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4章
英伟达遭遇绝境:我们公司离破产只有30天

别无他法,这一步必须成功

1996年,当戴维·柯克(David Kirk)初次踏入英伟达的办公室时,他立刻感觉到这家公司难逃失败的命运。柯克是知名的图形专家,身兼硅谷多家公司的技术顾问,几乎成了失败企业的鉴定家。他亲眼见证了许多初创公司的陨落,包括他自己创立的公司,而英伟达此刻正显现出濒临破产的所有征兆。员工们满脸疲惫且士气低迷,产品古怪且与市场需求脱节,而本应亲密无间的公司创始人则深陷所谓“技术讨论”的僵局中,这场讨论显然远不止于技术层面。柯克对英伟达的前景充满疑虑。作为入职的条件之一,柯克坚持要求每周工作结束时必须收到一张亲手递过来的现金支票,因为他不确定这家公司还能否撑过更长的时间。

当时,英伟达的内部氛围可谓糟糕透顶。就在柯克到来前不久,黄仁勋向员工们宣布了NV1项目的惨败及其后果。 黄仁勋坦言,公司资金已近乎枯竭,不得不放弃NV1架构。英伟达唯一的生存希望在于放弃与世嘉的合作,转而联手微软,之后公司将试着抢在其他制造商之前,以廉价的仿制芯片抢占市场。 然而,这一转型计划意味着大多数员工将被解雇,而留任的员工必须加班加点工作,因为黄仁勋正四处寻找能够削减设计成本和制造成本,并以创纪录速度发货的通用图形加速器。

在宣布这一系列变革后,黄仁勋将员工队伍从100多名员工缩减至仅有35名工程师的骨干团队。而在这一风波之后加入公司的柯克,仿佛走进了一间诡异、半废弃的办公室。荧光灯在低矮的隔间上方摇曳,大多数隔间已空无一人。在办公室后方摆放着一台芯片仿真器,这个装置外形奇特且丑陋。这是黄仁勋用公司最后的资金购置的设备。英伟达的未来可以说系于这个略显突兀的仪器之上。芯片仿真器能构建并测试虚拟微芯片,但这样的描述其实简化了它的真正功能。从本质上看,仿真器就是一个以代码而非硅材料制成的虚拟微芯片。这部机器体积庞大且运行迟缓,看起来像半成品,电路裸露在外,线缆杂乱地缠绕并延伸至地面。由于体积过大,它无法被安置在计算机实验室内,员工们只得移开乒乓球桌,在休息室为它腾出空间。

黄仁勋的策略是借助仿真器,跳过昂贵的原型制造环节,直接依据数字草图进行大规模制造。在半导体行业发展历程中,此前尚无公司尝试跳过原型制作阶段。但英伟达别无他法,这一步必须成功。 为了确保仿真器的持续运作,黄仁勋安排了双班制——迪克斯负责日间操作,而柯克则在夜间接管。

在对仿真器进行了几周的编程后,柯克意识到自己在英伟达还担负着另一项隐性任务:管理联合创始人普里姆的预期。尽管柯克曾发明了NV1中所采用的二次映射技术,但在加入英伟达时,他建议公司放弃这项技术。“那不过是我灵机一动的想法,”柯克解释道,“我脑海中想法多的是。”然而,普里姆却对二次映射技术情有独钟,当该领域的顶尖专家柯克劝他放弃时,反而更坚定了他推广此技术的决心。普里姆是个纯粹主义者,他坚信技术上的任何妥协都是对金钱利益的懦弱退让。“普里姆的思维方式是以最终结果为目标的,”马拉科夫斯基说道,“但他的性格里确实没有那种能让公司持续经营下去的特质。”

柯克很快意识到,是否使用二次映射技术这一复杂问题其实掩盖了一个更核心的问题: 英伟达的真正掌权者是谁? CTO普里姆渴望能全权决定公司的技术发展方向,而CEO黄仁勋则希望客户别再退货。作为调解者的马拉科夫斯基似乎已无法掌控局面。所以,就在柯克到场时,原本关于电路架构的内部辩论已升级为一场公开的争吵,本就为数不多的员工目睹了这一切,他们感到既震惊又沮丧。

许多人都觉得很难与普里姆共事。“我和普里姆相处得并不融洽,”柯克坦言,这与其他人以更不礼貌的方式表达的感受不谋而合,“他无疑是个技术天才,但不太擅长人际交往。”普里姆的确有些另类,他常为简单问题设计别出心裁的解决方案。例如,他处理垃圾电子邮件的方式就与众不同。大多数人会选择使用垃圾邮件过滤器,或者干脆选择忍受。而普里姆的对策则是创建数千个不同的电子邮件地址,每个地址对应一位联系人。

但就算普里姆再固执,他也不是黄仁勋的“对手”。黄仁勋在刚开始阐述观点时,总能条理清晰地从前提展开到论点,再得出结论。但是, 一旦导火索被点燃,对话者将面临两种选择:要么顺应他的思路,要么承担可能引发的爆炸性后果。那些与黄仁勋意见相左的人,常常会在他勃然大怒、当着一众同事的面被狠狠斥责时惊得目瞪口呆。这便是黄仁勋的愤怒。 KigM/MnUcgc1/P9tffAYeITkKQTovH4UWd8ZP/UZBkQ7fWHieGxbH8iW0rIwL4M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