下了盖世功勋。到了秦末,王离长子王元为避战祸,迁徙到琅琊郡(今山东省胶南市境),是为琅琊王氏开基之祖。

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达到了顶峰。曹魏时,王祥(官至太尉)、王览进入帝国政治中心,家族也兴盛起来。再经过东晋的实际建立者王导(王览之孙)等子孙的努力,王氏家族一跃成为东晋的主要政治力量,时有“王与(司)马共天下”之说。门阀士族,辉煌至极,文臣武将,名人辈出。如孝子王祥,《二十四孝图》第十八篇“卧冰求鲤”讲的就是他的故事,这个民间故事最早见于《搜神记》;名士王戎,竹林七贤之一,其故事载于《世说新语》;书圣王羲之(王览一脉)最能代表琅琊王氏的家族文化,族人其他书法家有王导、王献之、王珣、智永和尚(本名王法极,王羲之七世孙)。

家族,也就是宗族。

父之党为宗族,母之党为外戚。

所以,宗族是以父系亲属集团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按照长幼人伦秩序排列,主线与旁支相互维统,所构成的庞大的人类居住群落。通常表现为一个姓氏,或多个家族构成一宗。一个宗族所包含的人口往往可达几千人,个别豪门大姓可达上万人。

北宋理学之中的关学创始人张载,在宋神宗熙宁变法时提出了改造社会的方案:“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根究中国的社会组成进行改造,以家族为单位,让人归根结底回归到宗族人伦的范围内。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曾多次遭到异族入侵,却一直没有断绝香火,很大程度上在于宗族观念。它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文化延续不可缺少的人文基础,往小了说叫家谱,往大了说叫民族。所以,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实际上是由若干血缘系统组成的大家谱。

王阳明家的家谱

王阳明是晋光禄大夫王览的后裔,王羲之族裔。正所谓盛极而衰,到王阳明出生的时候,王家当年“王与马共天下”的时代早已经结束了,家族的辉煌唯剩憧憬敬仰。在历史的长河中,琅琊王氏从帝国中心逐渐走向了平民阶层,从世家沦为百姓。不过,百姓有百姓的好,至少生活更加简单一些。

元末明初,刘伯温打破了王家平静的生活。

王阳明的六世祖王纲对易学研究甚深,名望甚隆。刘伯温造访王纲,见其生得风神俊美,谈吐儒雅不俗,当即与之结交,并提议天下大乱,男儿志在四方,吾辈当闯荡江湖,立不朽之宏业。

王纲答道:“真王佐才,然貌微不称其心,宜厚施而薄受之。老夫性在丘壑,异时得志,幸勿以后世见累,则善矣。”

王纲意思说刘伯温乃“王佐之才”,以后定能发达,但是我王某人志在山水之间也,名利于我如浮云,你发达时最好别来烦我。

王纲说得还真对,果不其然,多年后刘伯温发迹了,但到这个时候,就由不得王纲了。

刘伯温向明太祖朱元璋举荐了他。

其时,王纲已年逾古稀。

朱元璋见到王纲时大为惊诧,七十多岁的人,竟似驻颜有术,给人一种仙风道骨之感。遂让王纲担任兵部郎中,官阶正五品。

时逢广东民变,王纲负责平叛部队的后勤补给。

王纲与儿子王彦达同上前线,在运粮的路上王纲被海盗杀害了。海盗还威胁王彦达,要求他入伙。

王彦达正气凛然,请求速死。

海盗头目说:“忠子孝,杀之不祥。”便将王彦达放了。

十六岁的王彦达用羊皮裹着父亲尸体回到老家安葬。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御史郭纯向朝廷汇报此事,朝廷决定起复王彦达。哀莫大于心死,王彦达委婉地拒绝了,耕田养母,终身不仕。

王彦达默然一生,死前对儿子王与准说:“但毋废先业而已,不以仕途进望尔也。”意思说只要你不废了家里的传统,至于考不考功名无所谓。

这一时期,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践祚登基,一手炮制方孝孺案,天下读书人的种子绝矣。之后为了补充国家行政力量,朝廷在全国范围内搜索饱学之士。

王与准天性聪敏,治业有术,名震绍兴府,正是朝廷网罗的对象。原本很好的一件事,但因王与准与知县有过节,知县从中作梗,府署直接抓人。王与准逃亡过程中,腿部受伤,被有司使者逮个正着。最后,有司使者弄清楚了事实真相,乃是知县使坏,这反倒符合了王与准的心思。

有司使者对他说:“足下不仕,终恐及罪,宁能以子代后乎?”

王与准只好让儿子王杰补了生员。

王杰为人洒脱不羁,一年科举考试,他见考生形容枯槁,累得不成人形,不由得感叹道:“吾宁曳履衡门矣。”

王杰宁愿终生在家趿拉鞋,也不再参加科举考试。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生活穷困潦倒。

母亲临终前说,“我死,尔必仕”。

这时,恰好地方举荐王杰去南京国子监,可惜未到任上他就去世了。

王杰之子王伦,字天叙,号竹轩翁,也就是王阳明的祖父。

王伦是饱学鸿儒,是绍兴府有名的教育家。经过他调教的学子,不少金蟾折桂,荣登甲科,而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辛丑科状元,便是他的儿子王华。

或许,王氏家族的荣耀,即将要在王华、王阳明父子这里绽放光彩。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字德辉,好实庵,晚年号海日翁,曾于龙泉山读书,后世尊称为龙山先生。

王华六岁的时候,与小伙伴们在池塘嬉戏,一醉汉在河边洗脚,而后扬长而去。王华发现醉汉落了钱袋,里面有许多金银,机智的他将钱袋扔到了水里。

小伙伴们问:“汝投水是何物?”

王华答,石块耳。

玩毕,一并回家,王华诈称肚子疼,在河边坐等失主。

不久,醉汉回来找钱,号啕大哭,后悔不迭。

王华问他:“你是在找钱袋吗?”

醉汉说:“是,你曾见之否?”

“我恐为他人所取,为你藏在了水里,你可自取。”

醉汉果然找到了钱袋,为感谢王华,拿出一锭金子以示酬谢。

王华正色说:“不取你数十金,乃取你一金乎?”意思说我若是要金子,还会还给你吗?

醉汉惭愧难当,向王华家里表示感谢。

从此,王华名声大噪。而此时,王家的经济情况逐渐好转,不再像王世杰时穷困潦倒。

此前,王家由于长期穷困潦倒,孩子的取名便能从中窥探一二,王华还有个堂哥,名曰王荣,这一代人是以“荣华富贵”序齿的,可见王家的妇女对荣华富贵一直充满着渴望。

天顺六年(1462年),余姚县学选拔举子参加浙江省乡试。王华一蹴而就,知县以为王华是宿构了,定是押题了。于是知县重新出题,结果三次出题,王华全部对答如流。

知县感叹道:“此子他日必大魁天下。”

之后,松江提学张时敏测试余姚举子,王华和谢迁共登榜首。

张时敏赞道:“二子皆当状元及第。”

果不其然,谢迁为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科状元,而王华经过数次落第,最终不负众望,于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科殿试,举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一人。 h05hpfp70nRXv1hBg9hOIbuQW5iFADIWteWyy6RBOF4xiGo8dS6n9MQcXxEIVFF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