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权力阉人
——狠人其实不是太监

公元前 210 年,扶苏,秦始皇长子,大秦帝国合法接班人。

公元前 210 年,蒙恬,秦国名将,秦帝国长城军团守备司令(国防部长)。

公元前 210 年,蒙毅,秦始皇近臣,官至上卿,省部级高官。

公元前 208 年,李斯,秦帝国左丞相(国家总理),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

公元前 207 年,胡亥,秦帝国二世皇帝,国家元首。

这些皆是秦帝国的核心力量,但他们最终都倒在了赵高的脚下,化作抔土一杯。

这些人人中不乏皇亲贵胄、名将重臣,他们是帝国繁荣强盛的肱骨栋梁。他们每个人的名字都当世追慕,后人敬仰,每个人都是历史银河中闪耀的星之光。可是,身份高贵的皇族、拥兵自重的名将,手握大权的重臣,何以在败给了一个毫无背景白手起家的赵高?并且败得一塌糊涂,惨不忍睹!赵高仅仅凭借合理使用资源,成本/收益理性计算,就轻而易举地干掉了一干人等。

这一切都要从始皇三十七年说起。那一年,是秦帝国的噩梦……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 210 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

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称赵政,后世多称之为嬴政。平一宇内、德惠修长、千古一帝的秦始皇赵政终究还是驾崩了!他寻求长生不老的意愿在岁月面前显得那么脆弱无力,不堪一击,愿望苍白破灭,享年四十九岁,是秦国人口平均寿命的 2.45 倍,在当时来看已是长寿。

这一点,中车府令行符玺事赵高不感冒,他更关心帝国的皇权交接。秦始皇病甚之日起,赵高的大脑一直保持高速运转,未曾停歇。直到秦始皇驾崩,高速运转的大脑达到顶峰状态,他敏锐地发现权利交接过程中存在天大的漏洞,似乎有机可乘。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赵高“似乎有机可乘”的幻想,逐渐变为现实。

秦始皇的这一大失误,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崩溃。这个漏洞即是——太子未立。

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历史上仅有四位留下了名字,他们分别是:公子扶苏、公子将闾、公子高和公子胡亥。秦始皇活着时,没有任何官方信息指定了谁是帝国未来的继承人。即便是扶苏,他的身份也只是皇长子,而不是皇太子。从“立嫡、立长、立贤”的立储的方式来看,皇长子扶苏无疑是皇太子的不二人选。然而,公子扶苏因不断上书秦始皇,称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将以施仁政,抚平宇内,公然站出来反对“焚书坑儒”,反对他老子。对于这个唱反调的儿子秦始皇很不高兴,直接把他贬到了上郡(今陕西榆林),做长城军团蒙恬的监军。

当所有人都以为扶苏失宠的时候,有个人洞察了皇帝的深意。那个人就是赵高,时任中车府令,司乘舆之职,也就是给国家主席赶马车的。赵高的政治嗅觉比警犬灵敏,他能从一个很简单举动中,看出了很深的含义。比如扶苏被贬,实际上是秦始皇对接班人的一次定向培养。扶苏在朝里待了多年,人缘不错,可是朝中多是文官,现在更缺少去前线锻炼的机会,缺少与武官交集的机会。

秦始皇暗中选中了上郡,那里有蒙恬,还有个更重要的人。蒙恬,长城军团总司令,手握帝国三十万精锐之师。蒙氏兄弟是帝国未来强有力的肱骨之臣。他们家三代都在为秦国服务,战功卓越。蒙恬的祖父蒙骜在在秦昭襄王时投奔秦国,史书记载的九年里开疆掠地,共克七十余城,奠定了蒙氏家族的地位。蒙恬的父亲蒙武,秦国名将,与另一位有“战国四大名将”之称的王翦,联合灭楚。蒙恬本身更了不得了,灭齐,北击匈奴,人送外号“中华第一勇士”。蒙氏家族为秦统一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秦始皇一直很重视他们。所以,给扶苏选择了蒙恬,为的就是日后接班,国祚稳定。兄弟蒙毅官至上卿,秦始皇甚宠,信任贤之,出则参乘,入则御前。兄弟俩,一个在内掌朝政,一个在外握军权,有谁不服,谁又能为之撼动呢!

不是没有人不能撼动,而是那个人现在还没有得到机会!蒙氏兄弟是秦始皇为皇长子扶苏选的领导班子骨干成员。至于李斯,年纪已大,没几天活头了。秦始皇想他正直盛年,再不济也能折腾几年,等扶苏上台,李斯早已作古,指望不上。可是他万万没想到,死亡来得那么突然。巡游到沙丘行宫,赵政一命呜呼。临死前身边只有赵高一人,还有几个小太监。扶苏和蒙恬远在上郡,同来的蒙毅,也被他委派出差,去了名山大川给他祈福。秦始皇把蒙毅支走,一颗定时炸弹已然开始倒计时。

如果蒙毅在,沙丘之变将不会发生。或者说即便发生了,也不可能那么从容顺利。以上的各种偶然因素组合在一起,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必然即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整个帝国的命运全在赵高一人身上,他就是那只健康的蚂蚁。没错,健康指的是不残缺。历史上一直认为赵高是个太监,全因一句话:“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史记·蒙恬列传》)

《史记》是一部权威的史学巨著,但也有瑕疵,比如“隐宫”这个词。

汉语词典中找不到“隐宫”一词,语义不明。东汉之后,有一位刘姓学者为《史记》作注解,将“隐宫”之“宫”解释为“去势的宫刑”,进而借题发挥,说赵高受了宫刑,身残志坚,是个死太监。瞎话说了一千遍,也就成了真理。赵高被阉的说法不胫而走,以讹传讹,到了唐代之后这种说法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了今日之“赵高宦官说”。秦史专家马非百先生早已根据 1975 年 12 月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睡虎地云梦秦简》指出,“赵高兄弟皆生隐宫”的“隐宫”一词是“隐官”的误写。1983 年,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张家山汉墓竹简》,更加明确了“隐官”的意义,既用来指称刑满人员工作的地方,也用来指称刑满人员的身份,与宫刑没啥关系。不过,在隐官出生,只能证明赵高这个人出身并不好,家庭成分属于黑五类。

赵高是赵国宗室远亲。远亲,怎么讲距离权力中心都不近。远倒什么程度呢?如果赵国宗室进行三次灾难性大屠杀,最后可能会轮到他。秦统一中国时,赵高已连远亲的身份都不是了,也不是黔首布衣,而是隐官身份。就这么一个身份卑微的人,在公元前 210 年发动了一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变革,堪称后世政变教科书。大凡伟大之人必有伟大之处,赵高距离“伟大”很远,反而是个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纵然如此,还是能够看得出来赵高才华横溢。能在历史上兴风作浪的人,从某种角度讲都是有才之人,赵高也不例外。历史人物需要用辩证方法去看待,不能因为那家伙遗臭万年就一闷棍打死,那对他很靠谱,但对他的才华不公平。你让一个混吃等死,目不识丁,只知道吃饭的脑残造粪机器去完成高难度历史动作,那么全人类都得蛋疼至死,瞬间灭团。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如果赵高没两把刷子,怎么可能去完成风险极高的沙丘之变,又怎么可能呼风唤雨,杀人如麻?

这就是赵高的才能,他有着别人没有的比较优势。 6nyPjVHSTegmlAi1JZw2+Os7tXZy27IMgJ2zpmCv494evUxtJCEesI1czYuprbc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