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克则成了黄仁勋的智囊团成员。拥有学术研究工作背景的柯克并不喜欢硅谷的高压工作文化。我第一次与他通话是他从夏威夷打来的,他当时身着一件印有“拖延大学”(Procrastination University)字样的衬衫,手中还端着一杯葡萄酒。他给人的印象更像是一位备受欢迎的教授(其课堂常常爆满),而非一位企业家。然而,柯克温和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他对待竞争的冷酷态度——这源自他童年时期的经历:父亲是个酒鬼,而他则体弱多病,因慢性咽喉炎反复发作,身体发育受限。这些经历赋予了他一种独特的优势。“那些说胜利不重要的人,”柯克以轻柔而不带威胁的语气说道,“他们从未赢得过任何东西。”
柯克和黄仁勋将全面的技术专长与机敏狡黠融合在一起。 随着英伟达的崛起,众多图形初创公司纷纷落败。黄仁勋敏锐地察觉到了机遇,于是在他办公室的白板上列出了一份主要竞争对手的清单。接着,他与柯克商讨,找出每家公司中最出色的两到三名工程师,并开始筹谋如何将他们挖角过来。
柯克回想起在某次展会上向竞争对手展示Riva 128的经历。当那位工程师目睹其功能后,他当即决定放弃原来的工作。“我几天内就把他雇了过来——这可能会毁了那家公司。对吧?”柯克说道,“因为,你瞧,我挖走了他们的大脑。”柯克温文尔雅,有着学者的气质,却拥有猎食者的直觉。“我们汇聚了其他所有初创公司的精英,当我们逐个超越这些小公司时,其他公司便愈发难以存活。”
1993年,在丹尼餐厅,黄仁勋曾设想过与众多竞争者共同分享广阔的市场。到1998年时,他意图独霸这一市场。“这个领域还有40家公司呢,”黄仁勋对柯克说,“但5年之后,只会剩下3家:一家领先的大公司,一家落后的公司在苦苦追赶,以及一家小公司试图颠覆前两家。”而黄仁勋,立志要成为那家领先的大公司的领导者。
尽管看似非常适合这样的角色,但实际上,他并非天生的企业家。 他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商业教育,有时甚至会对一些基础的会计概念感到迷茫。“刚开始的时候,有很多东西他都不懂。”坦奇·考克斯回忆道。但黄仁勋有着极强的学习能力—— 他确实非常热爱学习。他通过阅读所能找到的每一本商业书籍来提升自我。 “如果你现在走进他的办公室,你会发现里面空荡荡的,他几乎从来不在那里办公,”某位员工告诉我,“但那里堆满了成摞的商业书籍。”
从文学角度,甚至从大众市场的角度来看,黄仁勋都算不上是博览群书之人。在硅谷的圈子里,像安·兰德(Ayn Rand)的《源泉》( The Fountainhead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的《基地》( Foundation )系列小说,以及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 Adams)的《银河系漫游指南》(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这样的书都非常受欢迎。然而,黄仁勋告诉我,他从未读过任何科幻作品,唯一喜欢的小说家也只有保罗·科埃略(Paulo Coelho) 。
不过,他对商业书籍的了解极为全面和深入。迪克斯回忆起黄与另一位高管争论英伟达产品的定价问题。“那位有着MBA学历的高管从来没有读过定价方面的书,”迪克斯说道,“而黄仁勋可能读了10到15本。”争论中,黄仁勋暂停了讨论,询问那位MBA他最喜欢的3本关于定价的书是哪些。对方迟疑了片刻,却说不出一本书名。黄仁勋则列出了他最爱的3本书,并让那位高管读完这些书后再继续讨论。
黄仁勋最推崇的商业书籍是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的《创新者的窘境》( The Innovator's Dilemma )。他在书中首次提出了“颠覆式创新”这一概念,用以解释现有企业如何被初创竞争对手打败。尽管“颠覆”一词因过度使用而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但其原始理论仍值得回顾。在克里斯坦森的理论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服务被市场领导者忽略的小众、边缘客户,来和大企业竞争。
克里斯坦森所指的颠覆式创新者并不局限于高科技领域,他们可能是废金属回收商或液压铲制造商。他眼中的经典颠覆者本田,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通过向美国青少年销售本田“超级幼兽”(Super Cub)摩托车取得了成功。因为大公司(如通用汽车公司)看不上越野摩托车市场,毕竟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们更愿意将凯迪拉克卖给商人,而非将“超级幼兽”卖给足球运动员布莱恩·威尔逊(Brian Wilson)。然而,正是大公司的这种轻视,给了本田一个繁荣发展的契机。之后,本田凭借自身的专业实力,打造出了一款紧凑型汽车,彻底冲击了美国的汽车行业。
克里斯坦森认为, 相较于降低盈利能力,提升盈利能力其实更为容易。 盈利能力的降低,往往意味着企业自愿缩减利润,甚至故意生产低质产品,这通常会引起投资者的不满,并让高管们觉得事业停滞不前。正因如此,克里斯坦森提出了一个颇具深意且出人意料的观点:“在某些情况下,不听从客户的意见是正确的,投资低性能产品以获取较低的利润也是合理的,甚至追求小市场而非大市场也是明智之举。”这一点在大众媒体关于“颠覆”的讨论中,往往被忽略。
黄仁勋对克里斯坦森极感兴趣,后者身材高大、态度和蔼,在大学时是篮球运动员。他研读了克里斯坦森的所有著作,还将《创新者的窘境》一书分发给执行团队,并随后聘请克里斯坦森担任顾问。正是克里斯坦森首次深入阐释了为何像太阳微系统公司和硅图公司这样的大公司,不愿投资于PC端视频游戏硬件——原因并非他们讨厌游戏玩家,而是相较于工作站,游戏硬件的利润率太低,且不论成功与否,游戏玩家最初都不会对他们的利润造成实质性影响。
然而,那些将PC端游戏市场拱手让给英伟达的工作站公司,却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这与几十年前通用汽车忽视本田的失误如出一辙。英伟达向本田学习,向青少年消费者销售低利润产品——如果这一类比成立,未来英伟达有可能会超越太阳微系统公司和硅图公司的商业工作站。 有时,黄仁勋甚至会在他召集的高管团队会议上,谈论颠覆英特尔的可能性,要知道,当时的英特尔可是全球最具价值的公司之一。
与此同时,英伟达在英特尔的势力范围内,通过持续的策略性撤退以求生存。“直到今天,我们都不与英特尔正面竞争,”黄仁勋在2023年描述双方这种猫捉老鼠的关系时说道,“每当他们逼近我们时,我就会迅速撤退。”克里斯坦森的建议为英伟达指明了方向,那就是销售英特尔想不到要去生产的小众产品,给英特尔永远不愿服务的客户。“黄仁勋很早就跟我们说过,英伟达有朝一日可能会超越英特尔,”柯克回忆道,“这不过是个战略问题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