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触目惊心的苦学精神

朱希文,苏州吴县人(今江苏省苏州市),二岁没爹,身世孤苦,长大之后母亲告诉了他的家世,泣别母亲,男儿立志出乡关,他要以刻苦学习精神恢复先祖的荣誉。像朱同学这种家境贫寒子弟,通常学习非常刻苦,毅力超强,当世少有人能与其相比。

宋真宗赵恒有诗云道:“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赵官家告诉天下学子,读书考取功名乃人生最佳出路。朱希文秉承历史使命,去了醴泉寺(今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青阳镇南陈村)读书。当时的学子喜欢去寺庙、道院读书,因为文化复兴要有时间过程,宋初尚没有官方教育机构。像戚校长这种个人从事讲学的比较稀少,知识分子更多的如陈抟、种放、林逋、魏野等人,喜欢往山里钻,以隐求名,他们虽有学问却没有自己的哲学思想,最后竟然都当了官。“那时的文学,只是有名的所谓‘西昆体’,汲晚唐、五代之余润。那时的政治,最高不过养尊持重,无动为大,敷衍场面捱日子。那时稍稍带有教育和思想意味的,只在出世的和尚们,乃至求长生的道士们那里②。”红尘之外,禅林之间,教育水平相对较高,所以读书人都往那儿跑。

朱希文跑到寺院里学了两年,二十三岁时听说睢阳书院升为应天府学正在面向社会招生。朱希文欣然往之,随戚维学习文化知识。在校期间,朱同学非常刻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③”,一天很少从事体育活动,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冬季尤甚。感觉自己困倦了,拿冷水洗脸顿时精神,继续在知识的海洋里潜水。朱同学经济拮据,衣服还好说,御寒遮体即可,没什么更高要求。解决饮食他有高招,煮一锅粥拿外面冻上,切成四块,晚上读书饿了,拿出一块捣碎蘸点盐就那么吃,咸菜对他来说都是奢侈品,正所谓“断虀画粥④”是也。同学们看不下去了,纷纷给他带吃的,在大家接济下,朱同学艰苦地完成学业。

朱希文学业大进,越来越强,戚维老师更多时候扮演一位传道者,至于解惑,他的学问有可能不如眼前的学生。只好把戚校长教授他的思想的东西转授给朱同学。朱同学聪慧过人,渐渐领会戚校长当年的思想光芒,两人在道德修养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譬如,朱同学后来发迹任参知政事时,对几个儿子说:“咱家穷困那时,我与你们母亲大人周济亲戚,她烧火做饭,毫无怨言。只可惜那时也帮不上亲戚们多大的忙。现在发迹了,可直系亲属已经不在了。我生平最恨的是骄奢淫逸贪享富贵。我在苏州老家还有宗族,虽然有亲疏远近,但都是一个家族,都是祖宗的子孙,所以没有远近亲疏之分。我能发迹实乃祖上积德,如果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他日有何面目见列祖列宗?”于是朱同学拿出工资,广置田宅,称之为义田,分给宗族耕种。时宗族内尚有九十口人,嫁娶婚葬大事小情都给发钱。如嫁女给钱五十贯,娶妻给三十贯等等。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 年)乙卯科,二十七岁的朱同学代表应天府书院进京赶考,高中进士。成为全校“学而优则仕”的典范,无论家世如何,只要肯学一定出头之日。朱同学的苦学精神,亦被世人称赞。无疑他成了那一届关注度最高的举子,所有人对他产生的浓厚兴趣甚至超出了新科状元,纷纷人肉他的资料。

朱同学出去读书时,母亲告诉他,他本是唐宰相(武则天统治时期)范履冰之后,因为家道中落,两岁丧父,母亲改嫁朱家。中进士之后,朱同学的故事不胫而走,恢复本姓,遂名声大盛。

朱希文,也就是范仲淹。 +WzmHxU4t9uNtSUR4JJYxnbDe3BOAzjezJkLocA/x3aniYy2JY61VbhcXhBZmUt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