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蜂窝移动通信的演进

1.1.1 从1G到4G

在过去几十年里,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经过四代的发展,目前已经迈入了5G时代 [1,2] 。在此期间,授权频谱始终是蜂窝移动通信所使用的主要频谱类型,在保证系统容量、满足广域覆盖和提供可靠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非授权频谱作为授权频谱的有效补充在4G LTE时期被引入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中,通过提高容量、补盲补弱、增强数据连通性来发挥作用。

在本书的开篇,我们先简要回顾前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以更好地展望5G和6G的未来趋势。图1-1展示了前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脉络。

图1-1 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从1G到4G)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采用的是模拟调制技术与频分多址(FDMA)技术。1G主要制式包括北欧(欧洲北部地区)的移动电话系统(NMT)、美国的高级移动电话系统(AMPS)、英国的全球接入通信系统(TACS)和日本的全接入通信系统(JTACS)等。在各种1G系统中,美国AMPS制式的1G系统在全球的应用最为广泛。同时,也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了英国TACS制式的1G系统,譬如中国采用的就是英国TACS制式。这两个移动通信系统是世界上较具影响力的1G系统。

1G基于模拟传输技术,只支持语音业务,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安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慢。从上面五花八门的制式中我们不难看出,1G标准并不统一,并且工作频段不同,因此它不能在全球漫游。最能代表1G时代特征的是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推出并风靡全球的大哥大,即移动手提式电话。不过因为价格非常昂贵,它并没有得到大规模普及和应用。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采用数字的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技术。2G数字无线标准主要有欧洲的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美国高通公司推出的IS-95 CDMA、日本提出的个人数字蜂窝(PDC)技术等。欧洲和中国主要采用GSM制式,美国和韩国主要采用CDMA,而PDC仅在日本应用。为了满足数据业务的发展需要,2G在演进后期还升级为2.5G,也就是基于GSM的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PRS)和基于CDMA的IS-95B技术,大大提高了数据传送能力。

2G的主要业务是语音,还可支持短信、无线应用协议(WAP)上网等功能,其主要特性是提供数字化的话音业务及低速数据业务。由于带宽有限,它仍不能提供高速数据传输业务。2G抗干扰、抗衰落能力不强,系统容量不足。2G标准仍不统一,只能在同一制式覆盖区域内漫游,无法进行全球漫游。然而与1G相比,它克服了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弱点,语音质量、保密性能得到很大提高,并可进行省内、省际自动漫游。2G完成了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数字技术为主体的2G系统(尤其是GSM制式)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发展和普及。由于2G终端价格及通信费用大幅度下降,它能够被中低收入者所接受,因此在短短的10年内,全球用户数就超过了10亿。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的概念最初由国际电信联盟(ITU)于1985年提出,后被更名为IMT-2000(国际移动通信2000)。1997年开始征集RTT(无线电波传输技术)候选技术,进入实质标准化制定阶段。经过系列评估和标准融合,ITU一共确定了全球三大3G标准,分别是宽带码分多址(WCDMA)、码分多址2000(cdma2000)、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D-SCDMA)。WCDMA由欧洲和日本提出,其核心网基于演进的GSM/GPRS网络技术,空中接口采用直扩的宽带CDMA。WCDMA是3G最具竞争力的技术之一。cdma2000由北美提出,其核心网采用演进的IS-95 CDMA核心网,能与已有的IS-95 CDMA后向兼容。TD-SCDMA由中国主推,采用了智能天线和上行同步技术,适合高密度低速接入、小范围覆盖、不对称数据传输。在中国,中国移动采用TD-SCDMA制式,中国电信采用cdma2000制式,中国联通采用WCDMA制式。

3G能够支持语音和多媒体数据通信,它可以提供前两代通信技术不能提供的各种宽带信息业务,例如高速数据、图像、音乐和视频流等多种多媒体形式,也能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和电子商务在内的服务。3G还可实现全球漫游,使得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

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业务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性能更佳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LTE(长期演进技术)是3G的演进,它改进并增强了3G的空中接入技术,并采用OFDM(正交频分复用)作为接入技术和多址方案的基础。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尽管LTE被宣传为4G无线标准,但它只是3.9G,其实并未被3GPP认可为ITU所描述的下一代无线通信标准IMT-Advanced,因此实际上其还未达到4G的标准。只有升级版的LTE-Advanced才满足ITU对4G的要求。ITU在2012年无线电通信全会全体会议上,正式审议通过将LTE-Advanced和WirelessMAN-Advanced (IEEE 802.16m)技术规范确立为IMT-Advanced(即通常所说的4G)国际标准。WirelessMAN-Advanced是WiMAX (全球微波互联接入)的增强。相对于WirelessMAN-Advanced,LTE-Advanced是更成功、应用也更广泛的4G制式,它包括FDD(频分双工)和TDD(时分双工)两种模式,将FDD模式用于成对频谱,而将TDD模式用于非成对频谱。

LTE支持分组交换的结构,其主要性能指标包括支持1.25~20MHz的信道带宽,并且在20MHz的频谱带宽下能够提供上行50Mbit/s与下行100Mbit/s的峰值速率,相对于3G网络大大提高了小区的容量。同时大大降低网络时延:用户面时延(单向)低于5ms,控制面从睡眠状态到激活状态的迁移时间低于50ms,从驻留状态到激活状态的迁移时间低于100ms。LTE-Advanced系统是在LTE系统设计基础上进行的平滑演进,使得LTE与LTE-Advanced能够相互兼容。LTE-Advanced通过引入载波聚合等技术增强了4G频谱的灵活性,进一步扩展了多天线传输方案,引入了对中继的支持,并且提供了对异构网络部署下小区协调方面的改进。LTE-Advanced可以支持下行1Gbit/s、上行500Mbit/s的峰值速率。可以说,LTE和LTE-Advanced是5G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标准化的重要基础。

另外,也就是在4G LTE-Advanced时期,非授权频谱接入技术被3GPP引入蜂窝网络通信系统。3GPP在4G Rel-13授权辅助接入(LAA)研究项目 [3] 中首次引入了蜂窝网络非授权频谱接入的概念。自引入非授权频谱通信特性以来,3GPP在非授权频谱接入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包括制定了包含Rel-13非授权频谱下行发送(LTE LAA)、Rel-14非授权频谱上行发送(LTE eLAA)和Rel-15非授权频谱自主上行发送(AUL)等多个特性的协议版本。

1.1.2 5G应时而生

自引入1G以来,大约每10年更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但是之前的移动通信技术还会继续自己的演进道路,继续增加新的功能。4G开启了无线互联网的新时代,4G智能手机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普及,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变化,满足了人们在2010—2020年这10年间的移动互联需求。为了满足未来信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满足2021年及未来这10年内新场景和新业务的通信需求,5G的出现不仅有其必然性,同样也是水到渠成。

在2021年及未来10年内,5G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生态系统;5G将使信息突破时空限制,提供极佳的交互体验,为用户带来身临其境的信息盛宴;5G将拉近万物的距离,通过无缝融合的方式,便捷地实现人与万物的智能互联。5G将为用户提供光纤般的接入速率,“零”时延的使用体验,千亿设备的连接能力,超高流量密度、超高连接数密度和超高移动性等多场景的一致性服务,业务及用户感知的智能优化,同时将为网络带来超百倍的能效提升和超百倍的比特成本降低,最终实现“信息随心至,万物触手及”的5G总体愿景 [4] ,如图1-2所示。

图1-2 “信息随心至,万物触手及”的5G愿景示意图

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IoT)是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两大主要驱动力,将为5G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 [4] 。移动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移动通信业务模式,为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使用体验,深刻影响着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向未来,移动互联网将推动人类社会信息交互方式的进一步升级,为用户提供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超高清(3D)视频、移动云等更加身临其境的极致业务体验。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将带来未来移动流量超千倍增长,推动移动通信技术和产业的新一轮变革。物联网扩展了移动通信的服务范围,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延伸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智能互联,使移动通信技术渗透至更加广阔的行业和领域中。面向未来,移动医疗、车联网(V2X)、智能家居、工业控制、环境监测等将会推动物联网应用爆发式增长,数以千亿的设备将接入网络,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并缔造出规模空前的新兴产业,为移动通信带来无限生机。同时,海量的设备连接和多样化的物联网业务也会为移动通信带来新的技术挑战。

可以预期,5G系统将支撑未来10年信息社会的无线通信需求,成为有史以来最庞大、最复杂的通信网络,并将在多方面深刻影响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 [5] :与水和电一样,移动通信也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成为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在内的社会结构变革的驱动力;将会极大程度地扩展人类的活动范围。当然,上述5G愿景还需要通信领域的技术人员与其他相关行业人员一起努力,经过一定的时间逐步实现,包括标准的不断完善、工程的逐步落地及商业应用模式的突破等。 M2TRAnG7wxuFfIYEVQryn+NU7fjWwOM928sBqHL2TKt+fjMMGM3ybO+jK+HJriG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